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荷蘭只是先鋒,歐盟要對中國明搶了,對華計劃被曝光,美國都不敢這么干。
據(jù)中國新聞網(wǎng)報道,在荷蘭政府強行凍結安世半導體,要求接管中企的資產股份之后,歐盟被曝正考慮逼迫中國企業(yè)交出技術,以加強本土企業(yè)的競爭力。
諷刺的是,歐洲企業(yè)壓根就不接受這種做法,與中國企業(yè)合作,不僅沒有讓他們感覺到所謂的“威脅”,過去幾年里,哪怕歐盟強推禁令,也無法動搖中歐企業(yè)合作的意愿。
所以,說白了,所謂的“為了歐洲本土企業(yè)”,只是歐盟政客為了達成政治目的,找的一個借口,想要通過保護主義,逼迫中國在關鍵問題上讓步,比如稀土出口。
荷蘭先動手:147億資產被凍結,安世半導體成"試驗品"
誰也沒想到,第一個對中企下狠手的歐洲國家會是荷蘭。今年9月底,荷蘭政府突然以"國家安全"為由,給聞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導體來了記"悶棍"——直接凍結了這家公司價值147億的全球資產,還逼著中方交出管理權。
更離譜的是荷蘭企業(yè)法庭連開庭審理、充分舉證都省了,10月7號直接下了裁決:撤銷中方老板張學政的所有職務,把股權交給第三方托管,還要派外籍董事來掌握決策權。這一套"政府下指令、高管配合、法庭速判"的操作,無縫銜接得讓人懷疑早就串通好了,說白了就是借著"安全"的由頭明搶。
更耐人尋味的是時間點,荷蘭動手的前一天,美國剛把安世半導體的母公司聞泰科技列進制裁名單。這哪是什么單獨行動,分明是跟美國打配合,把中企當成了敲打的靶子。
聞泰科技也沒慫,當即宣布找國際頂尖律所維權,還立馬對接中國政府尋求支持,畢竟自己真金白銀投的企業(yè),憑什么被人硬生生搶了去?
可荷蘭大概沒想到,中方的反制來得這么快。就在荷蘭法庭裁決后的第三天,中國半導體行業(yè)協(xié)會先發(fā)聲,痛批這種濫用"國家安全"的歧視性做法,接著商務部直接亮出實招:禁止安世半導體從中國出口芯片。
這一下可戳中了荷蘭的軟肋——安世半導體在廣東有8萬平方米的生產基地,中國產能占了它全球總產能的70%以上,而且全球每5個成熟芯片里就有1個是它供應的。
現(xiàn)在中方卡了出口,別說荷蘭想掌控企業(yè)了,連安世的全球供應鏈都得跟著停擺,汽車傳感器、手機電源芯片這些下游產業(yè)全得受牽連。
歐盟藏后手:逼交技術是假,搶稀土才是真?
荷蘭這邊剛動手,歐盟更瘋狂的計劃就被曝了出來:居然在琢磨逼著中國企業(yè)交出核心技術,說是什么"加強本土企業(yè)競爭力"。這話聽著就假,先不說技術是人家企業(yè)的立身之本,歐洲自己的企業(yè)壓根就不買賬。
就拿寶馬來說,之前歐盟想對中國電動汽車加關稅,寶馬直接站出來反對,說要深化合作、別搞對抗。畢竟這些年中歐企業(yè)合作得好好的,中國企業(yè)帶來的是技術和市場,哪來的什么"威脅"?
說白了,"保護本土企業(yè)"就是個遮羞布,歐盟政客真正的算盤是想拿技術當籌碼,逼中國在稀土問題上讓步。自從中國加強稀土管制,把全產業(yè)鏈技術都納入管控,歐盟徹底慌了神。
有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稀土分離產能中國占了85%,重稀土更是高達99.9%,歐盟風電渦輪機用的鏑、鋱庫存只夠撐18個月,汽車用的釹鐵硼磁體庫存從90天暴跌到21天。瑞士信貸的報告更直接:歐洲98%的高性能釹鐵硼磁體都得靠中國供應,沒有中國的稀土,歐洲的新能源轉型計劃就是空談。
為了逼中國松口,歐盟還拉上G7想抱團施壓,歐盟貿易委員謝夫喬維奇放話說要"采取強有力回應",丹麥外交大臣更是喊著"要展現(xiàn)歐盟的實力"。
可這招早就被特朗普用過了,之前他吊銷中國留學生簽證,結果美國留學生從37萬跌到27.7萬,后來想改口歡迎也沒人買賬;脅迫中企更是引來了美國人抗議,支持率直線下滑。
現(xiàn)在歐盟想學這一套,甚至想直接搶技術,簡直比特朗普還瘋狂——一旦壞了信譽,以后誰還敢跟歐洲做生意?
更明顯的是這背后全是親美政客在拱火。他們巴不得挑動中歐對立,逼著歐洲跟中國脫鉤,好迎合美國的遏華戰(zhàn)略。荷蘭動手前美國先制裁聞泰,歐盟拉G7時先跟美國商量,這一步步操作,明擺著是把歐洲綁上美國的戰(zhàn)車。
可這些政客根本不管歐洲企業(yè)的死活,寶馬、大眾這些車企還等著中國的稀土和芯片開工,真脫鉤了,受損的還是歐洲自己。
全世界盯荷蘭:中方反制已見效,歐盟還敢鋌而走險?
現(xiàn)在所有人的目光都盯著荷蘭,想看看它搶了安世半導體之后,到底會落個什么下場。畢竟中方的反制已經(jīng)實打實打在了痛處:安世半導體中國工廠一停擺,全球汽車和消費電子產業(yè)的供應鏈都開始晃悠,荷蘭企業(yè)界已經(jīng)怨聲載道。
要知道,安世不是小公司,它掌控著全球20%的成熟芯片供應,中國產能又占了七成以上,中方這招"精準打擊",直接讓荷蘭所謂的"保障供應鏈安全"成了笑話。
更關鍵的是中方手里的反制工具還多的是。除了針對安世的出口管制,之前已經(jīng)對鎵、鍺這些半導體關鍵材料實施了管制,接下來要是荷蘭不回頭,稀土、新能源電池這些領域都可能有動作。而且中國半導體行業(yè)協(xié)會已經(jīng)放話,堅決反對歧視性措施,這既是支持聞泰維權,也是在給歐盟敲警鐘:再這么干,后果自負。
歐盟現(xiàn)在明顯開始猶豫了。謝夫喬維奇一邊喊著"強硬回應",一邊又趕緊說要跟中方開視頻會議,還強調"不能損害歐洲產業(yè)"。這其實就是在觀望:如果荷蘭扛住了中方反制,歐盟可能就跟著動手;要是荷蘭撐不住,趕緊找臺階下。
可他們心里也清楚,荷蘭的下場已經(jīng)初見端倪——企業(yè)供應鏈斷裂,國際信譽受損,這些都是歐盟無法承受的,畢竟歐盟內部本身就不是鐵板一塊。德國、法國這些工業(yè)大國,跟中國的貿易往來密切,真要搞"明搶",最先反對的就是他們的企業(yè)。
寶馬已經(jīng)表態(tài)反對貿易戰(zhàn),大眾還等著中國市場救業(yè)績,這些企業(yè)的聲音,政客們不可能完全無視。而且美國自己都不敢這么干,之前特朗普搞脅迫付出了慘痛代價,現(xiàn)在歐盟要是硬來,只會摔得更慘。
說到底,歐盟要是真想學荷蘭"掀桌子",就得先想清楚能不能扛住中方的反制,能不能承受企業(yè)倒閉、供應鏈崩潰的后果。荷蘭的例子就在眼前,搶來的股權換不來技術,更換不來供應鏈安全,反而會把歐洲的信譽徹底砸了。
現(xiàn)在中方已經(jīng)亮明態(tài)度:合作可以,但得拿出誠意,搞脅迫、明搶那一套行不通。接下來就看歐盟怎么選了,是跟著荷蘭一條道走到黑,還是及時回頭坐下來談。畢竟全世界都在看著,誰也不想當?shù)诙€荷蘭。
參考資料:歐盟想與G7沆瀣一氣:咱們加一塊,對中國施壓才有力
美國務院稱開始撤銷中國留學生簽證
安世半導體事件反映出一個重要動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