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勸生”的事跡,第一次闖入黃志忠的視野。徐世海用愛與耐心救贖了數(shù)百名心靈困境青少年的事跡,讓黃志忠產(chǎn)生了強烈的創(chuàng)作沖動。他希望拍一部電影,從而讓全社會對青少年心靈成長更加關注。
創(chuàng)作電影的5年間,黃志忠與徐世海的聯(lián)結從未中斷。他們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從微信里的點滴分享,再到面對面的深度交流,影片中30%—40%的臺詞,都是從他與徐世海的聊天、信息記錄里整理而來。
我在很多主流媒體上看到了徐世海的事跡,很多媒體把他譽為中國版的“心靈捕手”。我看到這個故事之后非常震驚。當時我就感覺心被擊中了,一拍腦袋就來鄭州找徐世海。我們在一起相處了幾天,他跟我分享了很多感人的事跡,也有很多傷痛的經(jīng)歷。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我有責任以影視的形式把它呈現(xiàn)出來。因為孩子是祖國的未來,需要看到他們健康地成長。我希望我們的孩子眼里有光,勇敢、健康、快樂,所以這是一個全社會的話題。電影的靈感都來自徐世海做的這些事跡,我們講“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他救的何止一命,他勸回來起碼有幾百條生命,我覺得這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我覺得他是天上派來的。河南人做的好事不就在眼前擱著嗎?希望這個電影能把我們想要表達的心意、責任和期盼傳遞出來,這是全社會各行各業(yè)都需要關注的事情。
再有就是我們天臺上的那段話,其實心態(tài)上拐個彎,就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人在關愛你,有人給你準備熱乎乎的飯,用手在你頭頂摩挲幾下,很多人都想關心你、愛你,還不求回報。
不僅是天臺戲,劇里起碼有30%—40%的臺詞,是我和徐世海發(fā)信息和聊天時整理出來的,我覺得真實是最有力量的。電影就是用一種樸素的真實、人間煙火、街巷里的味道來傳遞給大家。每個人心里都有一顆溫暖的心,愿意幫助他人的心,所以才能夠獲得大家彼此的共鳴。首先我們的主創(chuàng)團隊都帶著一份感恩之心來拍這部電影,覺得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這個群體發(fā)聲。我也感謝我的演員們,他們做了大量的功課,我們平常交流非常多。至于電影最后的結果,我們只能交給冥冥中的一種期盼,但這個電影所獲得的肯定和認可,應該屬于徐世海,沒有他就沒有這部電影。我覺得也是成長,這是一個積功德、積福報的事情。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我覺得這事跟我有關,責無旁貸,我必須得站出來干這個事,不管多困難。終于就要上映了,5年的時間,我覺得很值得,這5年也是一個披荊斬棘的過程,總算是完成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