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中國稀土再度出口新規(guī)震動世界!
可為了逼中國讓步,歐盟打算聯(lián)合G7,33國一起對華施壓,妄圖讓中國“收回成命”!
與此同時,美國財長貝森特更是狂言稱中國此舉是在“與全世界為敵”。
從被譽為“工業(yè)維生素”的戰(zhàn)略物資,到點燃地緣政治沖突的導火索,稀土的角色轉換,只用了短短幾天時間。
一切始于中國商務部10月9日的一紙公告,公告明確表示,將對部分稀土相關產品及其核心技術實施出口許可管理。消息一出,西方世界立刻炸開了鍋,歐盟與七國集團(G7)迅速行動,一個旨在聯(lián)合施壓中國的33國陣營浮出水面。
這場風暴的中心,是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他在10月14日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毫不掩飾地發(fā)出激烈指控,聲稱中國的行為“已經與全世界為敵”。
但這番話不禁讓人發(fā)問,貝森特口中的“全世界”,究竟是哪個世界?他急于捍衛(wèi)的,又到底是哪一種“控制權”?這盤棋,遠比一紙公告復雜得多。
貝森特的言辭像是一把精心鍛造的話語武器,他指責中國的舉措是在“拉著所有人一起下水”,試圖將一個主權國家基于自身考量的管制行為,描繪成一場殃及全球的災難。這種敘事,目的很明確:孤立中國,并為即將到來的反制措施披上“合法”外衣。
可他口中的“全世界”,似乎經不起推敲。這個所謂的“世界”,主要由G7和歐盟等少數(shù)西方國家構成,他們的利益能代表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qū)嗎?對于許多發(fā)展中國家而言,他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可持續(xù)地利用資源,獲得公平的發(fā)展機會,而不是卷入一場技術霸權的爭斗。
這套敘事框架的背后,是難以掩蓋的雙重標準。當美國對中國的芯片和人工智能產業(yè)進行嚴酷封鎖時,他們談論的是“國家安全”。當特朗普政府以同樣的理由,向包括盟友在內的全球鋼鋁產品揮舞關稅大棒時,貝森特當時卻輕描淡寫地稱之為“貿易重構”。
怎么到了中國這里,基于同樣邏輯的資源管制,就成了“與全世界為敵”?這種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邏輯,實在難以服人。
更有意思的是,貝森特在接受??怂股虡I(yè)頻道采訪時,一邊大談“供應鏈安全”,一邊卻刻意回避特朗普時期的貿易政策。言語之間,他還出現(xiàn)了一個離譜的口誤,將800名在華美國留學生說成了80萬。
這種看似不經意的失誤,或許暴露了其內心的焦躁。他在采訪中不忘強調美國有三四十萬中國留學生,并暗示“所有選項都在桌面上”,甚至包括將在美上市的中企摘牌。這種軟中帶硬的威脅,戳破了所謂“對話”的偽裝,施壓的本質昭然若揭。
這場爭端的法律與道義內核,其實是一場劇烈的碰撞。一邊是國際法普遍承認的國家對其自然資源擁有主權的傳統(tǒng)原則。另一邊,則是全球化時代下,由西方主導建立的供應鏈相互依賴的“潛規(guī)則”。
中國打出的是一張主權盾牌,中方的立場很明確:加強管控,首先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與發(fā)展利益。官方透露,有境外組織將中國的稀土物項加工后,轉用于軍事敏感領域,這對國際和平構成了威脅。因此切實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是中國的責任。
同時這也不是一個突兀的決定,早在2001年,稀土相關技術就被列入了限制出口名錄,今年4月還剛剛加強過五項管制。此次新規(guī)不僅設有合理的過渡期,還為人道主義用途開設了豁免通道,這表明它并非一刀切的全面禁運,而是審慎的依法管理。
而西方呢?他們計劃揮舞起自己最熟悉的大棒——世界貿易組織(WTO)。他們試圖利用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全球貿易規(guī)則體系,來約束中國的行為。這種“合則用,不合則棄”的實用主義心態(tài),暴露無遺。
規(guī)則的矛盾之處在于,西方陣營內部的行為已經戳穿了他們自己的指責。歐盟一邊批評中國擴大管制,一邊早在2020年就出臺了《關鍵原材料法案》,急于構建自己的資源保障體系。美國自己更是早已對鋰、鈷等關鍵礦產實施了出口限制。
回望1949年,美國牽頭成立“巴黎統(tǒng)籌委員會”,對新中國實施了長達數(shù)十年的封鎖,禁運的戰(zhàn)略物資多達2100余種。如今,當年的“國家安全”換上了“供應鏈安全”的新馬甲,但背后的邏輯,卻驚人地相似。
西方對中國稀土管制的真正恐慌,與其說是擔心供應鏈中斷,不如說是源于一種更深層次的焦慮。這種焦慮的核心,是中國在全球產業(yè)鏈中的角色正在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
一組數(shù)據足以說明問題:中國稀土產量占全球近60%,這已經很驚人。但更關鍵的是,在提煉加工與分離這一核心環(huán)節(jié),中國的產能占比超過了80%甚至90%,形成了斷崖式的領先。
這意味著,無論是美國的F-35戰(zhàn)斗機,還是歐洲的電動車和風電機,其關鍵部件都嚴重依賴中國的加工能力。
中國的管制對象,清晰地指向了這種焦慮。新規(guī)不僅包含了特定物項,更重要的是,稀土的開采、冶煉、分離等核心技術也被納入其中。這表明,中國的戰(zhàn)略意圖已經超越了簡單的資源買賣,而是要牢牢掌控產業(yè)鏈的“大腦”和“神經中樞”。
長期以來,西方所期望的全球分工模式是:中國提供初級原材料,承擔巨大的環(huán)境成本,而西方則牢牢掌控高附加值的核心技術和豐厚利潤。為了滿足全球需求,中國的水土遭受了嚴重污染,如今加強管控,既是對歷史的修正,也是產業(yè)升級的必然。
中國的目標很明確,推動綠色開采和技術升級,提升自己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徹底擺脫對初級資源出口的依賴。而這,恰恰動了西方的“奶酪”。
那個所謂的33國聯(lián)盟,看似聲勢浩大,實則內部并非鐵板一塊。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的丹麥,其外交大臣的表態(tài)就頗為耐人尋味。他直言,歐盟將與美國緊密協(xié)調,而非單獨行動。有丹麥官員私下認為,聯(lián)合對華施壓,總比陷入與美國的貿易戰(zhàn)要好。
這番話,揭示了這個聯(lián)盟脆弱的本質——它是一個基于共同焦慮的利益驅動型臨時組合,而非價值觀的堅固同盟。
貝森特口中的“全世界”論調,更像是舊時代單極霸權思維的一種回響。在那個時代,規(guī)則由一方制定,世界秩序也由一方定義。
然而時代變了,這場圍繞稀土的博弈,清晰地標志著全球資源治理和產業(yè)規(guī)則的制定權,正進入一個多極博弈的新階段。任何一方,都無法再單方面定義什么是“安全”,什么是“規(guī)則”。
中國的行動,是基于國家主權、安全需求和產業(yè)升級的理性選擇。而西方的抱團施壓,本質上是為了維護其既有的技術霸權和規(guī)則主導權。
這場博弈遠未結束,它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那些舊有的全球領導者,是否愿意去適應一個不再以他們?yōu)橹行牡氖澜??畢竟,真正的全球合作,必須建立在平等與相互尊重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