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郭奕
日前,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在兩岸引發(fā)廣泛關注。該劇真實再現(xiàn)了1949至1950年間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烈士在隱蔽戰(zhàn)線上的英勇事跡,呈現(xiàn)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篇章。10月17日,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苑舉正在臺北馬場町錄制了關于《沉默的榮耀》觀后感的視頻,獲超48萬網(wǎng)友點贊。
為何這部劇能深深觸動一位在臺灣出生、祖籍山東的教授?為何他選擇在馬場町錄制視頻?10月21日,極目新聞記者獨家對話苑舉正,探討《沉默的榮耀》背后的歷史回響與兩岸共鳴。
苑舉正,魯汶大學比利時哲學博士,現(xiàn)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觀看《沉默的榮耀》,是在重溫家族記憶與歷史事實”
極目新聞:您是怎么關注到《沉默的榮耀》這部劇的,是什么促使您深入了解并專門為它制作視頻?
苑舉正:主要有3個層面的觸動。首先,是源自我大學同學的推薦,當同學們在群里討論這部劇時,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它竟然是采用真人真名、真實事件拍攝的。這立刻引起了我的關注,因為那段歷史與我們家族的流亡記憶緊密相連。
其次,是“馬場町”這個地名帶給我的沖擊。我的父親到臺灣后曾在澎湖的煙臺聯(lián)合中學任職,當時學校有兩位校長和五名學生在馬場町被槍決,這讓我印象極其深刻。
最后一個直接的推動力,來自不久前參加的一場論壇。當時我受臺聯(lián)臺灣同鄉(xiāng)聯(lián)誼會邀請,到福建南平參加了一個論壇,結識了幾位朋友。后來,有人建議:“像你‘大陸味’這么重的臺灣人,應該看看這部劇?!边@促使我真正開始觀看。劇中出現(xiàn)的吳石、谷正文等人物,都是我小時候耳熟能詳?shù)拿?。所以,對我而言,觀看《沉默的榮耀》不僅是在看一部電視劇,更像是在重溫一段家族記憶與歷史事實。
“馬場町曾是童年陰影,如今更多是沉重與敬意”
極目新聞:您為什么會選擇在馬場町錄制這個視頻?
苑舉正:我小時候就住在馬場町附近,那時不懂事,常跑去那里玩。印象中那是個很陰森的地下室,后來家里人告訴我,那是槍決人的地方,不要去玩。從此,馬場町就成了我心中的一個陰影。
(圖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因為這部劇,我專程去憑吊了兩次,第一次是自己去拍視頻;第二次是接受媒體采訪。我看到現(xiàn)場有二十幾個團體獻的花束,還有香、酒等祭品。不少人在那里鞠躬悼念,其中還有很多年輕人。我穿著深色襯衫、系白色領帶,在現(xiàn)場鞠躬致意。有人認出我,還簡單交流了幾句。在那個特殊的地方,你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歷史的沉重與犧牲的偉大。
《沉默的榮耀》在島內反響:三種態(tài)度與社會效應
極目新聞:島內的民眾對這部劇有什么樣的評價?
苑舉正:有很多人會關注這部劇,因為在電視上、自媒體上,大家都在談論這部劇。島內民眾對這部劇的關注呈現(xiàn)出三種不同的面貌:第一種是將其視為一部電視劇,純粹欣賞其藝術價值;第二種,雖然不了解具體人物事跡,但通過這部劇對這一段歷史有了更籠統(tǒng)的認識;第三種,也是最有意義的,是一些人因為這部劇開始主動去了解這段歷史,也因此有所轉變。
我們常呼吁避免內戰(zhàn)、堅持和平,但往往缺少具體例子,這部劇提供了一個鮮活的例證。我常建議別人把《沉默的榮耀》當作紀錄片來看,它能讓人真切體會到戰(zhàn)爭的殘酷。
極目新聞:您認為這部劇有哪些更深層的意義?
苑舉正:我認為有三層意義:第一是銘記歷史。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這部劇真實呈現(xiàn)了那段不應遺忘的過去;第二是昭示事實。它清楚表明,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吳石將軍從福州赴臺,本質上就是從福建省到臺灣省。第三是警示現(xiàn)實。它是對當下一些錯誤言論的有力回應。那些否認聯(lián)合國2758號決議、企圖分裂國家的言論,在真實的歷史面前是站不住腳的。
一般跟我比較熟的人都很欣賞這部劇,而一些持不同立場的人則選擇沉默。這段歷史是不容磨滅的,我觀察到,這部劇的播出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一些積極的社會效應。例如,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國國民黨內部分人士重新強調兩岸交流與“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吳石們的信仰何在?
極目新聞:劇中吳石將軍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感動了許多人,您認為是什么支撐他和眾多烈士做出這樣的抉擇?
苑舉正: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大多數(shù)人難以承受那樣的壓力——放棄生命、家庭,忍受子女成為孤兒??吹铰欔卦趧≈姓f“忘了我全當我死掉”時,我流淚了。
我拖了幾天才拍這個視頻,就是因為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支撐著他們。后來想到少帥張學良晚年講過的一段話,他高度贊揚毛主席在長征中展現(xiàn)出的領導能力,認為那已轉化為一種堅定的信仰和意志。我認為,正是這種對國家、對民族的崇高信仰,轉化為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著吳石將軍等仁人志士在虎穴中堅持斗爭。
我們家族的經(jīng)歷也讓我對此有更深的理解。我的父親在抗戰(zhàn)時期曾與八路軍115師的將領并肩作戰(zhàn),那段經(jīng)歷是我們家族的光榮記憶。我多次回到山東老家,重修族譜,正是在追尋這種精神的根源。這種家國情懷與歷史傳承,是理解他們抉擇的關鍵。
極目新聞:您在視頻中堅定地表示“兩岸終將統(tǒng)一,中國一定富強”,您認為《沉默的榮耀》這類文化作品,對推動兩岸相互理解有何作用?
苑舉正:我在七八年前就提出這個觀點,當時或許帶有一些展望,但現(xiàn)在,我堅信這是一個正在進行的過程。大陸拍這個劇是要展現(xiàn)它的意志跟決心,在電視劇的最后,吳石說“臺灣當歸”。它通過真實的歷史敘事,將76年前的過去與當下緊密連接起來。它告訴人們,“臺灣當歸”的理念并非今日才有,而是歷史的必然訴求。從“聯(lián)合利劍”行動,到今年的“九三閱兵”,我當時在現(xiàn)場觀看,看完后心中是比較篤定的。雖然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一句口號,實際上講的是一個事實:中國一定富強,兩岸必然統(tǒng)一。
我發(fā)布這段視頻只是想讓更多人了解真實歷史,沒想到能引發(fā)這么大反響,我好像成了這部劇在臺灣的“代言人”之一,“很多人不了解我在干什么,我是講實話的,你不要管我講了什么,你只要管我講的是不是真的就好。我希望兩岸終將統(tǒng)一,中國一定富強?!?/p>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