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成吉思汗親率鐵騎一戰(zhàn)封神,誰會料到那個黃沙漫天的秋日,竟是金國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被史書輕描淡寫稱作“野狐嶺之戰(zhàn)”的戰(zhàn)役,其實更像是一場提前寫好的葬禮劇本,只不過金國人站在了臺上,卻渾然不覺自己已經是最后一幕的主角。
近五十萬對比十萬,這樣的數字對比擱在任何歷史教材里都足以讓人倒吸一口涼氣,更何況,對手是那個曾經虎視眈眈、如狼似虎的蒙古帝國。
諷刺的是,看似實力懸殊的戰(zhàn)斗,實際卻是金軍一敗涂地、毫無還手之力,金國的“精銳”大軍,仿佛紙糊的一般,在野狐嶺的山風中灰飛煙滅。
許多年后,有人站在野狐嶺的舊戰(zhàn)場上,拾起一枚銹跡斑斑的箭頭,仿佛還能聽到當年兵戈鐵馬、吶喊沖殺的回響。
其實,金國的覆滅并非一夜之間的天災人禍,而是長久病灶下的突然暴斃,就像一位外表健壯但內臟早已腐爛的武士,表面再威風,也擋不住一刀穿心的命運。
野狐嶺之戰(zhàn),不過是這場死亡舞臺上的最后一記重錘。
說起金國的四十多萬大軍,很多人腦中浮現(xiàn)的,是鐵甲錚錚、旌旗獵獵的精銳部隊,但如果你走進歷史的細節(jié),會發(fā)現(xiàn)這些“大軍”里,有相當一部分其實是臨時被征發(fā)來的農夫、壯丁、甚至是修筑防線的勞工。
他們從未上過戰(zhàn)場,甚至連兵器都拿得不穩(wěn),金國為了防蒙古而修建的防線,以烏沙堡為核心的防御體系,還沒完工,戰(zhàn)火就已經燒到了腳邊。
那時的蒙古帝國早已不是當年草原上四分五裂的部落聯(lián)盟,成吉思汗早在幾年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對西遼的蠶食,三分之一以上的西遼領土被納入蒙古版圖。
再往前,西夏也在蒙古鐵騎的碾壓下土崩瓦解,甚至爆發(fā)了弒君政變,帝國風雨飄搖,吸收了西遼和西夏的資源,蒙古如同饑餓的猛獸,終于長出了鋒利的獠牙。
在金國還在為物價飛漲發(fā)愁時,蒙古人已經在研究如何將西夏的戰(zhàn)馬整編進自己的騎兵序列了。
蒙古的軍隊不僅數量不輸,更重要的是質量壓倒性勝出,他們是草原上搏命廝殺、戰(zhàn)火中淬煉出來的真正戰(zhàn)士。
成吉思汗手下的將領如木華黎、博爾術、哲別,哪一個不是屢戰(zhàn)屢勝、出生入死的英雄人物?
反觀金國呢?衛(wèi)紹王完顏永濟雖然不是昏君,但也談不上雄才偉略,他的反應速度慢得驚人,面對蒙古兵臨城下的趨勢,居然還以為人家是去打西夏。
“鴕鳥心態(tài)”直接導致金國錯失了最后的防御時機。
當敵人真正南下時,金國主力還分散在宋金邊境、金夏邊境、遼東、中都城等地,能調來野狐嶺戰(zhàn)場的,最多也就六七萬真正的常備軍,其余數十萬,只能算是人海戰(zhàn)術的妄想。
真打起來,戰(zhàn)場可不會等你抽簽決定誰上前線。
成吉思汗那邊,近十萬蒙古鐵騎早已整裝待發(fā),裝備精良,紀律嚴明,他們在西遼、西夏的連戰(zhàn)連捷中早已磨合成一個鐵血機器。
蒙古軍隊有一個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最重要的因素:統(tǒng)一指揮、快速反應和清晰的戰(zhàn)略目標。
再對比金國,統(tǒng)帥層層匯報、命令遲緩、將領互不信任,像獨吉思忠、完顏承裕這樣的將領,屢戰(zhàn)屢敗卻依舊被委以重任,戰(zhàn)場上,錯誤重復出現(xiàn),代價卻用鮮血在支付。
也許你會問,金國不是一直很強嗎?怎么會落到如此地步?
長期以來,金國不加篩選地推行漢化政策,學到了宋朝的制度,卻沒學來宋朝的精細治理。
土地兼并嚴重,財政體系混亂,濫發(fā)貨幣造成通貨膨脹,百姓怨聲載道,國庫空虛,據《金史》記載,在金章宗后期,財政困難到連常備軍都養(yǎng)不起,只能靠戰(zhàn)前臨時征兵來湊數。
試問,一支連軍餉都發(fā)不全的軍隊,如何能戰(zhàn)勝一支裝備精良、組織嚴密的鐵騎?
更悲哀的是,戰(zhàn)敗后,金國不是總結教訓,而是內斗升級。
衛(wèi)紹王面對慘敗,第一反應不是反思,而是甩鍋,結果導致胡沙虎這位心懷不滿的大將直接發(fā)動政變,把衛(wèi)紹王都給殺了,政局動蕩、軍心渙散,金國從此離墜入深淵只剩一步之遙。
戰(zhàn)后,蒙古鐵騎勢如破竹,金國再無還手之力,二十多年后,在蒙古與南宋的夾擊下,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大國,終于在歷史上銷聲匿跡。
有人說,野狐嶺的風,至今還在嗚咽,那不是風,而是金國四十五萬亡魂在訴說自己的冤屈,但歷史從不冤枉誰。
金國的敗亡,不是因為蒙古太強,而是因為自己太虛,那些被虛假數字撐起的軍隊,那些靠紙上談兵維系的政權,在真正的戰(zhàn)場上,不堪一擊。
類似“野狐嶺之戰(zhàn)”的戰(zhàn)役在近現(xiàn)代歷史中屢見不鮮,事實證明,戰(zhàn)爭從來不只是比拼人數,更是比拼意志、制度、戰(zhàn)略和對局勢的判斷力。
野狐嶺之戰(zhàn),就是個最早的范本。
成吉思汗用十萬蒙古騎兵告訴世人:真正的強大,不在于兵力的多少,而在于戰(zhàn)斗力的密度,金國則用四十五萬人的失敗,詮釋了什么叫“看似強大,實則空虛”。
如果說歷史是一面鏡子,那么野狐嶺就是那面最鋒利、最血腥、最誠實的鏡子。
倘若金國當年能早一點覺醒,結果會不會不同?這個問題,永遠沒有答案。
正如歷史無法設定“如果”,但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當一個王朝開始沉迷于繁榮的幻象、忽視制度的漏洞、倚賴虛假數據麻痹自己時,毀滅就已經在悄然逼近了。
就像當年野狐嶺上那支看似浩浩蕩蕩的“精銳”大軍,實際早已是風中殘燭,只待一陣北風吹來,灰飛煙滅。
參考資料:
體現(xiàn)成吉思汗軍事思想的十大經典戰(zhàn)役.2016年04月05日 07:57:32 來源: 人民網
《元史.太祖本紀》《圣武親征錄》《元史.木華黎列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