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奔馳集團披露的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銷量報告,其全球銷量達52.53萬輛,同比下滑12%,而中國市場成為主要拖累——三季度在華銷量12.51萬輛,同比驟降27%。
這一跌幅在已公布銷量的德系豪華車企中排名第一。
具體到車型,曾經熱銷的奔馳E級、GLC和C級三大主力燃油車型銷量驟降近1/3,以往月銷輕松過萬的E級和C級,在7月份銷量分別只有7700輛和6870輛。其中,奔馳C級的跌幅最猛,高達48.63%。
寶馬同期表現(xiàn)同樣不佳,其前三季度在中國市場累計交付46.4萬輛,同比下降11.2%,中國是其全球唯一下滑的市場。奧迪雖未公布前三季度完整數(shù)據(jù),但上半年銷量同比下滑已超過10%。
與此同時,保時捷也正經歷入華以來最嚴峻的危機。2025年前三季度,保時捷在中國市場銷量為3.22萬輛,同比大幅下降26%。
回顧2021年的黃金時代,保時捷在華銷量曾高達9.57萬輛,占據(jù)全球市場的30%。
然而自2022年起,其銷量連續(xù)三年下滑,2024年全年僅剩5.7萬輛。根據(jù)今年的數(shù)據(jù),這種下滑之勢顯然并未得到有效的遏止。
曾經穩(wěn)坐豪華車市場頂端的“德國軍團”,在中國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寒流。
這幾年,相信大家對于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強勢崛起已經有了很直觀的感受,從小米、理想到比亞迪,很多人對這些品牌都耳熟能詳,本土新能源勢力正對德系豪車形成全面圍剿之勢。
根據(jù)中汽數(shù)研發(fā)布的9月新勢力品牌銷量榜單,得益于精準聚焦10-20萬元主流市場的策略,零跑汽車66,657輛的月銷成績不僅創(chuàng)下自身新高,更一舉刷新了中國造車新勢力的月銷紀錄。
鴻蒙智行以52,916輛的交付量穩(wěn)居第二。其中,問界系列貢獻了40,619輛;問界M9持續(xù)表現(xiàn)強勢,在競爭激烈的50萬級以上市場蟬聯(lián)銷量冠軍。
小鵬汽車9月交付41,581輛,創(chuàng)下歷史最佳成績。旗下MONA M03車型單月銷量達14,546輛,是其銷量的重要支柱。截至9月底,小鵬汽車今年累計交付量已超過31萬輛,同比激增218%。
小米汽車繼8月交付量突破3萬輛后,9月更進一步,月交付量首次突破4萬輛。其首款SUV車型YU7市場反響熱烈,與SU7系列共同構成了品牌銷量的強勁驅動。
蔚來汽車9月交付量達34,749輛,同樣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這主要得益于其多品牌戰(zhàn)略的成功:定位主流家庭的樂道品牌貢獻了15,246輛,高端蔚來品牌交付13,728輛,而面向細分市場的螢火蟲則交付了5,775輛。
在銷量不斷創(chuàng)新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在逐步蠶食德系豪車曾經稱霸的高端市場,
在30萬以上市場,理想、問界、蔚來等品牌已經站穩(wěn)腳跟。理想L9、問界M9等車型直接搶奪了寶馬X5、奔馳E級等核心車型的用戶。
問界M9甚至超越寶馬X5,持續(xù)領先50萬級SUV市場。
在超豪華領域,今年上市的尊界S800勢頭兇猛,9月份交付將近2000輛,力壓奔馳S、保時捷帕梅、奧迪A8等。
德系豪車在華遇冷的另外一個主要因素則來自市場環(huán)境所帶來的外部壓力。隨著經濟增速放緩與消費信心波動,中產階級在購車時更趨理性,入門級豪華車不再是優(yōu)先選項。
曾經,寶馬、保時捷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如今年輕消費者更看重實際體驗,“性價比+高科技”成為新的購車核心指標。他們不再迷信品牌歷史,轉而追求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科技配置,而這恰恰是傳統(tǒng)德系品牌的短板。
保時捷等品牌推遲電動化戰(zhàn)略、延長燃油車生產周期的決策,與中國市場的新能源轉型節(jié)奏脫節(jié),進一步加劇了銷量下滑。
作為更懂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本土品牌,除了產品力的優(yōu)勢外,中國品牌在用戶體驗方面可謂遙遙領先,智能座艙、激光雷達、健康配置等已經成為本土品牌的標配,而德系豪車的部分智能化功能還需要花錢選裝。
所以,在燃油車銷量下滑的同時,新能源轉型的滯后也讓“德系軍團”失去了在中國市場的技術話語權。
為應對市場變化,德系豪華品牌在放下身段,加入價格戰(zhàn)的同時,積極推出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的產品。
以奔馳為例,2026年,奔馳將在中國投產純電GLC長軸距版本,包括首個中國專屬的長軸距6座版本。奔馳大中華區(qū)掌門人佟歐福(Oliver Th?ne)在2025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表示,奔馳計劃到2027年推出超40款新車型,其中有7款中國專屬車型。此外,奔馳還宣布與字節(jié)跳動升級戰(zhàn)略合作,并深化與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的合作。
其他德系豪車也不甘落后,紛紛推出相應戰(zhàn)略。
保時捷中國總裁潘勵馳甚至聲稱,贏回年輕且重數(shù)字化的中國用戶“是一場馬拉松”,2025年僅為“校準年”,2026年將重啟進擊。
從“品牌崇拜”到“技術為王”,從“燃油主導”到“電動智能”,中國市場的話語權正加速向本土品牌傾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