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我在清遠清城游玩,循著老城區(qū)的煙火氣,從充滿古韻的起鳳里逛到商鋪林立的上下廓街,再沿著北江岸邊慢慢前行。江風(fēng)拂過臉頰時,一棟特別的建筑突然撞入眼簾——樓體層層疊疊,門窗排布得緊密又規(guī)整,透著濃濃的生活實感,恍惚間,竟像真的走進了《72家房客》里那個熱熱鬧鬧的市井大院。這里就是清遠當(dāng)?shù)厝顺L岬穆槭瘶恰?/p>
這幢在北江邊遇見的“麻石樓”的建筑,藏著清遠工業(yè)時代的密碼:1982年,正是清遠化肥廠紅火的時候,為改善職工住宿,廠里專門從福建請來工匠,照著當(dāng)?shù)氐氖瘶?gòu)建筑樣式動工興建。當(dāng)年這樣建造是看重的是石樓經(jīng)久耐用的特性,卻沒想到這一建,就造出了清城區(qū)唯一一棟整體石結(jié)構(gòu)的特色建筑。當(dāng)我走近細看,被眼前石樓的中西合璧風(fēng)格震撼,真的令人稱奇:長長的走廊立著羅馬式石圓柱,透著西式洋樓的氣派;而鏤空雕花窗欞、規(guī)整的天井布局,又藏著中式建筑的精巧,陽光穿過雕花落在石階上,光斑里都是歲月的痕跡。
在我參觀的時,遇到一位住在的阿姨,就閑聊起來,阿姨說她是這里的老住戶,麻石樓的每塊石頭都刻著青春。“當(dāng)年能住這兒可是天大的榮耀!”她指著樓旁的路回憶,這條路最早是工人們用砂石一手一腳鋪起來的,只為方便化肥運輸。1994年房改時,阿姨和其他工友花積蓄買斷了房子,工齡長的人還能享受到優(yōu)惠。更讓住戶們驕傲的是,這棟只用灰泥粘合石塊的建筑,在當(dāng)年北江特大洪水中竟安然無恙——即便一樓全被淹沒,水退后依舊巍然挺立,成了北江邊最可靠的“避風(fēng)港”。
時光流轉(zhuǎn),化肥廠的煙囪早已沉寂,但麻石樓的煙火氣從未消散。如今樓里住戶,一半是堅守的老職工,一半是來自各地的租客。外城人租住這里是看中這里便宜的房租和一線江景,把前面泥地改造成小菜園,種滿辣椒和青菜;有的住房還種上花,讓斑駁的窗臺成了樓里最亮眼的風(fēng)景。
在樓外參觀后的我,我忍不住走進樓里,發(fā)現(xiàn)這里擺放著不少的老物件,仿佛是時光的見證者。木頭框架的玻璃窗早已褪色,推開來還會發(fā)出“吱呀”的聲響,像在訴說往事;樓梯拐角處,一輛掉漆的鳳凰牌單車靠在墻邊,車座上的補丁記錄著主人的青春;樹或陽臺處掛著的臘肉,透著濃濃的煙火氣。
在我打卡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不少人專門來這里,看來現(xiàn)在的麻石樓成了網(wǎng)紅打卡地。攝影發(fā)燒友扛著相機來捕捉光影,年輕人循著《功夫》里“豬籠城寨”的記憶來尋蹤,他們舉著手機拍雕花窗欞、拍石砌走廊,卻總不忘和樓里的住戶聊上幾句。有租客打趣說:“我們這不是網(wǎng)紅景點,是真真切切的家?!笔前。切煸陉柵_的衣裳、窗臺的花草、走廊里的笑語,才是麻石樓最動人的風(fēng)景。
站在麻石樓的高處眺望,北江水波光粼粼,對岸的高樓鱗次櫛比。一條馬路之隔,一邊是日新月異的都市繁華,一邊是時光沉淀的市井溫情。這棟用麻石壘起的老樓,既記載著清遠工業(yè)的舊日時光,也容納著普通人的生活夢想。它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在北江邊靜靜佇立,看江水東去,看人事變遷,卻始終守著那份最鮮活的煙火氣,成為清遠城里最溫暖的舊時光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