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說法挺有意思——特斯拉正在“始祖鳥化”
啥意思呢?就是當一個品牌的LOGO價值徹底碾壓產品本身,它就不再死磕技術創(chuàng)新了,而是瘋狂開辟低端線、販賣品牌溢價。
你看看現(xiàn)在滿大街的始祖鳥,有幾個人真去爬山?大多數(shù)不就是買個LOGO當“中產通行證”嘛。
特斯拉現(xiàn)在就在走這條路。
前段時間推出的廉價版Model 3和Model Y,美國市場起售價直接砍了5000多美元,降幅超10%。乍一看是“親民福利”,但仔細看配置——續(xù)航從358英里縮水到272英里,全景天窗沒了,揚聲器從14個砍到6個,連方向盤都從電動調節(jié)改成手動的了。
這操作,跟始祖鳥推出“入門款沖鋒衣”有啥區(qū)別?反正打上LOGO就能賣,性能好不好無所謂,買的又不是產品,買的是那只小鳥
1. 被國產車按在地上摩擦的“科技信仰”
說實話,特斯拉現(xiàn)在在中國市場真的有點尷尬。
2025年上半年全球交付量暴跌13.3%,在中國市場份額從2020年的15%跌到7.6%。與此同時,比亞迪連續(xù)三個季度拿下全球電動車銷量冠軍,市場份額22%,銷量直接超特斯拉8.5萬輛
更絕的是技術層面。比亞迪的刀片電池、蔚來的900V平臺、小鵬的800V超快充,這些技術指標已經不是“追趕”了,而是局部超越。你特斯拉引以為傲的三電系統(tǒng)?現(xiàn)在國產車企早就實現(xiàn)高度集成化,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FSD呢?那個馬斯克吹了N年要在中國落地的“完全自動駕駛”?到現(xiàn)在還在等監(jiān)管審批,遙遙無期。人家小鵬的XNGP已經在全國多個城市實現(xiàn)無圖智駕了,理想的AD Max在城市NOA上表現(xiàn)吊打同級。
技術優(yōu)勢沒了,智駕落地不了,那特斯拉還剩啥?
就剩那個閃電LOGO了。
2. 廉價版車型:品牌溢價的最后收割
說白了,特斯拉現(xiàn)在就是在吃老本。
很多消費者根本不懂什么三電系統(tǒng)、什么電池能效,他們只知道“特斯拉=高端=科技=環(huán)保生活方式”。這種認知可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2014年進口Model S賣73萬起步,頂配破百萬;2019年Model 3剛進中國時標準版43萬,高配超50萬。
這些價格標簽深深烙在大眾心智里,哪怕現(xiàn)在性能不行了,很多人還是覺得“特斯拉就是牛”。
所以推廉價版就成了最聰明的套利策略
一邊收割那些“有特斯拉情結”的用戶——他們愿意為品牌買單,配置縮水點無所謂;另一邊狙擊二線新勢力——哪吒、零跑這些靠性價比活著的品牌,直接被特斯拉的品牌光環(huán)碾壓。
你看,這不就是始祖鳥的玩法嗎?性能再強、配置再高的國產沖鋒衣,在社交媒體上還是干不過那只小鳥。主觀偏好帶來的客觀套利空間,就是這么赤裸裸。
3. 供應鏈速度:慢半拍就是全盤皆輸
但問題來了——光靠LOGO能撐多久?
特斯拉最致命的短板在于供應鏈響應速度。雖然上海超級工廠有400多家本土供應商,但產品定義、研發(fā)節(jié)奏、供應鏈決策全都得美國總部拍板。這種“總部決策、本地執(zhí)行”模式在新能源初期還行,現(xiàn)在就是慢性自殺。
中國消費者對智能座艙、輔助駕駛的需求日新月異,你特斯拉一個產品周期要2-3年,層層審批、全球統(tǒng)一考量。Model 3從2019年量產到現(xiàn)在,除了2023年改款基本沒大更新;Model Y也是2021年交付后就躺平了。
反觀國產車企呢?扎根長三角、珠三角,90%核心部件本地化、模塊化、快速迭代。小鵬幾乎每個季度都推軟件更新,覆蓋智駕、娛樂、UI各個維度;理想針對中國家庭推大型SUV;小米深度整合自家生態(tài)系統(tǒng)。
這就是為什么特斯拉越來越像“為全球設計的標準化產品”,而國產車是“為中國路況和家庭量身定制的生活空間”。
你拿一套硬件打全球的極簡哲學,在市場成熟分化后就是刻舟求劍。
4. 賣LOGO的盡頭,是被收購
說到這兒,特斯拉的“始祖鳥化”路徑就很清晰了:
早期靠技術革命建立江湖地位→破圈后品牌成為社交貨幣→技術優(yōu)勢被追平→開辟廉價線收割品牌溢價→最終淪為只剩LOGO的空殼。
馬斯克可能覺得,趁著“先行者紅利”還在,趕緊推廉價版搶占市場、獲取數(shù)據(jù)用于模型訓練,等FSD V14出來再翻盤。這邏輯沒錯,畢竟從高往低打確實比從低往高攻容易
但問題在于——新能源車說到底是依賴供應鏈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品牌壁壘必須建立在技術優(yōu)勢之上。一旦技術被追平甚至超越,品牌價值就是無源之水
你看始祖鳥現(xiàn)在咋樣?固然還高端,但最后還是被安踏收購了,榨干了最后一絲品牌價值。特斯拉如果繼續(xù)走這條路,下場很可能也是被某個供應鏈巨頭低價收購,成為一個“有歷史意義”的商標。
畢竟,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的快速崛起,已經預示著全球汽車產業(yè)格局的深度重塑。賣LOGO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君不見多少曾經的“科技先鋒”最后都成了博物館展品?
特斯拉還是很強,但也不再絕對強了。
這大概就是所有“始祖鳥化”品牌的宿命——當LOGO的價值超過產品本身,衰落就已經開始倒計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