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一眾專家評論趙本山的小品:“低級沒有趣味,不能給人帶來教育意義,”對此趙本山回應(yīng)道:“如果小品能教育人那還要監(jiān)獄干嘛,犯罪了看幾天小品就好了,”這大膽、詼諧的言論也讓人不禁感嘆:“這話也只有趙本山還敢說了?!?br/>2010年的春晚還沒落幕,輿論的風(fēng)口就已經(jīng)吹了起來。
那年,趙本山和小沈陽、王小利合演的小品《捐款》剛剛播出不久,一些所謂“文藝評論專家”就開始在媒體上開火,評價毫不客氣:“低級,沒有趣味,缺乏教育意義?!?br/>連“誤導(dǎo)大眾審美”這樣的重話都被搬了出來,而趙本山的回應(yīng),也堪稱春晚歷史上的“名場面”之一。
“如果小品能教育人,那還要監(jiān)獄干嘛?犯罪了,看幾天小品就好了?!?br/>這句話一出口,電視臺一片沉默,觀眾卻笑瘋了。
那時候,微博剛剛興起,網(wǎng)友們在轉(zhuǎn)發(fā)時加上一句:“這話也只有趙本山還敢說了。”
有調(diào)侃,有敬佩,也有一點點悲哀——因為大家都知道,這種敢說話的老藝術(shù)家,正在一點點從春晚的舞臺上消失。
從1990年憑借《相親》第一次登上春晚舞臺,到2011年《同桌的你》成為絕唱,趙本山整整21年沒有缺席春晚。
他的作品風(fēng)格你可以說“俗”,但不能否認(rèn),它牢牢抓住了億萬中國家庭在除夕夜最真實、最原始的情緒需求:想笑,想輕松,想在這一晚不用思考太多復(fù)雜的東西。
2001年的《賣拐》,2009年的《不差錢》,還有那句家喻戶曉的“說實話,我有點緊張”……這些不是“教育工具”,不是“道德講堂”,而是那一代人春節(jié)回憶里最溫柔的底色。
那時候,春晚還不是“任務(wù)式”的節(jié)目拼盤,而是一個真正的、屬于普通老百姓的“精神年夜飯”。
什么是文化?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術(shù)語,還是能讓普通人共鳴的語言?
趙本山的小品,臺詞粗糙,角色都是些農(nóng)村大爺、廣場舞大媽、收廢品的、賣拐的、搓澡的……但偏偏這些人,才是中國社會的底色。
2011年春晚后,趙本山?jīng)]再出現(xiàn)。
《同桌的你》之后,他的身影從春晚徹底消失,沒有告別,沒有聲明,后來他在接受采訪時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累了,歇歇。”
但大家都明白,真正讓他“歇”的,不是身體,是一場場圍繞“教育意義”展開的審判,他被拱上神壇,也被“專家”和輿論一把一把地往下拽。
2010年的批評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狠的一次,但它成為了一個節(jié)點。
之后的春晚,喜劇節(jié)目越來越少,越來越短,越來越“安全”,越來越像是在完成一個審查合格的作業(yè)。
2012年,春晚收視率出現(xiàn)斷崖式下降;2015年,央視開始嘗試“去趙本山化”的喜劇風(fēng)格;到2020年,春晚喜劇節(jié)目幾乎全軍覆沒,只剩幾個“安全話題”的段子撐場面。
觀眾笑不出來了,舞臺也變得冷清。
“小品該不該有教育意義?”是個偽命題。
趙本山那句話不是在否定文藝的社會功能,而是在提醒:不是所有舞臺都需要承擔(dān)“訓(xùn)導(dǎo)”職責(zé),尤其是在除夕夜這個時間點上,春晚更像是一個“情緒出口”,而不是“價值輸入口”。
說白了,人們在那一晚打開電視,是想笑,不是想被教育。
有人說趙本山的小品“沒營養(yǎng)”,但那種能讓全家老小從頭笑到尾的節(jié)目,難道不比硬塞道德說教的“高雅文藝”更有價值?
趙本山的小品從來沒想討好所謂的“專家”,他討好的是觀眾,是廣場上跳舞的大媽,是菜市場賣菜的大爺,是每年除夕夜和家人圍著火鍋守著電視的普通人。
他的角色不復(fù)雜,他的笑點不高深,但就是有人覺得這樣的“笑”不夠“高級”。
當(dāng)一部分人開始用“是否有教育意義”來審視一切娛樂內(nèi)容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建立一種話語壟斷:只有我認(rèn)可的,才叫藝術(shù);只有我覺得有意義的,才值得被看見。
趙本山的小品不完美,但它真實,它敢于“俗”,敢于說真話,敢于讓觀眾在舞臺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這種“敢”,才是他真正的價值。
趙本山離開春晚后,我們失去了什么?
春晚沒停,節(jié)目越來越多,舞臺越來越炫,但觀眾卻越來越“麻木”。
懷念趙本山,其實不是懷念某個演員,而是懷念一個可以理直氣壯地笑、可以不被教育的夜晚。
現(xiàn)在,春晚還在,專家的點評還在,教化的使命感還在,唯獨那種“全家人一起大笑”的場景,越來越遠(yuǎn)了。
不反對教育意義,不反對文藝承擔(dān)社會責(zé)任,但應(yīng)該有選擇的自由,春晚不是一堂課,它是一個節(jié)日的情緒縮影。
在那個所有人都在放松的夜晚,我們不需要被教育,我們只想被理解、被逗笑、被陪伴。
趙本山說,那些罵他的人,從來不坐在電視機(jī)前看小品,他們看的是稿子,聽的是話語權(quán),他說自己演小品,是為了讓農(nóng)民也能笑,這話聽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太難。
這才是真正的“高級”。
懷念趙本山,并不是因為他有多完美,而是因為他曾經(jīng)在舞臺上,留下一種最簡單但最難得的東西:笑的權(quán)利。
信息來源:遼寧日報《趙本山回應(yīng)非議與質(zhì)疑 稱人應(yīng)該在批評聲中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