10 月 9 日下午 4 時許,臺北車站大廳西北角的喧囂突然變了味。一名醉酒的香港女游客被相識的邱姓男子強行拖至墻邊侵犯,長達十分鐘的施暴過程中,往來旅客絡繹不絕,卻無一人上前制止,最終還是二樓一名馬來西亞大學生拍下視頻后報警。
“熟人作案” 的反差更令人心驚。44 歲的邱某并非陌生歹徒,而是與受害人一同飲酒的朋友。案發(fā)前兩人還相談甚歡,卻在酒精作用下上演 “朋友變惡魔” 的戲碼。
這打破了大眾 “熟人更安全” 的固有認知 —— 臺灣勞動部門數(shù)據(jù)顯示,職場性騷擾案件中近六成來自同事或熟人,而未報案者中超三成因 “礙于情面” 選擇沉默。對常往來臺北車站的香港游客而言,這場發(fā)生在熟悉環(huán)境里的傷害,更添幾分寒意。
十分鐘的 “集體沉默” 更暴露社會治理短板。目擊者回憶,當時有露宿者和旅客路過,但均選擇回避。這種 “責任分散效應” 并非個例:臺鐵去年接到的性騷擾案件中,70% 以上是事后報案,當場制止率不足 10%。
反觀國際經(jīng)驗,東京車站每 50 米設有緊急呼叫按鈕,倫敦車站配備經(jīng)反性侵訓練的志愿者,而臺北車站雖有鐵路警察巡邏,卻因缺乏定點值守和快速響應機制,讓施暴者得以從容作案。
臺鐵產(chǎn)業(yè)工會早曾指出,多數(shù)車站僅夜間有常態(tài)化巡邏,且未配備專職保全,此次案件恰印證了這些隱患。
更令人費解的是通緝犯的 “自由穿行”。邱某因盜竊未交罰款被桃園警方通緝,卻能長期在臺北車站徘徊甚至與人飲酒。關鍵漏洞在于臺灣的身份核查體系 —— 車站安檢未與通緝系統(tǒng)聯(lián)網(wǎng),無法像香港或內地那樣實時識別可疑人員。這種管理缺位并非孤例,此前高雄曾發(fā)生通緝犯謊報女兒身份蒙混過關的事件,暴露了身份核驗環(huán)節(jié)的疏松。
案件發(fā)酵后,臺鐵緊急推出四項整改措施:將定點值守頻率提升至每小時三次以上,與保安每半小時交錯巡邏,并安置滯留人員。
邱某已被移送桃園地檢署,面臨盜竊與性侵雙重指控,受害人則在接受心理輔導,始終未公開露面。但公眾更關心的是長效機制:旁觀者是否該被追責?通緝系統(tǒng)何時實現(xiàn)全域聯(lián)網(wǎng)?這些問題尚未有明確答案。
臺北車站的十分鐘,既是個人悲劇,也是公共安全的警示。當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的心態(tài)遇上安保體系的短板,危險便有了滋生的土壤。
唯有補上技術漏洞、健全響應機制、重塑社會共識,才能讓地標樞紐真正回歸安全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