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傳奇,是心懷家國的永恒回響。
文|極 耳
據新華社消息,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清華大學發(fā)文《沉痛悼念深切緬懷楊振寧先生》,官網首頁變?yōu)楹诎住?/p>
清華大學官網首頁變?yōu)楹诎?/p>
楊振寧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為現(xiàn)代物理學的發(fā)展作出卓越貢獻。
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原理,他與李政道1957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他們均持有中國護照,因此成為歷史上首次站上諾貝爾獎領獎臺的中國人。
然而,楊振寧的科學貢獻遠不止如此。他與米爾斯提出的“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論”奠定了后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被認為是現(xiàn)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是與麥克斯韋方程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礎物理理論之一。他的摯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鄧稼先,甚至贊譽這可比肩“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先生更是如此評價,提到20世紀物理學的里程碑,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對論,二是量子力學,三是規(guī)范場。
12歲立志要拿諾貝爾獎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7歲時,他跟隨父母來到清華園。
4歲的楊振寧
楊振寧的鄰居有中國現(xiàn)代數學的先驅、算學系教授鄭之蕃、熊慶來。哲學系教授鄧以蟄之子、“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鄧稼先是比楊振寧低兩級的同學及畢生摯友。
圍墻外的世界動蕩不安,清華園卻仍然是一個避風港,為楊振寧創(chuàng)造了無憂無慮的氛圍。楊振寧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里,探索著科學和未知。
受父親熏陶,楊振寧很早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于兒子的天賦,楊武之早有察覺,但在他看來,作為中國人,學好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比成為天才兒童更重要。
1935年于清華園西院11號楊家院中,遠在柏林念子心切的楊武之在照片背后寫下:振寧似有異稟,吾欲字以伯瓌
初中一年級和二年級的暑假,楊武之都請了清華大學歷史系的高材生丁則良給楊振寧講授《孟子》。每天兩小時,楊振寧跟隨丁則良沉浸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妙之中,為日后取得輝煌的科學成就奠定了扎實的人文基礎。楊振寧曾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光:“在我的記憶里頭,清華園是很漂亮的。我跟我的小學同學們在園里到處游玩。幾乎每一棵樹我們都曾經爬過,每一棵草我們都曾經研究過。”
13歲時,楊振寧在學校圖書館看到一本名為《神秘的宇宙》的書,他被書中所講的奇妙的宇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所吸引,回家對父母說:“將來有一天我要拿諾貝爾獎!”
22年后,這句童言成真。
“西南聯(lián)大成績最好的學生”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南遷來到昆明,組成西南聯(lián)合大學。楊振寧也隨父母遷到了昆明。
在父親的鼓勵和支持下,高二時,楊振寧以同等學力考取了西南聯(lián)合大學,這一年,他只有16歲。著名翻譯學家許淵沖先生在他的自述《追憶逝水年華——從西南聯(lián)大到巴黎大學》里,生動地記述了第一次在西南聯(lián)大課堂上見到楊振寧的情景,形容他眉清目秀,臉頰白里透紅,眉宇間流露出一股英氣,眼睛里閃爍出鋒芒。許淵沖說,楊振寧是西南聯(lián)大成績最好的學生。英文考試楊振寧考第一,得80分;許淵沖考第二,得79分。此外,楊振寧物理考100分,微積分能得99分。
西南聯(lián)大的物質條件是艱苦的,但學術風氣極好,巨擘濟濟。楊振寧回憶,當時教過他的老師有朱自清、聞一多、羅常培、王力、趙忠堯、吳有訓、周培源等等。
楊振寧在吳大猷教授的指導下完成畢業(yè)論文,以優(yōu)異成績從西南聯(lián)合大學物理系畢業(yè)后,又進入清華大學研究院讀研究生,在王竹溪教授的指導下獲得清華大學理學碩士學位。楊振寧曾評價:“那時在西南聯(lián)大本科生所學到的東西及后來兩年碩士生所學到的東西,比起同時美國最好的大學,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后來,22歲的楊振寧順利被清華大學錄取為第六屆留美公費生。
圖為楊振寧的準考證 來源:清華大學官網
1945年8月28日,楊振寧遠赴美國求學,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為自己的中國血統(tǒng)感到驕傲”
在芝加哥大學,楊振寧一開始想做實驗,因為他覺得實驗技能對他將來回國后更有用。楊振寧曾對導師說:“我總得回中國去,回國后,我覺得理論物理沒有什么用,中國需要的是實驗物理,所以我要做這方面的工作。”
然而楊振寧逐漸發(fā)覺,盡管自己懂得很多物理知識,但似乎在實驗方面并不擅長。在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泰勒的建議下,楊振寧后來便輕裝上陣,走上理論物理學之路。
楊振寧與泰勒 圖源:CCTV國家記憶
1948年6月,楊振寧順利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1949年到1966年,楊振寧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了17年。這期間,他也迎來了學術黃金期。
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大廳,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的李政道成為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最為閃耀的一對年輕人。楊振寧在致辭中說:“我為自己的中國血統(tǒng)和背景而感到驕傲,同樣,我為能致力于作為人類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現(xiàn)代科學而感到自豪。我已獻身于現(xiàn)代科學,并將竭誠工作,為之繼續(xù)奮斗?!?/p>
1957年,中國物理學家李政道(左)、楊振寧(中)接受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源:環(huán)球時報
楊振寧的父親對此也十分興奮,在他看來,不要小看中國人在世界上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深遠意義,這件事至少使一部分中國人,特別是知識界,打掉了自卑感,從心理上敢于同西方人一爭短長了。
的確,楊振寧此后也曾在許多場合公開評價自己最重大的成就是,幫助中國人克服了覺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在當時的條件下,鄧稼先證明了中國人也可以造原子彈;而楊振寧證明了中國人也可以獲得諾貝爾獎。這對中國人帶來的精神沖擊是突破性的。
放棄美國國籍并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71年,“乒乓外交”推動了中美關系的改善。在這樣的背景下,楊振寧回到了闊別26年的祖國,完成了多年來未盡的心愿。他也是旅美知名學者訪問新中國的第一人,掀起大批華裔學者訪華熱潮。
回憶自己1971年訪問新中國時的感受,楊振寧說乘法航自緬甸進入云南上空時,“我的激動的心情是無法描述的?!碑攺泥嚰谙饶抢锪私獾?,中國的原子彈研制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時,楊振寧激動得淚流滿面,“那個訪問是我人生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因為使得我對于新中國第一次有了一點認識,而這個認識對于以后50年我的人生軌跡有了非常大的影響。”
楊振寧,鄧稼先和楊振平
作為美籍華裔科學家訪問中國的第一人,也是架設起中美之間科學家友誼和交流橋梁的第一人,楊振寧這樣做,其實承擔了相當大的風險?!懊绹醒肭閳缶侄啻握宜闊?,但他并沒有因此停止對中國的正面宣傳?!敝袊茖W院院士顧秉林在2021年9月23日舉行的“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上說。
20世紀70年代,楊振寧先后回國6次,數次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他曾向周恩來總理建議,中國在教育科研中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這是很好的,這也是必需的,但是目前中國理工科大學不重視基礎教學和理論研究,這是目光短淺的表現(xiàn),應引起重視。
1978年3月,在楊振寧等人的倡導下,中科大創(chuàng)建首期少年班。
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發(fā)起成立“與中國學術交流委員會”,資助中國學者去該校進修。
1983年12月28日,楊振寧向鄧小平建議:“國外認為,搞軟件15—18歲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設立了計算機軟件專業(yè)。
1984—1986年,楊振寧倡議的“億利達青少年發(fā)明獎”“吳健雄物理獎”和“陳省身數學獎”相繼成立。
此后數十年,楊振寧為促進中國科技交流和進步做了大量工作,為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獻策、發(fā)揮了重要影響。
楊振寧于2015年4月1日放棄了美國國籍
2017年2月21日,楊振寧和姚期智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科技界的一件大事。外籍院士放棄外國國籍并提出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在中國科學院歷史上是第一次。
在這之前,楊振寧于2015年4月1日放棄了美國國籍。
“這輩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1996年,楊振寧接到清華大學的邀請。清華大學計劃參考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模式,創(chuàng)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想邀楊振寧協(xié)助創(chuàng)建。楊振寧說:“我小時候在清華園長大的,這個要求我當然必須答應?!?/p>
1997年,楊振寧開始擔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為中國高等教育開創(chuàng)了一段不同尋常的事業(yè)。他動情地說:“我從小在清華園中長大,對園中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我愿在有生之年盡力幫助清華大學發(fā)展?!?/p>
對于“這輩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他親力親為,帶頭捐了他和杜致禮在美國的部分積蓄,后來又捐了一部分美國房地產,以及他來清華工作前期的全部工資。為解決經費問題,東馳西騁、多方游說,為清華高研院累計籌措資金1億多元,為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
在他的力邀和影響下,林家翹、姚期智、翁征宇、王小云、張首晟……一位位世界級科學家加盟清華高等研究院,使其迅速成為學術界一顆令人矚目的新星。
2003年,楊振寧搬回清華園居住,為自己在清華園的家取名“歸根居”,并以《歸根》為題寫下詩句:“神州新天換,故園使命重。學子凌云志,我當指路松”。
這并非虛言。
2004年,82歲高齡時,他仍然走上講臺,為200多名大一新生講授“普通物理”課程。他上課從不點名,每節(jié)課45分鐘,每次兩節(jié)課連上,從頭講到尾,誰要想上廁所直接去,不用打招呼。他給人的感覺平易近人,沒什么架子。
楊振寧課間答疑 來源:清華大學官方微博
楊振寧曾說:“回到清華來,我又開始了新的旅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幫助清華訓練一些年輕人……如果我能夠幫助他們走到正確的學習、研究的道路上去,這當然是一個很值得做的事業(yè)。”
此前采訪中,他還曾分享自己的長壽秘訣。一是基因優(yōu)勢:他提到母親帶來了良好的基因,使他和兄弟姐妹都避開了家族遺傳的糖尿病問題;二是生活條件改善:年輕時雖經歷戰(zhàn)亂未真正吃飽,但后來經濟條件好轉,為健康長壽打下基礎;三是堅持走路:從六七十歲開始,每天堅持步行一小時,會促進血液循環(huán)。
今天,巨星隕落,但他的科學貢獻和赤子之心,人們永遠不會忘記。正如清華大學發(fā)布訃告稱,楊振寧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傳奇,是心懷家國的永恒回響。“寧拙毋巧,寧樸毋華”是他的治學態(tài)度,也是他的人生態(tài)度。正如他鐘愛的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楊振寧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閃耀在人類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楊振寧先生,
一路走好!
綜合整理自北京日報、光明日報、上觀新聞、澎湃新聞等
版權說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