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是別人的,寂靜才是它的常態(tài)。
在成都西南的夾江,有一座低聲沉睡的古鎮(zhèn)。
歷史寫滿了墻根,名字幾度更改,曾被叫作“小上?!保缃耢o靜地躺在青衣江畔——不吆喝,不閃耀,不爭寵。
夾江古鎮(zhèn),舊稱南安,起于唐武德元年,盛于商賈云集的清末民初。背靠丘陵,臨水開市,航運(yùn)曾是它的底氣,市井繁華是它的標(biāo)簽。
那時的青衣江,水運(yùn)通南北,木船穿梭,小鎮(zhèn)靠著碼頭生意滾滾,一度風(fēng)光得不輸省城。人來人往、酒樓茶館、買賣叫賣聲不絕于耳。
但時代變了。高速把通達(dá)權(quán)交給了公路,集市失了主角,小上海的光環(huán)逐漸隱退,只剩斑駁的木窗、緊閉的門扉,以及街角幾個閑坐的老人,撐著陽光慢慢熬午后。
這些安靜的街道曾熙熙攘攘,如今人少得連回音都聽得清。
古鎮(zhèn)依青衣江而建,三座古橋橫跨河面,遠(yuǎn)望像層層疊疊的詩句。
站在橋上看水,是件不需要手機(jī)的事。江水泛著微綠,岸邊楊柳低垂,偶爾有洗衣的人,或者劃著小舟的漁夫。風(fēng)吹來水汽帶著青苔與泥土的味道,很輕,也很真實(shí)。
從高空俯瞰,橋、房、水、山拼成一幅展開的長卷,配上清晨或黃昏的光影,就成了無人打擾的大片背景。
古鎮(zhèn)的街不多,走完也不過一兩小時。但每一處轉(zhuǎn)角都透著年代感。
街面上,商鋪多為關(guān)門狀態(tài)。只有趕場日才熱鬧一點(diǎn)。每逢2、4、6、9日,街上攤販擺開,賣菜的、賣茶的、賣臘肉的輪番登場。
熱氣騰騰的炒粉、小爐子煮的湯圓、老人家擺在門口的自家腌制品,讓人誤以為穿越回了90年代。
趕上趕場的清晨,是古鎮(zhèn)少有的“活著”的時段。
江邊有飯店也有民居改的小吃鋪,味道不貴、分量實(shí)誠。老店門口的紅布條子隨風(fēng)晃著,不刻意、不搶眼;人多時也可繞過永壽橋,另一側(cè)小店肥腸飯味濃而不膩,簡簡單單填飽一頓。
夾江是茶葉出產(chǎn)地,尤其春天采茶季,山間茶園一層層鋪展,如綠色絨毯般蔓延。
在老街深處的院落中,還能偶遇賣自家炒茶的大爺大媽。鐵罐裝著,香氣撲鼻。買不買無所謂,坐下泡一杯,才是與這座城建立關(guān)系的方式。
喝一口,茶味澀中帶甘,像極了這座古鎮(zhèn)的氣質(zhì)——不討喜,卻回味綿長。
不用調(diào)光,不需修圖。只需站在橋上,背后是三座不同風(fēng)格的橋拱與木屋,天光順著江面斜斜灑來,畫面就已足夠。
沿江的街道,干凈整潔,老墻斑駁,吊腳樓延伸出屋檐,踩上木板會發(fā)出輕響。晴天有光影,陰天有霧氣,各有各的韻味。
最好的鏡頭,是鏡頭之外的那份從容與慢。
夾江古鎮(zhèn),早就不爭什么“江南水鎮(zhèn)”或“人文名鎮(zhèn)”的頭銜了。
它不站在舞臺中央,而是坐在青衣江邊,一把椅子、一盞茶、一段斑駁歷史,守著時間慢慢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