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時候抖音上火了一位流浪大師,按媒體披露的信息,此人真名叫沈巍,上海人,畢業(yè)于復(fù)旦大學(xué),1986年進入上海市審計局,1993年開始休病假。他之所以火爆抖音,是因為衣衫襤褸的流浪漢模樣和大師級別的智慧談吐形成了巨大反差。他談?wù)搰鴮W(xué)經(jīng)典,談?wù)摻逃?,談?wù)撎煜率?,言語間閃爍著常人不曾想過的真知灼見。這種巨大反差讓人著迷——尸位素餐不學(xué)無術(shù)的肉食者鄙,高人還是在民間啊。
6年過去了,抖音上又火了一個野人孩子。四川雅安石棉縣某高速服務(wù)區(qū),一名兒童赤身裸體,行為異常。云南南澗縣委宣傳部介紹說,據(jù)當(dāng)?shù)卣私?,孩子的父親是南澗縣本地人,今年30多歲。母親戶籍在北京,40歲左右。他們雙方都受過高等教育,父親有大學(xué)學(xué)歷,母親有研究生學(xué)歷,家中兩個孩子都沒有落戶。當(dāng)?shù)囟嗖块T都曾上門勸導(dǎo),但這家人表示,這是他們的自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外人沒有權(quán)利干涉,并且拒不配合溝通。
這些活生生的新聞不禁讓我想起維果·莫特森2016年主演的高分電影《神奇隊長》,維果·莫特森就是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里面的那個白人保鏢托尼,在《神奇隊長》中,他扮演了一位父親,帶著六個孩子在深山隱居,過著與所謂的當(dāng)代文明隔絕的生活。
顯然,流浪大師、野人孩子和神奇隊長,有一些相通之處,這種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對于大眾有著某種疏離感,以及天生的令人反感乃至作嘔的情緒。為什么會這樣呢?
第一,大眾都喜歡傳奇,但不喜歡被這種“傳奇”冒犯。所謂的傳奇,就是你很難相信一件事會發(fā)生,但它在現(xiàn)實中發(fā)生了。傳奇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可思議。而不可思議的潛臺詞是:這件事打破了人們的刻板印象——誰說流浪漢一定是nobody呢?誰說野人孩子一定是野人呢?
他們背后的真相,是比那些穿著光鮮、老氣橫秋的學(xué)究更有真學(xué)問的“真大師”,是比普通孩子更有性格的“真人類”。
就是因為普通生活太操蛋太無聊了,這些異化的生活就現(xiàn)出了“傳奇性”。
但這種傳奇性最好不要到現(xiàn)實生活里面來,它挑戰(zhàn)的是那個說爛了的名詞:
公序良俗。
民眾從來都有“消解權(quán)威”“消解日?!钡男枨?,哪怕在中國。不要低估中國人的瘋狂精神。但它具有邊界性——您關(guān)起門來愛咋咋地,別帶著你的種全中國顯眼包。
就這么簡單。
《神奇隊長》其實拍的很克制,六個孩子雖然與世隔絕,但他們在思想上、身體上每天都在接受父親的嚴格訓(xùn)練,所以盡管這些孩子們不知道什么是nike鞋,卻能把《權(quán)利法案》倒背如流,而且能用自己的話來解釋那些繁瑣的法條——您這個“野人孩子”能做到嗎?當(dāng)然做不到,您只是模仿了神奇隊長的外表,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啥,反而是把4歲和1歲的兩個男孩逼上了變態(tài)的道路——還是那句話,您關(guān)起門來愛咋變態(tài)咋變態(tài),別帶著孩子在公共場合公然變態(tài)!
這是犯罪。
第二,獨立的思想非常值錢。思想的獨立自由,似乎只有在徹底放棄了庸俗生活之后才更可能實現(xiàn)。大多數(shù)人是做不到放棄生活的,所以這樣的帶著濃烈實驗性質(zhì)、真空氣質(zhì)的個人呈現(xiàn),自然十分稀有。
但是,不要天真幼稚地將這種所謂的獨立加諸在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孩子身上,它們同樣是獨立的生命,不是你父母獨立的附庸,這本身就是矛盾的:
口口聲聲獨立自主,卻又把孩子當(dāng)做自己的工具……
第三,被世俗視若珍寶的同時,給公眾帶來了困擾。
據(jù)說流浪大師的父母就住在他流浪的馬路對面,他在抖音上火了以后,他的母親在家里偷偷地哭了好幾次。
野人孩子火了以后,它們的父母信息也被披露了出來,如前所述,都受過正規(guī)高等教育,女人還有北京戶口——云南似乎是北京的精神后花園,很多在世俗意義上站在戶籍制度頂端的人想要逃離浪浪山的時候就會跑到云南去,還記得那個著名作家馬原嗎?他不就在云南搞了一座大宅子,找了個沒文化的女人,生了個孩子,然后孩子得病死了,媒體報道的時候還熱情洋溢地介紹如何用一種充滿了違背社會常識的自然方法任其自生自滅的故事嗎……
這種惡心的故事,又能讓這個世界變得多么美好呢?并沒有。本質(zhì)上都是一種拙劣的模仿,認為美國人最牛逼,思想最王道,于是乎,各種離經(jīng)叛道的鬼故事都來了。
事實上,人家神奇隊長和孩子們是寶貝根本就不是野人,電影里醫(yī)生說對于這個年紀的女孩子而言,她們身體太強壯了;名校的offer也表明神奇隊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有邏輯的,而且那個電影里孩子的媽媽死了!??!而在這個野人孩子的中國故事里,孩子的媽媽好好的,他們沒受到任何外界能夠感同身受的什么鬼刺激……
那只有一個解釋,他們在進行某種拙劣的模仿反抗,至于反抗什么?我相信他們并不清楚。那我來幫他們總結(jié)一番好了:
人有沒有權(quán)利像流浪大師和神奇隊長那樣“自然地”生活呢?我認為是有的。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第一句話就是“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p>
這里的自由,指的是個人基本權(quán)利的自由——我生下來,是一個自由人,free man,而不是一個奴隸;但所謂的枷鎖就是人類社會賦予這個個體的種種定義,比如小孩子到了五六歲,就得去學(xué)校里接受教育;到了20來歲,得結(jié)婚嫁娶找工作;再過幾年,就得買房買車過日子,賺錢、納稅、光榮地當(dāng)一個良好公民。然后接著生孩子,把這種狀態(tài)延續(xù)下去。
聽起來就很無聊,是不是?但大多數(shù)人習(xí)慣了這種狀態(tài),或者說,沒有別的選擇——世界從來都不會給我們提供多一個選項:你可以上學(xué),也可以選擇在家自學(xué),只要通過某個考試,國家都承認你的學(xué)歷。不可能的,如果那樣,“這個國家不就亂套了嗎?”而且,學(xué)籍那么貴,都不上學(xué)了,到哪收錢去……
這就是枷鎖。而與眾不同的生活,就是對這種枷鎖默默地說一句:“去你媽的,老子不干了?!?/strong>可不可以呢?可以,但是有邊界。邊界在哪里呢?那就是對你選擇的生活方式負責(zé)。
這個責(zé)任最起碼應(yīng)該包括這樣兩個方面:
1.不侵犯他人的權(quán)利。約翰·斯圖亞特·穆勒(也譯作約翰·密爾)在其經(jīng)典著作《論自由》中提到“人類以最豐富多彩的姿態(tài)發(fā)展,這是絕對的、本質(zhì)的、重要的”,并得出結(jié)論真正的自由是“每個人在不傷害他人的幸福,以及不妨害他人爭取幸福的努力的前提下,用自己本身的方式追求自己本身幸福的自由?!?/p>
流浪大師和神奇隊長以及野人孩子的父母其實都沒有做到這一點:流浪大師是一個長期休病假的公務(wù)員,他是有一份由國家發(fā)放的基本工資的,而國家的錢來自其他勞動者的稅收。從這個角度看,流浪大師的付出與回報并不是完全的自食其力。
神奇隊長就更過分了,他的六個孩子,應(yīng)當(dāng)有其他選擇的權(quán)利,但是從他們出生就在他的嚴格管教下,天天跟著他訓(xùn)練荒野求生……野人孩子就更不用說了,一個4歲、一個1歲,他們懂什么???他們就是父母造孽的產(chǎn)物,再說一遍,這是犯罪。
2.保障你所監(jiān)護以及愛你的人的安全。流浪大師倒是談不上讓家人跟著他冒險,但是出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拋棄了自己的家人,這樣的事情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腳的,更關(guān)鍵的是愛他的人并不能被他說服并自然地接受這個結(jié)局——如果他能讓家人接受“你去流浪和你去拯救地球同等重要,我們雖然悲傷卻也接受你的選擇”——那就沒問題。
神奇隊長就更別提了,他的孩子們客觀上承擔(dān)了本不該承擔(dān)的安全風(fēng)險,他的老丈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個問題——你這是在虐待兒童。
吶,這也是野人孩子事件中大多數(shù)普通人下意識的想法——這對父母是不是在虐待兒童呢?
當(dāng)然是。我們的社會普遍被認為是一個全能型的社會,啥都要管,事實證明并非如此,只要你豁得出去,只要你沒臉沒皮,只要你沒觸及到社會治理這幾個字,那你干出什么傷風(fēng)敗俗的事情——法律都以法律之名,管不了你——是管不了還是不愛管呢?
這你得問我們的基層治理KPI標準——沒有公共收益的事情,你當(dāng)基層治理者們都是活菩薩啊,他們才懶得管……
這次會不會管?當(dāng)然會管,因為鬧大了嘛,很明顯有公共收益了嘛,還是那個爛大街的邏輯——如果一個問題實在是掩蓋不了,那就讓它徹底公之于眾好了……
電影最后是怎么安排的呢?神奇隊長發(fā)現(xiàn)自己負不起這些責(zé)任,所以還是妥協(xié)了——孩子們依舊和他在山里生活,但是也要去學(xué)校里接受世俗的教育,不再是野孩子了。
不過,他在妥協(xié)之前,反倒是在孩子們的要求下最后完成了一項“與眾不同”的任務(wù)——一起把墳?zāi)估锵略岬钠拮油诹顺鰜恚瑤У胶_呥M行了火化,因為這是妻子寫給他的遺書中強烈要求的?;鸹诉€沒完,骨灰倒進馬桶里,大家笑著說:“媽媽再見。”按下了沖水閥。這也是妻子要求的。
這種荒誕的情節(jié)旨在說明:孩子們其實并不是洗腦的產(chǎn)物,他們在有機會選擇生活方式的時候,依舊選擇和這個“瘋狂的”父親甘苦與共,其中最先反叛的二兒子對父親說:“我不是恨你,而是因為你沒有救媽媽?,F(xiàn)在,我原諒你了。”
至此,他的妥協(xié)變得可以理解了,一個激烈的理想主義者最終轉(zhuǎn)變?yōu)橐粋€“正常人”,是因為人世間最大的那個東西——愛。
這也是野人孩子讓大家感到不舒服的最關(guān)鍵的一點,在這個故事的身上,絲毫沒看到正常人能夠理解的愛,即便有,可能也是一種變態(tài)的情感,不是愛。他們反抗的到底是什么?可能就是正常人理解的“愛”。
問題是,正常的“愛”,又何錯之有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