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號,上海虹橋機場候機廳內,兩名外籍旅客脫鞋橫臥,一人獨占六個座位。
一位網(wǎng)友拍攝到了這一情況,并反饋給了機場,隨后機場人員的最新回應來了。
視頻在網(wǎng)絡上迅速發(fā)酵,機場官方后續(xù)回應來了,簡練而無奈地表示:“這完全是個人素質問題,不會因為對方是外國人就搞特殊,看到了也會上去勸解的,但是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反饋給上級部門”。
對于視頻中的情形,有網(wǎng)友憤慨直言:“這是把國際機場當自家臥室了?”也有人理性分析:“無論國籍,這種行為都該被制止。”
更有人追問:“為什么總是要等輿論發(fā)酵,現(xiàn)場管理卻如此無力?”值得注意的是,輿論并未簡單停留在對外籍人士的指責上,而是轉向了對公共文明建設的深層思考。
回溯過往,類似場景屢見不鮮。從北京大興機場的“脫襪族”,到廣州白云機場的“躺臥客”,從高鐵車廂里的“腳蹬族”,到地鐵上的“霸座黨”。
這些看似孤立的個案,實則共同勾勒出公共文明建設的短板。每個不文明行為背后,都是對公共空間屬性的誤讀——將本應共享的場所異化為私域領地。
尤其是很多事情都發(fā)生在外國人身上,前段時間一酒店牌子上明確寫著不允許穿拖鞋進入,但是一位中國旅客因為被阻攔入內后,發(fā)現(xiàn)里面好幾個外國人都穿著拖鞋在里面。
這些年我們國家越來越強大,對外政策更是一直秉承友好歡迎的態(tài)度,很多外國人來到我國,都會贊嘆我們現(xiàn)在發(fā)展太迅速了,很像生活在未來。
同時也會產(chǎn)生很多盡量多待在中國的想法,而我國多數(shù)居民都是以“外來是客”的態(tài)度,給予他們最大程度的寬容。
或許是這份寬容,讓很多的外國旅客認為在中國完全可以無拘無束,于是才有了很多類似的行為。
當然了,也不可否認,類似的行為,發(fā)生在國人身上,也是非常常見的。
機場、車站等交通樞紐,作為城市文明的窗口,其管理效能直接關乎國家形象。然而,現(xiàn)實中管理人員常常陷入“勸不聽、管不了”的窘境。
究其原因,既有規(guī)章制度的剛性不足,也有執(zhí)行層面的柔性過剩。當勸阻停留在道德呼吁層面而缺乏強制力支撐時,不文明行為便有了肆意滋生的土壤。
虹橋機場的這起事件,與其說是個別人的素質問題,不如說是我們共同面對的公共課題。
對此,你怎么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