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一則看似普通的商業(yè)新聞震動全球:荷蘭政府接管了一家中國控股的半導體公司。
但幾天后,一個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發(fā)生了,遠在歐洲的阿斯麥工廠突然陷入停滯,大洋彼岸的美國軍工企業(yè)也拉響了警報。
中方做了才發(fā)生了這些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美國又該怎么應對?
作者-常
荷蘭搶走了方向盤,卻忘了車鑰匙在中國手里
荷蘭最近真的有點“狂”,9月底,他們突然對安世半導體下了手,直接凍結了中方147億的資金,還把公司股份都拿走了,更是換掉了中方派去的CEO。
這操作,簡直是“明搶”,還美其名曰“國家安全”,給出的理由更是可笑,說公司有“嚴重的治理缺陷”,卻連一丁點細節(jié)都拿不出來。
有意思的是來了,荷蘭政府從9月末就開始動手,卻一直壓到現(xiàn)在才公布,顯然是打算先斬后奏,仗著木已成舟,讓中國鞭長莫及。
但他們顯然太高看自己,也太低估中國了。
這背后,美國的影子清晰可見,就在荷蘭動手前一天,美國剛剛重申了出口穿透性管制規(guī)則,精準覆蓋了聞泰科技和安世半導體,這哪是巧合,這分明是美國在背后精心指點,給荷蘭遞刀子。
荷蘭以為搶到了一個價值147億的“金蛋”,但他們拿到手的,只是一張股權文件,
而真正的合約,那座位于東莞、面積超過8萬平米、支撐著安世七成出貨量的超級工廠,卻穩(wěn)穩(wěn)地在中國手里。
中國的反制來得又快又準,沒有激烈的言辭,只有一紙出口管制令,直接切斷了安世在中國的組件出口。
好家伙,荷蘭這邊還沒得意完,中國的反制就已經(jīng)在路上,荷蘭到手的勝利果實,瞬間變成了一個無法運轉的空殼公司。
這波操作,直接把荷蘭給整不會了。
可以想象,蘋果的供應鏈主管在深夜連打十幾個電話,特斯拉的采購經(jīng)理在會議室反復開會,他們發(fā)現(xiàn),安世的這類芯片,不是說換就能換的,重新測試、重新認證,周期可能要幾個月甚至更長。
對于走在技術前沿的公司來說,這種延遲可不是小事,“坐不住”不只是情緒上的焦慮,更是利潤表上的真實波動。
中國的“稀土炸彈”,為何讓西方集體失語?
如果說安世事件是戰(zhàn)術層面的精準反擊,那中國的稀土反制,就是戰(zhàn)略層面的王炸。
這顆“稀土炸彈”,從深度到廣度,都比以前步子邁得更大,實現(xiàn)了從源頭、生產(chǎn)鏈到運輸出口的全覆蓋,哪怕產(chǎn)品中只用到了一丁點出口自中國的稀土原料,都得受到我們的管控。
更有針對性的是,這次還把特殊型號的芯片納入了管控范圍,這一來,美國的軍工企業(yè)立馬遭了殃。
荷蘭市場也一樣,光刻機制造商阿斯麥,其單臺機器的稀土使用量大約為17公斤,中國一縮緊口子,阿斯麥原本每月可以制造50多臺,現(xiàn)在沒米下鍋,月產(chǎn)量立馬萎縮到了5臺!
17公斤稀土,沒了,月產(chǎn)50臺變5臺。這數(shù)據(jù),直接把人看傻了。
連全球光刻巨頭都是這種情況,其他嚴重依賴稀土的企業(yè)就更慘不忍睹。
正是因為中國在稀土上的強硬姿態(tài)讓美國“真急了”,才策劃了荷蘭“借刀殺人”的陰謀,試圖在另一個領域打開缺口。
結果呢?中國直接用更硬的“拳頭”,打在了他們更軟的“肋骨”上。
美國也慌了,特朗普的反應很好笑,最開始叫囂從11月開始針對中國加收100%關稅,結果搞得華爾街股價狂跌。
轉頭就指使財長貝森特出來說軟話,表示中美還是可以坐下來好好聊聊,沒必要搞得這么劍拔弩張。這臉變得,比翻書還快。
差不多同時還有另一個新聞,韓國主辦的APEC峰會即將召開,本該跟我們針鋒相對的美國,竟然表示可以借這次機會跟我們聊聊,完全沒有了往日老子天下第一的氣勢。
美國跟荷蘭打配合,一個說軟話一個上手段,無非還是想逼迫中國在稀土問題上讓讓步,給美國喘口氣。
簡單講,就是釜底抽薪,直接打蒙了。
特朗普的變臉與西方的“破防”實錄
中國的反制,效果是實打實的,更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特朗普的“變臉”大戲,就是最生動的證明。
可以想象,在白宮的緊急會議上,他急得直撓頭,看著阿斯麥的股價和軍工企業(yè)的報告,最后只能把鍋甩給財長,讓他出來唱紅臉。
這種“前倨后恭”的戲碼,我們在國際舞臺上見得還少嗎?但這次,中國的實力讓他不得不低頭。
荷蘭更是尷尬,經(jīng)濟事務部嘴硬,聲稱跟美國沒密謀,只是巧合,結果阿姆斯特丹上訴法院公布的資料直接“公開打臉”,顯示美國早在6月份就施壓荷蘭,必須搞掉中國CEO。
這下好了,不僅“搶”來的公司成了空殼,連“政治投名狀”當?shù)靡餐u力,結果“主子”第一個甩鍋,這找誰說理去?
荷蘭專家早就警告過他們,要小心中國的反制措施,果不其然,中國的“反擊”足以讓這些歐美客戶傻眼,畢竟他們本該到手的貨品,如今沒有了著落。
“嚇”得安世外籍高層立刻表示要對華協(xié)商,顯然是對中國反擊心有余悸。
一直遭受該事件影響而不斷跌停的聞泰科技股票,也開始反彈,15日直接上漲了近1.5個百分點。這就是市場最真實的反應。
更深層次看,這是西方“霸權依賴癥”的集中爆發(fā)。他們習慣了用規(guī)則、制裁、金融這些“虛擬”的大棒來橫行世界,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軟肋”,竟然被別人牢牢攥在手里。
實體為王:一個新時代的權力法則
這場較量,從安世事件到稀土反制,看似是孤立的事件,實則揭示了同一個深刻的道理。
說到底,這場較量給我們提了個醒,全球的權力基礎,正在發(fā)生一場從“虛擬權力”到“實體權力”的根本性轉移。
過去,大家覺得掌握品牌、總部、金融,就掌握了話語權。
但現(xiàn)在看,這些“虛擬”的符號,在真正的實體命脈面前,不堪一擊。
荷蘭搶走了方向盤,卻忘了“車鑰匙”在中國手里,這就是一個最好的比喻。
我們提煉出的“資源權力”理論,核心就是,在全球產(chǎn)業(yè)鏈中,誰掌握不可替代的關鍵資源,誰就擁有定義規(guī)則、分配利益的終極權力。
而尊嚴也告訴我們,國家發(fā)展的終極目標是贏得尊嚴,經(jīng)濟、科技等硬實力,都是維護尊嚴的手段。尊嚴不是喊出來的,是干出來的。權力不是印出來的,是造出來的。
這道理,西方那些“金融玩家”怕是得花點時間才能想明白。
對于企業(yè)來說,這場沖突也是一次大反思,所謂的“去風險”戰(zhàn)略,如果只是把總部搬來搬去,而忽視了真正的實體命脈,那不過是自欺欺人。
真正的產(chǎn)業(yè)命脈,往往集中在效率最高、配套最全的地方,這不是靠政治口號就能改變的。
面對挑釁,中國的策略也很清晰,那就是“痛打落水狗”,不僅要反擊直接挑釁者,更要清算其背后的始作俑者,不給其喘息之機。
因為游戲從來不是誰掌控總部,誰就贏了,而是誰能真正掌握供應鏈的“命門”,誰才有底氣說“不”。
結語
這場較量,與其說是商業(yè)或政治的輸贏,不如說是兩種權力觀的對決:沉迷于虛擬符號的舊思維,終究敵不過扎根于實體力量的新現(xiàn)實。
未來,誰掌握了不可替代的實體要素,誰就掌握了定義規(guī)則、分配利益的終極權力。一場圍繞實體命脈的全球重組,已經(jīng)開始。
當虛擬的金融泡沫遇到真實的工業(yè)血液,你認為誰會笑到最后?歡迎在評論區(qū)留下你的看法。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