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士說心理
在咨詢工作中,我經(jīng)常遇到過為沖突、分歧困擾的人。
比如,“老板完全不理解我的想法,我覺得自己待不下去了”
“和同事意見不合,吵了一架,現(xiàn)在見面都尷尬”
“和伴侶總是為小事爭吵,感覺快要過不下去了”
說實話,這些情況太常見了。有分歧不可怕,關(guān)鍵是如何處理分歧。
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話題。
一、有分歧很正常,沒分歧才不正常
很多人覺得,關(guān)系好就應該沒有分歧。這是最大的誤解。
沒有分歧的關(guān)系,要么是一方在壓抑,要么是雙方在逃避。
就像兩個人走路,步伐完全一致反而容易撞到一起,有點錯位才是正常狀態(tài)。
我曾遇到一對夫妻,經(jīng)常因為旅行的事情吵架。
因為妻子喜歡提前規(guī)劃好一切,而丈夫不喜歡做規(guī)劃,做的隨遇而安最好。
他們每次旅行,都會大吵一架。
妻子覺得:“他怎么不理解我”。丈夫認為,妻子根本是無理取鬧。
事實上,這不是對錯問題,而是生活方式的差異。
心理學中有個 “認知差異原理”:每個人的認知都是基于自己的經(jīng)歷、教育、環(huán)境形成的 “獨特濾鏡”,看待同一件事時,必然會透過這層濾鏡產(chǎn)生不同看法。
所以,有分歧很正常,沒分歧才不正常。
當你不再把分歧當成威脅,而是當成了解對方的機會,就不會被焦慮或抵觸情緒裹挾,才能冷靜下來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承認 “分歧很正?!?,是處理分歧的第一步。
二、表達情緒,而非情緒化表達
這是處理分歧最關(guān)鍵的一步。
很多人一有分歧,脾氣就上來了,情緒就失控了,開始情緒化表達。
明明是想解決問題,卻變成了發(fā)泄情緒。
比如,同事反對你的方案,你說“你根本不懂,別瞎摻和”;
伴侶忘了紀念日,你說“你從來沒重視過我”;
朋友有分歧,就翻舊賬說 “上次你也搞砸了”。
這些話看似是 “表達不滿”,實則是用情緒攻擊對方,只會讓分歧升級,把解決問題變成互相傷害。
沒有人喜歡被批評,被指教,當你帶著情緒溝通的時候,對方第一反應是抗拒,是防御,是對抗,自然也解決不了問題。
所以,你要表達情緒,而不是情緒化表達。
什么意思?你要清晰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用指責、抱怨的方式發(fā)泄情緒。
比如,你可以說“這個情況讓我很焦慮”、“當你這樣做時,我感到很受傷”。
這些話聽起來很簡單,但效果天差地別。前者是攻擊,后者是分享;前者讓對方防御,后者讓對方理解。
切記:情緒本身沒有錯,錯的是用情緒攻擊人。
三、把人和問題分開
很多爭論之所以無法解決,是因為我們把對事情的不滿轉(zhuǎn)移到了對人的攻擊上。
比如, 下屬做錯事,就拍桌子罵 “你怎么這么沒用”,“你怎么這么不靠譜?每次都是這樣!”
你看,這就是把問題和人混在一起,你不是批評某個事情,你批評的是人。
心理學中的 “ABC 理論” 指出:影響我們情緒和行為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認知。
面對分歧時,如果你認為 “他反對我 = 針對我”,就會產(chǎn)生憤怒、委屈的情緒,做出攻擊對方的行為;如果你認為 “他反對我 = 對事情有不同看法”,就會保持冷靜,專注解決問題。
把人和問題分開,本質(zhì)是調(diào)整自己對分歧的認知。
你不把對方的不同意見等同于“對自己的否定”,而是當成 “解決問題的不同視角”。
所以,要把人和問題分開,要對事不對人。
四、關(guān)注利益,而非立場
立場是“我要什么”,利益是“我為什么要這個”。當我們關(guān)注背后的利益時,往往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先給你講個例子:有兩個女孩,都想要碗里最后一個橙子。
兩個人爭執(zhí)不休,吵得面紅耳赤,誰也不愿意退讓。
最后,沒辦法,只能把橙子切開,一人一半。
但接下來,其中一個女孩用半個橙子榨了橙汁,另一個女孩把她得到的那一半橙子的果皮用來盛放她剛做好的蛋糕。
你看,她們本來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全部,最后卻只能得到了一半。
兩個人爭一個橘子,這是立場。
一個想要橘皮做蛋糕,一個想要橘肉榨汁,這是利益。
如果只關(guān)注立場(誰得到橘子),就是零和游戲;如果關(guān)注利益,可以把橘皮給一個,橘肉給另一個,雙贏。
跳出立場看問題,找到共同的利益,才能化解分歧。
五、不要“非A即B”,而是要“A+B=C”
很多人面對分歧時,會陷入 “非 A 即 B” 的思維陷阱:
要么聽我的,要么聽你的,沒有第三種選擇。
這種思維的根源,是把分歧當成零和博弈,認為你贏了,我就輸了。
但這樣做,總有一方滿意,一方不滿意,并非解決分歧最好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解決分歧最好的辦法呢?知名沖突解決專家洛蘭·西格爾(Lorraine Segal)提出了一個理論:“A+B=C”。
簡單地說,就是在面對分歧時,我們要站在更高的維度上,從“非A即B”的陷阱里跳出來,共同尋找一個讓雙方都滿意的第三種方案。
這是一種合作思維,雙方的焦點不在是堅持哪個人的觀點,而是在如何解決分歧上。
比如,職場中兩個團隊討論客戶活動方案,A 說 “做線下沙龍,能深度溝通”,B 說 “做線上直播,覆蓋人數(shù)多”。
這是分歧。那有沒有更好的方案呢?
其實,這個方案可以是 “線上直播 + 線下小型沙龍”,這樣線上直播吸引流量,線下沙龍深度轉(zhuǎn)化,效果遠超單一方案。
一定要記得,分歧不是要爭出勝負,而是要融合出更好的結(jié)果。
最后,總結(jié)一下:處理分歧的方式,決定了你的層次。你一定要知道:有分歧很正常,沒有分歧才不正常;要表達情緒,而不是情緒化表達;要把人和問題分開;關(guān)注利益,而非立場;不要“非A即B”,而是要“A+B=C”。
作者“楊怡”
本文轉(zhuǎn)載自公眾號“楊博士說心理”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gòu)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