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房子的話題,從始至終都不曾消停。
雖然說最近幾年樓市已經回歸到居住屬性,各地的房價也始終處于一個穩(wěn)定或穩(wěn)步下行的趨勢,但是對于有購房需求的人來說,他們依舊需要買房。
畢竟結婚、孩子讀書都需要房子,而且中產家庭也需要置換,改善一個居住環(huán)境,比如步梯房換電梯房,高層換洋房等等。
總而言之,買方市場需求依舊存在,只是相比過去,現在大家買房也變得更加理性了。
一方面,為了應對未來各種不確定性,擔心買入可能面臨貶值,所以很多人都開始壓抑了自己的消費欲望,縮減投資規(guī)模;
另一方面,這兩年收入的銳減,以及對于未來工作穩(wěn)定性預期不足,擔心還貸壓力,也是導致很多人買房變得更加理性的原因所在。
不過現在依舊有不少人都期盼著房價能夠盡快跌到大蔥價格,畢竟這幾年,我們針對樓市已經出臺了數百個措施,但現實市場依舊是掛牌量激增,價格持續(xù)下行,
再者,當年馬老師就已經發(fā)表過類似的言論,如今樓市不振,讓大家更加相信房價如蔥這一天遲早會到來。
然后很多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也與前20多年房價不斷上漲有密切的關聯。
眾所周知,98年房改以后,房子就成為了可以自由買賣的商品,短時間內,很多購房需求開始蜂擁而至,其中還包括一些投機取巧的人,通過炒房來讓房價進一步暴漲,最終實現了財富的暴增。
而那段期間的房價火爆,同樣也帶動了全國經濟發(fā)展,其優(yōu)勢也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也不可否認一點,高房價帶來的負面作用也是越來越重,越來越明顯。首當其沖的就是,對普通大眾來說,狂上漲的房價讓很多人掏空六個錢包才能買得起1套90平米左右的小房子,甚至為了買房,大家還得承擔幾十年的房貸壓力。
根據上海易居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100個城市的平均房價收入比為9.2,全國70城的平均房價收入比為13.3。
其實,房價收入比的就是衡量房子的總價與年收入的比值,國際標準是:發(fā)達國家的合理房價收入比通常在1.8 - 5.5之間,發(fā)展中國家則在3 - 6之間。
而我們的數據顯示,全國70城的平均數值為13.3,這也就意味著,普通打工人要在這70個城市買房,即使是不吃不喝起碼得工作13.3年。
對比發(fā)展中3 - 6的標準,這個數字已經是很高了,但實際上,這個數字與一二線甚至幾個超大城市相比,其實還算是低的,因為大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已經超過了20,有的甚至超過30,
根據諸葛數據研究中心2024年發(fā)布的數據,深圳以34.9的房價收入比位居全國首位,相當于普通打工人想要實現在深圳買房,不吃不喝起碼要34.9年。
而且,這還不是深圳的最高值,早在2023年,網上有文章指出,深圳的房價收入比已突破40倍,遠超國際公認的合理水平。
試想,這么高的房價,對于普通上班族來說,只能是望樓興嘆了。
不過慶幸的是,這幾年樓市的嚴格調控之后,終于讓樓市走向了穩(wěn)定,只是眼前,大家并沒有等到房價如蔥,卻等來了“負債潮”。
以前房價一路猛漲,很多人為了實現扎根在城市,哪怕借錢也要買房,甚至有的人把杠桿用到最大限度。
畢竟,對于炒房客來說,一旦房價上漲,其帶來的收益就會遠遠高于杠桿的利息,所以這也是那些炒房客肆無忌憚的原因之一。
可如今,隨著房價的持續(xù)下降,當初那些高杠桿炒房的人,如今看著房子不斷貶值,同時自己又背負著高額的貸款,眼下也變得愈發(fā)心慌。
尤其是在大環(huán)境影響導致企業(yè)經營壓力加劇,降薪裁員現象頻頻出現,那些加杠桿買房的人如今很多都陷入入不敷出,只能緊急拋貨,試圖將損失降到最低。
然而這也導致了全國二手房掛牌量激增,根據金融界數據顯示,全國二手房掛牌量已經超過了730萬套。
過去房子是制造財富的機器,如今房子已經成為負資產,對于很多買房人來說,他們不僅要一邊還著房貸,還要接受房價下跌,資產貶值的現實。
要知道這么些年來,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是各部門中攀升速度最快的,從2000年不到5%增長至當前的62.2%。從過去兩年平均來看,居民杠桿率仍然保持著每年大約3個百分點的增長幅度。
巨大的資金被撬動,沒曾想最后卻成為自己的巨額負債,所以很多人雖然沒有等到房價如蔥,但是卻提前迎來了“負債潮”。
相比之下,那些還沒買房的人,現在可能是最慶幸的。他們不僅躲過了資產縮水,手里還留著現金,可以耐心等待市場觸底,用更低價格買到更好的房子。對他們來說,或許危機中反而藏著機會。
而那些當初花高價買房的人,現在就像站在山頂被冷風吹得發(fā)抖,不僅房價高,沒想到房貸利率也是高位,只能后悔的直拍大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