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佳小學時的周三午后,總少不了電臺《電影剪輯》的陪伴?!度~塞尼亞》的熱烈、《大篷車》的鮮活、《絕唱》的深情、《生死戀》的悵惘、《簡愛》的堅韌,那些經典影片的記憶,都先由大銀幕開始,再被這檔節(jié)目細細加固。長大后才知曉,讓這些角色“開口說話” 的,是一群幕后配音藝術家。李梓的靈動、邱岳峰的獨特、尚華的鮮活、蘇秀的沉穩(wěn),每一位都讓人難忘。而其中,有位聲音如清泉般甜美的藝術家 —— 劉廣寧,她有著 “被天使吻過的嗓子”,更被譽為 “銀幕后的公主”。童話里的公主常與王子相伴,可現(xiàn)實中的劉廣寧,丈夫潘世炎卻是從小孤苦的孩子。這看似不匹配的人生軌跡,卻交織出一段跨越半世紀的動人愛情。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01 外交官后裔的文藝初心1939 年,劉廣寧生于香港,原籍福州,出身不凡。祖父劉崇杰是民國外交界的風云人物,畢業(yè)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曾任中國駐德意志兼奧地利全權公使;父親也在海關總署擔任要職,家境優(yōu)渥的她,自小就浸潤在特殊的氛圍里。那時,梅蘭芳的核心智囊、有“馮六爺” 之稱的馮耿光,與劉崇杰是日本留學時的同窗,兩人交往密切。梅蘭芳避居香港期間,曾在馮耿光的引薦下到訪劉家。彼時的梅蘭芳,恭敬地稱劉崇杰 “劉公使”、稱廣寧奶奶 “公使夫人”;而兩歲的劉廣寧,還曾奶聲奶氣地為這位京劇大師唱過歌,這段趣事成了她童年里珍貴的碎片。4 歲時,劉廣寧隨家人遷居上海。5 歲起,她開始學習鋼琴 —— 這在當時是上海名媛的 “標配技能”,指尖流淌的旋律,悄悄為她埋下藝術的種子。祖父的書房藏書豐富,別的孩子偏愛玩具時,劉廣寧卻總抱著文藝書籍不放:中國四大名著、雨果的《笑面人》、勃朗特的《呼嘯山莊》、阿拉伯的《天方夜譚》,都曾是她的枕邊書。廣泛的閱讀不僅開闊了劉廣寧的視野,更讓她生出一種特別的渴望:“讀到好的文字,我就有沖動想把它念出來,念得好會特別過癮,念不好就會懊惱很久?!?這份對 “聲音表達” 的執(zhí)念,成了她日后逐夢的起點。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02 一封自薦信,叩開上譯廠大門受家庭氛圍與個人熱愛的影響,劉廣寧一心想從事文藝工作??勺娓鸽m與文藝界人士交好,卻不希望孫女走這條路—— 他更盼著劉廣寧好好讀書、考上名牌大學,未來有更 “穩(wěn)妥” 的發(fā)展。轉機出現(xiàn)在劉廣寧中學時,祖父去世后,家里對她追求文藝的態(tài)度漸漸寬松。那時的她最愛聽廣播,還加入了上海電臺的業(yè)余廣播組;因奶奶是北京人,劉廣寧從小練就了一口標準的普通話,這成了她的“隱形優(yōu)勢”。一天,鄰居偶然提起“上海電影譯制廠正在招人”,劉廣寧的心思瞬間被觸動。她沒多想,立刻提筆給上譯廠寫了一封自薦信,字里行間滿是對配音的熱愛與期待。讓劉廣寧意外的是,幾天后竟真的收到了上譯廠的回信,通知她去參加考試??荚嚹翘?,在母親的陪伴下,劉廣寧走進了上譯廠。她先是朗誦了一首歌頌大海的詩歌,聲音清亮、情感飽滿;接著又為影片《圣彼得的傘》的片段配音,面對陌生的臺詞與情境,她卻毫不緊張,反而覺得錄音棚里的氛圍格外“舒坦”。最終,在眾多考生中,21 歲的劉廣寧成了唯一被錄取的人 —— 那是 1960 年,她終于推開了夢想的大門。后來有人問她 “為何不考大學”,她坦然回答:“我太愛文藝了,如果讀了大學,畢業(yè)分配后再想做這行,機會就太渺茫了?!?多年后回憶起那封自薦信,劉廣寧笑著說:“當時就是‘傻膽大’,無知者無畏,好在‘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上譯廠的老藝術家蘇秀后來回憶:“大家都知道廣寧的祖父不一般,但她從不張揚,不挑角色,一點沒有官宦小姐的嬌氣,只透著一股端莊勁兒?!秉c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03 配音新人與 “孤兒小提琴手” 的相遇初到上譯廠的劉廣寧,戲份不多,卻把這段時間當成了“充電期”。每天,她都會搬個小凳子,準時坐在錄音棚里,仔細聽老演員們配戲;下班后,她把劇本帶回家,反復念臺詞,再對比老演員的錄音,一點點琢磨語氣、情緒的細節(jié)。劉廣寧總說自己是“新兵”,只能靠 “笨鳥先飛”。這份專注與勤奮,讓她的業(yè)務水平進步飛快,很快便有了自己的首部配音作品 —— 保加利亞電影《第一課》。彼時的她,一心撲在配音里,沒察覺愛神已悄悄向她走來。一次,劉廣寧去上海歌劇院一位聲樂老師家上課,遇見了一個穿舊軍裝的小伙子。他個子挺拔,眼睛炯炯有神,每次劉廣寧去,都能看到他安靜地站在一旁,聽老師指導自己。小伙子看劉廣寧的眼神很溫和,總能輕輕觸到她心底最軟的地方。老師告訴劉廣寧,小伙子叫潘世炎,從小父母雙亡,是個孤兒。曾在饑餓線上掙扎的他,被人民子弟兵救下,14 歲時成了新四軍新安旅行團的舞蹈演員。因為知道自己 “底子薄”,潘世炎練功從不敢偷懶:無論寒冬酷暑,練功場上總少不了他跳躍、旋轉的身影;后來轉型學小提琴,他又成了 “門外漢”,天熱時就站在水桶里練,汗水浸透了衣衫也不停。憑著這股韌勁,潘世炎不僅留在了上海歌劇院,還成了管弦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劉廣寧與潘世炎的心意漸漸靠近,可這段感情卻遭到了劉廣寧家人的反對——“門不當戶不對” 的聲音,成了兩人之間的阻礙。但劉廣寧卻認定了潘世炎:“錢總有花完的時候,物質能靠自己掙,可他那顆一心撲在音樂上的真心,是金子都換不來的!”1963 年,24 歲的劉廣寧與潘世炎結婚,有情人終成眷屬。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04 陋室里的溫情歲月婚后,劉廣寧與潘世炎有了兩個兒子。因為劉廣寧工作忙,潘世炎主動扛起了家里的重擔:照顧孩子、包攬家務,為了讓妻子吃到合口味的飯菜,他還特意學著做菜,從“小提琴手” 變成了家里的 “主廚”。曾有觀眾給劉廣寧寫信,說“你們配音的角色都住豪宅、很清閑,想必你們的生活也一樣”,甚至提出 “想去你家打雜,住廚房都行”??捎^眾不知道,劉廣寧一家四口,住的是潘世炎單位分配的房子,只有一個房間;廚房是 11 戶人家共用的,狹小又擁擠。夏天沒有電扇、空調,兩個孩子只能鋪著涼席睡在地板上;有次電視臺來家里錄節(jié)目,房間太小放不下機器,攝影師只能把設備架在陽臺上,拍鏡子里的劉廣寧。長子潘爭記得,小時候常跟著媽媽去上譯廠,銀幕上是衣著華麗的舞會場景,銀幕下的媽媽卻穿著打補丁的棉襖。這一幕,成了他童年里最深刻的記憶??杉幢闳兆忧蹇啵辛吮舜说呐惆?,也過得像花兒一樣甜。正如人們常說的“有情飲水飽”,這份樸素的溫情,成了兩人最珍貴的財富。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05 半生相伴,余生懷念1991 年,為了兩個兒子的前途,劉廣寧決定定居香港。已是 “老潘” 的潘世炎,毫不猶豫地放棄了上海的事業(yè),跟著妻子赴港,只為照顧一家人的生活。在香港,劉廣寧發(fā)揮語言優(yōu)勢,為推廣普通話錄制了多部名著;潘世炎則重操舊業(yè),教孩子們拉小提琴。他從不多收學生,因為大部分時間都要用來買菜、做飯,照顧妻子的飲食起居。劉廣寧看在眼里,常跟老潘開玩笑:“要是評‘模范丈夫’,我肯定投你一票!” 老潘總是笑著擺手:“照顧你是應該的,哪用別人評?!?008 年,兩個兒子都已成家立業(yè),劉廣寧與老潘商量著回上海安享晚年??烧l也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奪走了潘世炎的生命。45 年的風雨同舟,早已習慣了彼此的陪伴,如今只剩自己一人,劉廣寧陷入了長久的悲痛。好在有朋友們的陪伴與安慰,劉廣寧慢慢走出了陰霾。2019 年,80 歲的劉廣寧參加訪談節(jié)目,依舊身姿優(yōu)雅、氣質從容,仿佛歲月格外優(yōu)待她。有人說:“80 年代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一半來自上譯廠。那些各國的英雄與美人,一開口,就該是童自榮、劉廣寧的聲音。”2020 年 6 月 25 日,劉廣寧在上海去世,享年 81 歲。她的聲音,曾陪伴一代人度過青春;她與潘世炎的愛情,也成了歲月里一段溫暖的傳奇。如今,銀幕后的 “公主” 雖已遠去,但她的聲音與故事,永遠留在了觀眾的心里。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公主” 與她的 “騎士”:配音藝術家劉廣寧的傳奇人生
作者:山佳
小學時的周三午后,總少不了電臺《電影剪輯》的陪伴?!度~塞尼亞》的熱烈、《大篷車》的鮮活、《絕唱》的深情、《生死戀》的悵惘、《簡愛》的堅韌,那些經典影片的記憶,都先由大銀幕開始,再被這檔節(jié)目細細加固。
長大后才知曉,讓這些角色“開口說話” 的,是一群幕后配音藝術家。李梓的靈動、邱岳峰的獨特、尚華的鮮活、蘇秀的沉穩(wěn),每一位都讓人難忘。而其中,有位聲音如清泉般甜美的藝術家 —— 劉廣寧,她有著 “被天使吻過的嗓子”,更被譽為 “銀幕后的公主”。
童話里的公主常與王子相伴,可現(xiàn)實中的劉廣寧,丈夫潘世炎卻是從小孤苦的孩子。這看似不匹配的人生軌跡,卻交織出一段跨越半世紀的動人愛情。
01 外交官后裔的文藝初心
1939 年,劉廣寧生于香港,原籍福州,出身不凡。祖父劉崇杰是民國外交界的風云人物,畢業(yè)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曾任中國駐德意志兼奧地利全權公使;父親也在海關總署擔任要職,家境優(yōu)渥的她,自小就浸潤在特殊的氛圍里。
那時,梅蘭芳的核心智囊、有“馮六爺” 之稱的馮耿光,與劉崇杰是日本留學時的同窗,兩人交往密切。梅蘭芳避居香港期間,曾在馮耿光的引薦下到訪劉家。彼時的梅蘭芳,恭敬地稱劉崇杰 “劉公使”、稱廣寧奶奶 “公使夫人”;而兩歲的劉廣寧,還曾奶聲奶氣地為這位京劇大師唱過歌,這段趣事成了她童年里珍貴的碎片。
4 歲時,劉廣寧隨家人遷居上海。5 歲起,她開始學習鋼琴 —— 這在當時是上海名媛的 “標配技能”,指尖流淌的旋律,悄悄為她埋下藝術的種子。祖父的書房藏書豐富,別的孩子偏愛玩具時,劉廣寧卻總抱著文藝書籍不放:中國四大名著、雨果的《笑面人》、勃朗特的《呼嘯山莊》、阿拉伯的《天方夜譚》,都曾是她的枕邊書。
廣泛的閱讀不僅開闊了劉廣寧的視野,更讓她生出一種特別的渴望:“讀到好的文字,我就有沖動想把它念出來,念得好會特別過癮,念不好就會懊惱很久。” 這份對 “聲音表達” 的執(zhí)念,成了她日后逐夢的起點。
02 一封自薦信,叩開上譯廠大門
受家庭氛圍與個人熱愛的影響,劉廣寧一心想從事文藝工作。可祖父雖與文藝界人士交好,卻不希望孫女走這條路—— 他更盼著劉廣寧好好讀書、考上名牌大學,未來有更 “穩(wěn)妥” 的發(fā)展。
轉機出現(xiàn)在劉廣寧中學時,祖父去世后,家里對她追求文藝的態(tài)度漸漸寬松。那時的她最愛聽廣播,還加入了上海電臺的業(yè)余廣播組;因奶奶是北京人,劉廣寧從小練就了一口標準的普通話,這成了她的“隱形優(yōu)勢”。
一天,鄰居偶然提起“上海電影譯制廠正在招人”,劉廣寧的心思瞬間被觸動。她沒多想,立刻提筆給上譯廠寫了一封自薦信,字里行間滿是對配音的熱愛與期待。讓劉廣寧意外的是,幾天后竟真的收到了上譯廠的回信,通知她去參加考試。
考試那天,在母親的陪伴下,劉廣寧走進了上譯廠。她先是朗誦了一首歌頌大海的詩歌,聲音清亮、情感飽滿;接著又為影片《圣彼得的傘》的片段配音,面對陌生的臺詞與情境,她卻毫不緊張,反而覺得錄音棚里的氛圍格外“舒坦”。
最終,在眾多考生中,21 歲的劉廣寧成了唯一被錄取的人 —— 那是 1960 年,她終于推開了夢想的大門。后來有人問她 “為何不考大學”,她坦然回答:“我太愛文藝了,如果讀了大學,畢業(yè)分配后再想做這行,機會就太渺茫了。” 多年后回憶起那封自薦信,劉廣寧笑著說:“當時就是‘傻膽大’,無知者無畏,好在‘念念不忘,必有回響’?!?/p>
上譯廠的老藝術家蘇秀后來回憶:“大家都知道廣寧的祖父不一般,但她從不張揚,不挑角色,一點沒有官宦小姐的嬌氣,只透著一股端莊勁兒?!?/p>
03 配音新人與 “孤兒小提琴手” 的相遇
初到上譯廠的劉廣寧,戲份不多,卻把這段時間當成了“充電期”。每天,她都會搬個小凳子,準時坐在錄音棚里,仔細聽老演員們配戲;下班后,她把劇本帶回家,反復念臺詞,再對比老演員的錄音,一點點琢磨語氣、情緒的細節(jié)。
劉廣寧總說自己是“新兵”,只能靠 “笨鳥先飛”。這份專注與勤奮,讓她的業(yè)務水平進步飛快,很快便有了自己的首部配音作品 —— 保加利亞電影《第一課》。彼時的她,一心撲在配音里,沒察覺愛神已悄悄向她走來。
一次,劉廣寧去上海歌劇院一位聲樂老師家上課,遇見了一個穿舊軍裝的小伙子。他個子挺拔,眼睛炯炯有神,每次劉廣寧去,都能看到他安靜地站在一旁,聽老師指導自己。小伙子看劉廣寧的眼神很溫和,總能輕輕觸到她心底最軟的地方。
老師告訴劉廣寧,小伙子叫潘世炎,從小父母雙亡,是個孤兒。曾在饑餓線上掙扎的他,被人民子弟兵救下,14 歲時成了新四軍新安旅行團的舞蹈演員。因為知道自己 “底子薄”,潘世炎練功從不敢偷懶:無論寒冬酷暑,練功場上總少不了他跳躍、旋轉的身影;后來轉型學小提琴,他又成了 “門外漢”,天熱時就站在水桶里練,汗水浸透了衣衫也不停。
憑著這股韌勁,潘世炎不僅留在了上海歌劇院,還成了管弦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
劉廣寧與潘世炎的心意漸漸靠近,可這段感情卻遭到了劉廣寧家人的反對——“門不當戶不對” 的聲音,成了兩人之間的阻礙。但劉廣寧卻認定了潘世炎:“錢總有花完的時候,物質能靠自己掙,可他那顆一心撲在音樂上的真心,是金子都換不來的!”1963 年,24 歲的劉廣寧與潘世炎結婚,有情人終成眷屬。
04 陋室里的溫情歲月
婚后,劉廣寧與潘世炎有了兩個兒子。因為劉廣寧工作忙,潘世炎主動扛起了家里的重擔:照顧孩子、包攬家務,為了讓妻子吃到合口味的飯菜,他還特意學著做菜,從“小提琴手” 變成了家里的 “主廚”。
曾有觀眾給劉廣寧寫信,說“你們配音的角色都住豪宅、很清閑,想必你們的生活也一樣”,甚至提出 “想去你家打雜,住廚房都行”??捎^眾不知道,劉廣寧一家四口,住的是潘世炎單位分配的房子,只有一個房間;廚房是 11 戶人家共用的,狹小又擁擠。
夏天沒有電扇、空調,兩個孩子只能鋪著涼席睡在地板上;有次電視臺來家里錄節(jié)目,房間太小放不下機器,攝影師只能把設備架在陽臺上,拍鏡子里的劉廣寧。
長子潘爭記得,小時候常跟著媽媽去上譯廠,銀幕上是衣著華麗的舞會場景,銀幕下的媽媽卻穿著打補丁的棉襖。這一幕,成了他童年里最深刻的記憶。
可即便日子清苦,有了彼此的陪伴,也過得像花兒一樣甜。正如人們常說的“有情飲水飽”,這份樸素的溫情,成了兩人最珍貴的財富。
05 半生相伴,余生懷念
1991 年,為了兩個兒子的前途,劉廣寧決定定居香港。已是 “老潘” 的潘世炎,毫不猶豫地放棄了上海的事業(yè),跟著妻子赴港,只為照顧一家人的生活。
在香港,劉廣寧發(fā)揮語言優(yōu)勢,為推廣普通話錄制了多部名著;潘世炎則重操舊業(yè),教孩子們拉小提琴。他從不多收學生,因為大部分時間都要用來買菜、做飯,照顧妻子的飲食起居。
劉廣寧看在眼里,常跟老潘開玩笑:“要是評‘模范丈夫’,我肯定投你一票!” 老潘總是笑著擺手:“照顧你是應該的,哪用別人評?!?/p>
2008 年,兩個兒子都已成家立業(yè),劉廣寧與老潘商量著回上海安享晚年??烧l也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奪走了潘世炎的生命。45 年的風雨同舟,早已習慣了彼此的陪伴,如今只剩自己一人,劉廣寧陷入了長久的悲痛。
好在有朋友們的陪伴與安慰,劉廣寧慢慢走出了陰霾。2019 年,80 歲的劉廣寧參加訪談節(jié)目,依舊身姿優(yōu)雅、氣質從容,仿佛歲月格外優(yōu)待她。
有人說:“80 年代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一半來自上譯廠。那些各國的英雄與美人,一開口,就該是童自榮、劉廣寧的聲音。”
2020 年 6 月 25 日,劉廣寧在上海去世,享年 81 歲。她的聲音,曾陪伴一代人度過青春;她與潘世炎的愛情,也成了歲月里一段溫暖的傳奇。如今,銀幕后的 “公主” 雖已遠去,但她的聲音與故事,永遠留在了觀眾的心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