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zhàn)場打了三年多,已成為了二戰(zhàn)后最血腥的戰(zhàn)場,在各種現(xiàn)代化武器的狂轟濫炸下,雙方大批軍人死傷,如何收集己方戰(zhàn)友的遺體,成為了一個難題,后勤清理隊原本就成為了對方打擊的重要目標。
(車臣指揮官阿勞迪諾夫視察前線)
在大部分戰(zhàn)場上,俄羅斯軍隊是推進的,收集己方的遺體是相對容易的,也收集到很多烏軍的遺體,這在雙方交換時就可以看出來。但是俄軍突擊隊攻擊時,直面烏軍的陣地,往往險象環(huán)生卻是例外,很難帶走傷亡的戰(zhàn)友。
車臣阿赫馬特一個突擊隊員感動了幾乎整個俄羅斯。與他一起組成突擊隊的隊員中,有一個韃靼斯坦人,是他一年兩個月前認識的,在一次突擊中,受到烏軍打擊陣亡。
他為了履行諾言,背著這個韃靼斯坦人的遺體東躲西藏,避開了烏軍炮火和隨處可見的無人機的追擊,歷時12天終于回到了營地,由后方交給他的家人。整個人已達到了極限,身上的裝備因為磨損已一塌糊涂。
他與這個韃靼斯坦人建立了深厚的戰(zhàn)場友誼。當他剛到這個分隊時,這個韃靼斯坦人先到,他不能好好地吃飯,甚至睡覺都不敢睡著,而是躺著。他到來后,兩個人建立了友誼,韃靼斯坦人恢復了正常的作息。
他稱韃靼斯坦人是他的兄弟,在每次沖鋒時,都勇敢的沖在他的前面。正因為兩人的友誼,韃靼人的母親在電話中請求他,“車臣,我把我的兒子托付給你。我希望,如果我的兒子陣亡了,至少請把他的戰(zhàn)靴、他的鞋子——至少是他的戰(zhàn)靴——送給我?!?/p>
他稱那次突擊是失敗的,幸存的隊員都趕緊逃往后面了,保住了性命,但是他的朋友不走運陣亡了。他說,“愿你永遠不要被那些在你需要的時候拋棄你的人拋棄……我已經(jīng)背著我朋友的遺體12天了。我必須把朋友的遺體抬回家。他母親在家等他……”
(阿勞迪諾夫視察前線)
車臣阿赫馬特特種部隊,隨著戰(zhàn)局的發(fā)展,并不是僅招車臣人 ,里面還有大批其他過共和國,州的志愿者,甚至是外國志愿者,他們能在短時間內(nèi)融為一體,互相幫助,戰(zhàn)場上互相配合原本就說明了訓練有素。
這種感情這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這也是俄羅斯軍隊能全線推進的重要原因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