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61歲的張曼玉又重回公眾視野,一條視頻就漲粉80萬。
網(wǎng)友們在評論區(qū)吵得熱火朝天。
有人猜她是為了直播帶貨,但也有人說"曼神什么時候做的都是自己"。
諷刺的是,大家在羨慕她"什么時候做的都是自己"時,卻不知道她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人嘲笑是“花瓶”。
從“花瓶”到“曼神”,她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
1983年,18歲的張曼玉去選港姐。
她后來很坦白地說:"我選港姐絕對是愛慕虛榮,人有權(quán)利愛慕虛榮。"
拿了亞軍之后,她開始拍戲。
6年時間,30部電影,人送外號"張一打"。
可那時的她演技生澀,被張國榮、成龍當眾嫌棄。
《警察故事》里有場戲,拍了30多遍,連成龍都妥協(xié)說“算了,就這樣吧?!?/p>
報紙上寫:除了漂亮,什么都沒有。
她成了大眾眼中的"花瓶"。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花瓶,她開始拼命,十幾級高的臺階,不用替身,直接滾下去。
她用行動改變了自己的形象。
成龍后來評價她:"最有敬業(yè)態(tài)度、最專業(yè)的,就是張曼玉。她永遠準時到,最晚一個走。"
1988年,遇見王家衛(wèi)的張曼玉,演技開始蛻變了。
在遇見王家衛(wèi)之前,做演員對她來說就是做反應,但在拍《旺角卡門》的過程中,張曼玉開竅了,原來演戲要尋找感情的切入點。
自此之后,她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演什么像什么,拿遍了金馬獎、金像獎,憑借《阮玲玉》成為了柏林電影節(jié)史上首位華人影后。
2004年,40歲的她憑借電影《清潔》拿下了戛納電影節(jié)影后,成為亞洲首位獲此殊榮的演員。
就在所有人都覺得她會繼續(xù)拍更多好片的時候,她卻選擇了退圈。
張曼玉說,繼續(xù)在香港拍戲,我只會不斷得到幾百萬和另一個幾百萬,然后一直拍戲,這只是錢而已,然后一直在做重復的事,這是我能想到最無聊的生活了。
她不愿意被困在這個已知的小世界里,她必須前進,她要見識更多不同的事物。
當她再度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中時,已是10年之后。
2014年,她以歌手的身份出現(xiàn)在草莓音樂節(jié)上,頂著爆炸頭、穿著皮衣在舞臺上唱歌。
結(jié)果跑調(diào),被全網(wǎng)嘲笑。
但她說:"為什么你們幾句話,我就不要再玩這個游戲,這不公平,我還要玩下去,玩到不完為止。"
曾有記者問她后不后悔演藝圈?
她回答:"演戲已經(jīng)不是我最心癢的事。演了無數(shù)次別人,現(xiàn)在我想演好張曼玉這個角色。"
她的坐標系,永遠在自己心里。
當別人夸她穿旗袍最美時,她卻表示不喜歡旗袍,因為它限制了她的步伐;她拒絕化妝師選擇自己化妝,因為"不想坐幾個小時讓化妝師折騰"。
她說:“我希望擁有粗糙但強大的力量,勝過虛偽的美麗?!?/p>
今天的張曼玉,可以在巴黎街頭騎車,可以在菜市場討價還價。
那種讓人羨慕的松弛感,不是不在乎一切,而是清楚什么值得自己在乎。
很多人會問:為什么我做不到張曼玉的松弛?
因為我們太習慣做"有用的人"了。我們拼命證明自己"有用",卻忘了問:我想要什么?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主體性",簡單說,就是:你是自己人生的玩家,還是NPC?
什么是NPC?
游戲里那些按照既定程序行動的角色。他們沒有主動性,只會重復預設好的臺詞和動作。
而玩家呢?玩家可以選擇接哪個任務,可以定義什么是"贏",可以開啟隱藏關(guān)卡,甚至可以退出游戲,換一個玩法。
可更殘酷的是,大部分人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是NPC。
因為這個游戲設計得太精妙了。
當你完美完成任務,你會得到獎勵。父母的認可、老板的贊賞、社會的掌聲。這些獎勵讓你覺得"我是有價值的"。
但這是一個陷阱。
因為你得到的是"功能性價值",不是"存在性價值"。
什么意思?你是一把錘子,當你能釘釘子,你就有價值。當你不能釘釘子了,你就沒用了。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退休后會抑郁,因為當工作不再能定義他時,他不知道"我是誰"。
人最大的悲哀,不是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而是連自己想成為什么樣子都不知道。
你的價值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就是你。
但你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嗎?
那我們怎么拿回自己的主體性?
①看見那個困住你的"劇本"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元認知",就是把自己從思緒中抽離出來,像旁觀者一樣看自己。
比如,當你焦慮"我必須做個好媽媽"的時候,試著停下來,對自己說:"我注意到,我的大腦里有一個'我必須完美'的故事正在上演。"
當你能看見這個劇本,你才有可能改寫它。
②重寫你的內(nèi)在語言。
心理治療里有個方法叫"敘事療法",核心就是幫你從"問題敘事"中走出來,重寫一個"力量敘事"。
從"我必須"到"我選擇"。不是"我必須照顧孩子",而是"我選擇照顧孩子,但我也選擇照顧自己";
不是"我必須聽父母的話",而是"我可以聽父母的建議,但最終我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這不是文字游戲,這是在奪回定義權(quán)。
當你說"我選擇"的時候,你就從被動變成了主動。你承認了自己的主體性。
③用行動重塑你的"慣習"
社會學家布迪厄說過,你的身體會記住你反復做的事,然后形成一套自動化的反應模式,這叫"慣習"。
如果你總是討好別人,你的身體會記住"退讓"。如果你總是為自己選擇,你的身體會記住"邊界"。
所以,改變不是靠"想",而是靠"做"。從微小的、具體的行動開始。
比如點自己愛吃的菜,不是遷就別人;拒絕一次你不想?yún)⒓拥木蹠?;花半小時做一件你喜歡但"沒用"的事。
這些行動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它們在重塑你的"慣習"。
每做一次,你的大腦就會記錄:"原來我可以這樣。""原來我拒絕了,天也沒塌。""原來我為自己做點事,也沒那么自私。"
久而久之,你的"自我"就被這些行動塑造出來了。
這不是一夜之間的覺醒,而是無數(shù)個微小時刻的累積。
主體性不是"我做了完美的選擇",
而是"無論好壞,這是我的選擇,我承擔"。
它不是"我找到了真實的自我",
而是"我正在用每一天的行動,創(chuàng)造我想成為的自己"。
它不是"我不在乎任何人",
而是"我在乎很多人,但我不會因此丟掉自己"。
從這個意義上說,主體性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責任。
因為當你拿回了定義自己的權(quán)力,你也必須承擔起塑造自己的責任。
沒人能替你活,也沒人能替你承擔。
你只能自己上場,自己體驗,自己選擇,自己承擔。
這很重,但也很光榮。
因為這是你的人生,獨一無二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