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金龜子”劉純燕的女兒王逸宸,在直播間宣布二胎流產(chǎn)僅兩天后,竟再次現(xiàn)身直播,并上演了一幕讓人瞠目結(jié)舌的“賣慘”風波!
本該是私密的悲痛卻搬上直播間,開始了一場引發(fā)軒然大波的“表演”!
而童年記憶的守護者金龜子竟也選擇與女兒一同在鏡頭前“消費悲傷”,公眾的濾鏡瞬間破碎,甚至朱媛媛也被牽連。
童年回憶打包賣
退休后的金龜子,并沒有選擇徹底淡出公眾視野,她將自己幾十年來積累的國民好感度,這份珍貴的“情懷”,注入了女兒王逸宸的直播事業(yè)。
她們的直播間取名“金龜子娃娃”,定位精準,目標客戶正是當年守在電視機前看《大風車》長大,如今已為人父母的35歲以上人群。
這盤生意做得有聲有色,近30天內(nèi)直播13場,銷售額輕松突破千萬,最高時可達2500萬,這背后,金龜子的個人信譽是關(guān)鍵。
她并非只是一個掛名的“背景板”,為了確保選品質(zhì)量,她會親自飛到重慶,在工廠里仔細檢查童裝的面料,連袖口和領(lǐng)口的縫合工藝都不放過。
然而當童年記憶被明碼標價,爭議便隨之而來,支持者認為,這沒什么大不了,“買的不是童裝,是童年情懷”,愿意為這份情感連接買單。
但反對的聲音更加刺耳,他們覺得眼睜睜看著童年偶像淪為帶貨主播,那份純粹的美好被商業(yè)化侵蝕,感覺像是珍藏多年的寶貝被人拿去變賣。
情懷一旦與真金白銀掛鉤,就注定要接受最嚴苛的審視,這為日后的輿論反噬埋下了伏筆。
我媽給我鋪路怎么了
面對“蹭母親流量”的質(zhì)疑,她沒有選擇回避或包裝,而是在直播中用一種近乎挑釁的坦誠回應(yīng):“我媽奮斗一輩子不就是給我鋪路?”這句話像一顆炸彈,瞬間引爆輿論。
一部分人覺得她真實、不做作,戳破了許多星二代“偽獨立人設(shè)”的矯情泡沫,至少她敢于承認自己所享受的特權(quán)。
但更多人則認為,這是“理所當然地啃老”,是一種缺乏感恩的宣言,王逸宸似乎正在努力塑造一個“反矯情”的真實人設(shè),她要讓所有人看到,她就是這樣,毫無掩飾。
這種行事風格在她今年7月補辦的婚禮上得到了極致體現(xiàn),婚禮現(xiàn)場,金龜子抱著一歲多的外孫,沉浸在喜悅之中。
而王逸宸,在毫無預(yù)兆的情況下,突然拿出一根驗孕棒,當眾官宣懷上二胎,這個“驚喜”讓所有人措手不及,包括金龜子本人,也是在那一刻才知道這個消息。
這種將私生活戲劇化、公開化的處理方式,進一步強化了她在大眾心中的印象:一個習慣于將個人生活作為“看點”來展示的網(wǎng)紅。
當眼淚變成了流量
然而當生活這出戲劇從喜劇轉(zhuǎn)向悲劇時,同樣的操作方式卻引發(fā)了截然不同的后果。
10月12日,王逸宸開啟了一場主題為“好久不見”的直播,直播中有粉絲關(guān)切地提醒她,懷孕了要注意休息,就是這句善意的提醒,瞬間擊潰了她的情緒防線。
王逸宸突然哽咽,面色慘白憔悴地對著鏡頭宣布,她的第二個孩子已經(jīng)流產(chǎn)了,旁邊的金龜子立刻上前,母女二人相擁痛哭,整個直播間的氣氛瞬間凝固。
這一幕,將一個家庭最私密的悲痛,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在了百萬網(wǎng)友面前,起初,評論區(qū)充滿了同情與安慰,但僅僅過了兩天,輿論風向急轉(zhuǎn)直下。
質(zhì)疑聲如潮水般涌來:“真難過就不會開直播講了”,“剛流產(chǎn),小月子都還沒出就急著直播,是多缺錢?”。
人們開始懷疑這場悲傷的真實性,認為母女的哭泣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表演,目的是“賣慘引流”。
利用私事博取同情與流量,一句“幾場直播就把手術(shù)營養(yǎng)錢賺回來了”的評論,刻薄地揭示了公眾的普遍猜疑。
這種猜疑源于王逸宸此前一貫的行事風格,當一個人習慣于將自己的喜悅公開化以獲取關(guān)注時,當她遭遇不幸,再用同樣的方式公之于眾,公眾已經(jīng)形成了路徑依賴式的負面預(yù)判。
之前的“坦誠”與“真實”,在這一刻被輕易解讀為“表演”與“算計”。
朱媛媛的“體面”與被審判的悲傷
為了論證王逸宸“不體面”,網(wǎng)友們自發(fā)地搬出了一個參照物——已故實力派女演員朱媛媛。
朱媛媛生前身患癌癥,但她從未將自己的病情拿出來炒作,甚至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依然低調(diào)地堅持拍戲,將自己對表演的熱愛維持到了最后一刻。
她用自己的方式,維護了一個公眾人物在面對個人苦難時的尊嚴與體面,將一位逝者卷入當下的紛爭,無疑是對她的不尊重。
但網(wǎng)友們的邏輯很簡單:他們并非無端拉踩,而是在用朱媛媛所代表的那種傳統(tǒng)價值觀——即公眾人物應(yīng)保持私生活的低調(diào)與體面——來衡量王逸宸的行為。
朱媛媛的“隱忍克制”與王逸宸的“公開宣泄”,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無疑加劇了對后者的批評,這背后是兩種價值觀的劇烈碰撞。
在傳統(tǒng)觀念里悲傷是私密的,是需要關(guān)起門來獨自舔舐的傷口,而在當下的網(wǎng)紅文化中,似乎“萬物皆可直播”,個人的一切,包括最深切的痛苦,都可以成為被展示、被消費的內(nèi)容。
沖突的根源在于公眾無法接受一個本應(yīng)獲得同情的悲劇,被放置在一個可能產(chǎn)生商業(yè)利益(無論是直接的打賞還是間接的流量關(guān)注)的場景中。
這種場景與內(nèi)容的嚴重錯位導(dǎo)致了同情的失效,并催生了普遍的質(zhì)疑與反感。
結(jié)語
從金龜子用“情懷”開啟商業(yè)之路,到王逸宸用“真實”人設(shè)闖蕩流量江湖,再到最終因一場直播中的悲傷宣告而引發(fā)“邊界沖突”。
當一切都可以被量化為數(shù)據(jù)和流量時,我們該如何保證個人情感的真實性?又該如何為自己保留一份私密空間的體面?
或許輿論最終的溫度,并不取決于當事人如何展示自己的傷口,而在于我們作為看客,是選擇消費他人的傷痛,還是選擇保留一份最基本的、對人性的敬畏與共情。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