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埃及大展剛剛結(jié)束,藝術(shù)愛好者可繼續(xù)在世界各地探索埃及文明。在荷蘭的萊頓,五百件展品,以十位跨國跨時代學(xué)者的視角,揭示5000年文明如何被不斷再發(fā)現(xiàn);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探索“埃及神祇”在古埃及日常生活中扮演的多種角色;而意大利都靈埃及博物館的巨大館藏,則更像一部埃及歷史的百科全書。此外,中國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將于11月展出一系列古埃及文物。
2021年“日本北部繩文遺址群”列入世界遺產(chǎn),京都文化博物館展覽以“土偶中的女神”為主線,呈現(xiàn)一萬年狩獵采集文明。它證明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道路是多元的,而非單一的。
發(fā)現(xiàn)古埃及
展期:2025年10月16日 – 2026年3月15日
地點:荷蘭萊頓國立古物博物館
新華社圖
展覽匯集500余件精選文物,包括十余具彩繪木乃伊棺槨、動物木乃伊、黃金珠寶及首次公開的手稿,部分展品與盧浮宮借展文物“重聚”。展覽以十位跨國跨時代學(xué)者的視角,串聯(lián)古埃及人、阿拉伯旅者、歐洲探險家到現(xiàn)代考古學(xué)家的“埃及熱”,揭示5000年文明如何被不斷再發(fā)現(xiàn)。沙漠氣候封存了木材、顏料與織物,使古埃及的生活、信仰與藝術(shù)細節(jié)得以罕見地保存;從俄羅斯套娃式棺槨到象形文字,從圣經(jīng)記載到流行符號,展覽追問“埃及魔力”為何歷久彌新。展覽最后幾間展廳展示了包括貓和鱷魚在內(nèi)的動物木乃伊,以及大量彩繪木乃伊棺槨。一段視頻中,不同研究者探討了為什么埃及如此吸引人,以及古埃及人對靈性、生命與死亡的深刻人性表達。
“埃及神祇”主題展
展期:2025年10月12日 - 2026年1月19日
地點: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
《邁步的托特神》,公元前332-前30年,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展廳
展覽旨在揭示古埃及宗教藝術(shù)中神秘且常帶有超現(xiàn)實意味的特質(zhì)。在古埃及人看來,神像不僅僅是藝術(shù)品,更是神靈降臨人間的載體,是連接凡人與神界的重要媒介。
這是大都會博物館十多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古埃及藝術(shù)特展,匯集了約210件珍貴文物。展品來源廣泛,除了大都會自身豐富的館藏(約140件),還匯集了來自盧浮宮、波士頓美術(shù)館等世界頂級機構(gòu)的借展品,
觀眾將在展覽中了解25位古埃及的重要神祇,如鷹頭人身的法老守護神荷魯斯、戰(zhàn)爭女神塞赫麥特、創(chuàng)世神拉、冥王奧西里斯等,探索這些神祇在古埃及日常生活中扮演的多種角色,以及如何幫助人們應(yīng)對生活的不確定性與永恒的死亡。
尼羅河的回響:都靈埃及博物館珍藏展
展期: 常設(shè)陳列
地點: 意大利都靈埃及博物館
拉美西斯二世及阿蒙神、哈索爾神雕像,公元前1213年
展廳
都靈埃及博物館始建于1824年,是除埃及本土以外全球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古埃及專題館,收藏約4萬件跨越前王朝至科普特時代的文物。常設(shè)展以“時間軸+主題沉浸”雙線推進:地下一層回顧建館史,展出《都靈王表》莎草紙、伊西斯雕像等鎮(zhèn)館之寶;地面一層矗立拉美西斯二世巨像,并1:1遷移重建公元前15世紀埃勒西亞神廟;二至三層完整還原1906年出土的“卡與梅里特”貴族夫妻墓,棺槨、珠寶與最古老《亡靈之書》按原貌擺放,觀眾可步入墓室感受三千年前彩色浮雕與香料氣息。新規(guī)劃的兒童互動區(qū)通過AR解碼象形文字、沙盤整墓小游戲,讓家庭觀眾在趣味中理解古埃及生死觀。
另外,博物館還設(shè)立了物質(zhì)文化展廳。“物質(zhì)文化”是指人類勞動的所有產(chǎn)品,例如城市文物、日常生活工具和生產(chǎn)活動。展柜里擺滿了物品,按材質(zhì)(石頭、木頭、陶土、金屬)或類型(陶俑、供桌、雕塑、卡諾匹斯罐)分類,參觀者可以沉浸在古埃及的物質(zhì)文化中,更廣泛地了解博物館的藏品。
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
展期:2025年11月20日-2026年8月31日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
河馬像
將展出由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借出的250件珍貴文物,展品來自其下屬的七間博物館,包括埃及國家博物館、古爾代蓋博物館、蘇伊士博物館、盧克索博物館、索哈杰省博物館、馬特魯省博物館及謝赫村省博物館。展品年代橫跨近4000年,種類豐富,包括巨型雕像、石碑、木乃伊棺槨和面具、首飾、日用品,以及動物木乃伊等;當中不少更是首次在埃及境外巡展,極具歷史與學(xué)術(shù)價值。
世界遺產(chǎn)“繩文”
展期:2025年10月4日 – 11月30日(分階段展出國寶)
地點:京都文化博物館
中空土偶,日本國寶,函館市藏,11月1日-11月30日展出
繼2021年“日本北部繩文遺址群”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后,京都首次迎來橫跨北海道、青森、巖手、秋田四地17處遺址的250件精品,于京都文化博物館呈現(xiàn)一萬年狩獵采集文明的立體回望。展覽以“土偶中的女神”為主線:10月4–19日率先展出山形縣立博物館藏日本國寶“繩文女神”,11月1–30日再迎函館市藏國寶“中空土偶”,并匯聚文化廳“遮光器土偶”、彩紋漆涂土器、鹿角腰飾等珍貴文物,揭示繩文人對生命誕生、自然循環(huán)與死后世界的獨特想象。展廳依時序分為“草創(chuàng)–早期–前期–中期–后期”五大單元,通過最新碳十四測年、CT掃描與3D復(fù)原模型,讓觀眾近距離觀察繩文紋的滾印技法、低溫?zé)o釉陶的煙熏光澤及立柱式住居的智慧。11月8日在三樓電影院還將放映《癡迷于繩文時代的人們》(2018年,101分鐘)帶領(lǐng)觀眾深入了解。
北歐黑色藝術(shù):從愛德華·蒙克到瑪瑪·安德森的紙上作品
展期:2025年10月9日—2026年3月22日
地點:大英博物館
《黇鹿》(The Fallow Deer),Mamma Andersson,2016年
百年來北歐的寒夜與極晝孕育出獨特的“黑色”美學(xué)。
展覽匯集來自北歐五國(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100位藝術(shù)家的150余件作品,以愛德華·蒙克(1863-1944)的兩幅經(jīng)典版畫開篇,探討版畫藝術(shù)如何在他之后繼續(xù)蓬勃發(fā)展。具體內(nèi)容包括20世紀40年代挪威彩色木刻版畫流派、丹麥戰(zhàn)后焦慮和冷戰(zhàn)威脅主題作品,以及20世紀70年代挪威“GRAS”團體以絲網(wǎng)版畫為媒介的政治藝術(shù)。貫穿其中的核心主題是自然——保護峽灣、山林與森林已刻不容緩。
大英博物館版畫素描部門近年陸續(xù)購入約400件北歐紙上藝術(shù)作品。本次展覽為北歐紙上作品藏品計劃五年成果的匯總。
莫奈與威尼斯
展期:2025年10月11日 - 2026年2月1日
地點: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
本次展覽作為紐約近25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莫奈主題展,共展出超過100件藝術(shù)品、書籍和照片等,匯集了莫奈整個職業(yè)生涯中的代表性作品以及19幅威尼斯系列畫作,例如布魯克林博物館收藏的《總督宮》和舊金山美術(shù)博物館收藏的《威尼斯大運河》。部分作品為1912年以來首次公開展出。
展覽中的莫奈威尼斯系列畫作將與卡納萊托、保羅·西涅克、約翰·辛格·薩金特、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等人的作品進行對話。
大太子(1661-1711):國王之子,國王之父,未成國王
展期:2025年10月14日–2026年2月15日
地點:法國凡爾賽宮
《“大太子”路易》,Hyacinthe Rigaud,1708年
《大太子路易一家》Pierre Mignard,1687年
這場特展紀念的是法國歷史上極具影響力卻未能登基的王儲——“大太子”路易(Louis de France,1661–1711)。他是“太陽王”路易十四的長子,自幼被當作王位繼承人培養(yǎng),卻在1711年先于父親去世,最終由他的孫子繼位為路易十五。展覽通過250余件油畫、雕塑、宮廷家具與手稿,首次系統(tǒng)梳理這位“未成國王”的教育、宮廷生活、藝術(shù)收藏與政治遺產(chǎn)。盡管從未登基,大太子的政治野心和治國決策卻在波旁家族長久綿延,持續(xù)影響著后來的多位君主。
愛德華時代:優(yōu)雅時代
展期:2025年4月11日 - 11月23日
地點:英國國王畫廊
《舞會后》,Charles Baugniet,約1860-1866年
展覽匯集了超過300件來自英國王室收藏的藏品,近半數(shù)展品是首次向公眾展出。展覽以愛德華七世與亞歷山德拉王后,以及他們的兒子喬治五世與瑪麗王后這兩對王室夫婦為核心。通過他們的家庭生活、私人收藏、社交圈及盛大的王室活動,全方位地介紹了英國王室的生活與時尚品位。
薩金特:璀璨巴黎
展期:2025年9月23日 - 2026年1月11日
地點:法國奧塞博物館
展覽匯集了約90件作品,包括油畫、素描等,其中多幅是首次在法國展出。核心亮點是薩金特的標志性作品——曾引發(fā)巨大爭議的《X夫人的肖像》。這幅畫被譽為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美國藝術(shù)收藏中的“蒙娜麗莎”。
除了經(jīng)典的肖像畫,展覽還展示了他描繪的巴黎城市風(fēng)光及上流社會社交圈的作品。薩金特的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藝、對光影的敏銳捕捉以及對人物心理的深刻刻畫而聞名,你能看到他如何吸收委拉斯開茲、馬奈等大師的影響,并融合印象派的某些特點,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
畢加索戲劇
展期:2025年9月17日 - 2026年4月12日
地點:英國泰特現(xiàn)代美術(shù)館
《哭泣的女人》,1937年
西班牙畫家畢加索(Picasso)曾以其立體主義肖像畫而聞名,他還為俄羅斯芭蕾舞團設(shè)計過服裝,并熱愛斗牛的激烈場面。此展覽匯集約45–50件畢加索的作品,包括繪畫、雕塑、紡織品與紙上作品,其中不少是首次在英國亮相。探索了這位不妥協(xié)藝術(shù)家的戲劇性一面。1925年創(chuàng)作的經(jīng)典作品《三名舞者》作為泰特美術(shù)館的珍藏之一,成為此次核心展品。
激進的和諧:Helene Kr?ller-Müller 收藏中的新印象派藝術(shù)家
展期:2025年9月13日 - 2026年2月8日
地點:英國國家美術(shù)館
《安娜·博赫》,Théo van Rysselberghe,約1892年
德國藝術(shù)收藏家 Helene Kr?ller-Müller(1869-1939)生前擁有世界上最全面的新印象派繪畫收藏。本次展覽以 其收藏為核心,集中展出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法國、比利時和荷蘭新印象派藝術(shù)家的作品,從繪畫方式和政治基礎(chǔ)兩個方面,探討新印象派運動的激進性。
寓言與抽象:素描與版畫部選集
展期:2025年9月4日 - 12月9日
地點: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
仿老彼得·勃魯蓋爾《農(nóng)民婚禮舞蹈》,Pieter van der Heyden,1570年后
這個展覽的核心在于探討藝術(shù)家們?nèi)绾瓮ㄟ^兩種不同的路徑——寓言(象征) 與抽象(形式),為作品賦予復(fù)雜而多層次的含義。大都會博物館的素描與版畫部收藏有超過一百萬件珍貴的紙質(zhì)作品。由于這些作品對光線非常敏感,無法長期展出,因此博物館特別策劃了“館藏素描與版畫展”,每年更換四次展品,本次《寓言與抽象》就是其中一期,每次展出約100件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