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飛兒樂團前成員阿沁的一條社交動態(tài),給持續(xù)半個多月的 “踢團” 風波畫上了句號。他在動態(tài)里公開道歉,直言此前說自己 “被飛兒樂團踢開” 是句玩梗,真實情況是十年經(jīng)紀合同到期,自己評估后決定轉(zhuǎn)戰(zhàn)幕后不再續(xù)約。
這場風波的起點在10月3日。當時阿沁發(fā)布視頻,鏡頭里的他直言 “被踢出樂團并不意外”,還把原因歸結(jié)為資本運作,舉著 “5000萬投50歲的我還是20歲小鮮肉” 的例子感慨娛樂圈現(xiàn)實。
更直接的是他的抖音昵稱 ——“阿沁(已被飛兒樂團踢出版本)”,直白得像在控訴,瞬間把這個老牌樂團推上熱搜。
網(wǎng)友的討論很快分成了幾派。有人想起2018年主唱詹雯婷被移出粉絲團、樂團悄換主唱的舊事,在評論區(qū)刷起 “天道好輪回”;也有人替飛兒樂團惋惜,“初代三人走了倆,現(xiàn)在連寫歌的阿沁也沒了,這樂團還剩什么?”;
還有人注意到細節(jié):阿沁今年45歲,而團長陳建寧已經(jīng)54歲,若真論 “年齡焦慮”,為何偏偏是創(chuàng)作核心阿沁 “被踢”?
就在網(wǎng)友爭論不休時,飛兒樂團在10月4日先出了回應,否認 “踢團” 說法:“去年初他合約到期,之后臺灣簽給晴空娛樂,內(nèi)地簽給了黑籟音樂,是找到更大資源才離開的”,還強調(diào) “一直帶著祝?!薄?/p>
但這回應沒完全平息爭議,畢竟阿沁那句 “被資本拋棄” 戳中了太多人對娛樂圈的固有印象,加上他手握700多首原創(chuàng)版權(quán) —— 其中包括飛兒樂團十幾張專輯的作品 —— 更讓網(wǎng)友覺得 “老臣被棄” 的戲碼可信度不低。
直到10月20日阿沁道歉,事情才出現(xiàn)反轉(zhuǎn)。他解釋當初說 “被踢團” 只是隨口玩梗,沒料到引發(fā)這么大誤會,“合約到期是事實,轉(zhuǎn)幕后是我自己的選擇,和樂團無關(guān)”。
而陳建寧這邊也很快回應,維持了之前的溫和態(tài)度:“從無愧對任何人,我們彼此帶著祝福一起努力前行”,和阿沁的道歉形成了微妙的呼應。
這場持續(xù)17天的風波,其實藏著飛兒樂團20年的聚散密碼。2002年陳建寧發(fā)掘大學生詹雯婷和阿沁組團,《Lydia》《千年之戀》等歌曲火遍全國,那時沒人想到這個 “現(xiàn)實中的夢幻之地”(F.I.R.全稱含義)會多次陷入人事風波。
2018年詹雯婷離開,2024年阿沁合約到期不續(xù),如今的樂團只剩陳建寧和兩位新成員,難怪網(wǎng)友會感慨 “青春沒了”。
有意思的是,阿沁的選擇早有鋪墊。他在10月13日就宣布 “退圈”,說要當全職爸爸和音樂老師,還提到 “詞曲創(chuàng)作者、制作人早已是近十年真正的標簽”。
手握700首版權(quán)的他,確實不用靠樂團身份維持生計 —— 這些作品帶來的被動收入,加上音樂教育的新事業(yè),足夠支撐他的轉(zhuǎn)型。
如今風波落幕,阿沁改回了正常昵稱,樂團也在籌備新的演出。那些被《我們的愛》陪伴過的聽眾,或許更在意的不是“踢團” 真假,而是曾經(jīng)的音樂記憶是否還在。
畢竟對聽眾來說,比起樂團的人事更迭,那些刻在青春里的旋律,才是真正不會過期的 “合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