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共同構成了鑄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三大基石。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傳承發(fā)展工作,指出“我們文化不斷流,再傳承,留下的這些瑰寶一定要千方百計呵護好、珍惜好”,要求“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沉默的榮耀》無疑是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該劇以1949-1950年臺灣隱蔽戰(zhàn)線真實烈士群像為藍本,通過吳石、朱楓等英雄“以生命赴使命、用忠誠鑄豐碑”的敘事,將塵封的信仰史詩轉化為跨越代際的精神紐帶,不僅筑牢了革命文化根基,更以其熾熱的精神火種,有力抨擊了歷史記憶淡化、價值共識弱化等不良傾向,深刻回應了“何以中國”“何以復興”的歷史之問,照亮了祖國統(tǒng)一的必然前路。
一、銘記歷史記憶之“心”不能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歷史記憶在夯實文化主體、強化身份認同中的關鍵作用。作為民族認同的核心載體,歷史記憶承載著文化基因的傳承與民族精神的凝聚。推進固本培元、鑄魂育人工作,必須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以客觀史實廓清迷霧、正本清源。
《沉默的榮耀》以極強的歷史真實感,將一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重新拉回到公眾視野。該劇秉承“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chuàng)作原則,讓九成以上歷史人物真名真姓、有據可查,實現(xiàn)了諜戰(zhàn)題材歷史敘事的重要突破。劇中四位烈士因地下工作紀律,在潛伏期間幾乎無交集,直至犧牲前才在敵人的法庭上“相聚”。恰是這種“無交集”的歷史本相,反而使劇作跳出了傳統(tǒng)諜戰(zhàn)劇“英雄扎堆”的套路,轉而以“群像拼圖”的方式,展現(xiàn)真實歷史中隱蔽戰(zhàn)線“各自為戰(zhàn)、心向一處”的特質。吳石將軍在赴臺前的獨白“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不僅揭示了英雄們一去不返的悲壯命運,更道出了革命年代理想信念的堅定與決絕。恰恰是“以果為因”的敘事策略,讓觀眾不再追問“他們能否成功”的結果,而是聚焦于“他們?yōu)楹芜x擇”的初心,英雄們堅守初心的革命精神,激起了觀眾對革命歷史記憶的情感共鳴。
《沉默的榮耀》熱播以來,許多市民自發(fā)走進北京西山無名英雄廣場等紀念場所,在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四位烈士的雕像前,鄭重獻上鮮花,以真摯的方式表達緬懷。人民群眾發(fā)自內心的祭奠,生動表明那段革命記憶已從莊嚴的史冊記載走入尋常百姓的情感世界,在代際之間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延續(xù)。
二、追求統(tǒng)一偉業(yè)之“志”不能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統(tǒng)一偉業(yè)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命題,不僅是國土空間的連接,更是文化基因與精神血脈的延續(xù)。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統(tǒng)一符合國際法準則和基本常識。推動祖國完全統(tǒng)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意志,是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
2025年不僅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80周年?!冻聊臉s耀》恰逢其時地播出,反映了中國人民追求統(tǒng)一的集體意志對歷史走向的決定性影響。觀眾在觀劇過程中,感受到的不僅是英雄們的孤獨與堅韌,更是他們個人命運與民族復興大業(yè)的緊密相連。吳石、朱楓等烈士可以說是最早一批為祖國統(tǒng)一而犧牲的先烈,在當時臺灣的白色恐怖環(huán)境下,他們身處險境卻無畏無懼,以堅定的信仰在刀尖上起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劇中“東海小組”的成員不斷設法送出關鍵性情報,這些歷史事實不僅是過去的壯舉,更是對當下統(tǒng)一事業(yè)的強大精神支撐。他們的犧牲已經得到了歷史的肯定,但還需要歷史的報償——那就是最終實現(xiàn)祖國的完全統(tǒng)一。今日之中國,正以堅定不移的步伐推進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這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
臺灣作家陳映真在小說《趙南棟》中曾問:“這樣朗澈地赴死的一代,會只是那冷淡、長壽的歷史里的,一個微末的波瀾嗎?”《沉默的榮耀》給出了堅定回答:這些先烈的犧牲,必將隨著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實現(xiàn),被賦予更深遠的歷史意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臺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p>
三、弘揚革命文化之“作”不能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革命文化以理想信念為精神支柱、以斗爭精神為實踐動力、以人民立場為價值根基,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核心基因。在當代語境下,要讓紅色基因煥發(fā)時代光芒,離不開優(yōu)秀文藝作品的生動塑造與深情講述。
《沉默的榮耀》通過真實英雄群像的刻畫,將革命文化的核心——信仰的力量與忠誠的品格淬煉為穿越時空的精神火炬。無論是烽火連天的革命年代,還是和平發(fā)展的新時代,紅色文藝作品的精神內核始終熾熱如一,像《紅旗譜》以文學星火點燃了幾代人的革命理想,《志愿軍》電影三部曲高揚起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幟。紅色文藝作品的表達形式也是百花齊放:既有《覺醒年代》等厚重深邃的史詩劇作,以考究的細節(jié)喚醒歷史記憶;亦有《紅巖》等經典小說,在情節(jié)張力中鐫刻英雄風骨。優(yōu)秀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正是要“讓那束穿越時空的信仰之光,持續(xù)照亮當下的精神高地”,讓崇高信仰跨越代際,以最富感染力的方式,融入時代脈搏,凝聚成推動社會前行的磅礴力量。
革命文化的傳承關乎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復興偉業(yè)根基永固。在新時代的宏大征程中,革命文化所鑄就的理想信念之火、斗爭精神之刃、人民立場之錨,始終是實現(xiàn)民族復興偉業(yè)的精神燈塔與力量源泉。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要以《沉默的榮耀》等優(yōu)秀作品為標桿,自覺肩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高度的歷史主動性和深刻的社會洞察力弘揚革命文化,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yè)注入強大的文化合力、價值張力、精神偉力。
(作者分別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助理研究員)
原標題:《《沉默的榮耀》彰顯三個“不能斷”》
欄目主編:王多 題圖來源:視頻截圖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馬可 周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