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下午鎮(zhèn)海樓展區(qū)閱覽室內(nèi),2025詩書少年暨廣州博物館“文物里的廣州”講解大賽大咖沙龍圓滿結束。
精彩花絮
活動由我館曾玲玲副館長主講,現(xiàn)場座無虛席,熱鬧非凡,詩書少年們挺直脊背認真聽講,遇到曾館長的提問便踴躍舉手,條理清晰的回答里滿是扎實的文學底蘊;而家長們也不時低頭記錄,少年們手中的筆記本更是寫得滿滿當當,把備賽技巧、文物故事都仔細記下,生怕錯過半點干貨。
“通過今天的分享,我收獲了很多廣州歷史文化知識,對半決賽的準備更有信心啦!”隨著曾館長的分享漸入佳境,現(xiàn)場不時響起陣陣驚嘆,聊到“羊城”的由來時,好幾個孩子同時舉起手,其中一個男孩脆生生地答:“是5位仙人騎著羊送來稻穗,讓廣州變富饒!”
積極的互動讓現(xiàn)場氛圍越發(fā)熱烈;在分享蘇軾題“六榕”的典故時,一個小男孩一直舉著手,最后認真分享了他所知道的蘇軾的故事。這場沉浸式文化沙龍,不僅讓大家讀懂了廣州的千年底蘊,更讓少年們的文化積累有了鮮活的展示舞臺。
一本書、“三脈”線,串聯(lián)廣州2000年歷史
沙龍現(xiàn)場,曾館長以《文物里的廣州》為核心,從“這是一本怎樣的書”切入,帶大家讀懂書籍的隱藏邏輯。
【書名藏深意】:《文物里的廣州》不只是羅列文物,而是通過 125 件可移動文物以及38 處不可移動文物,詳細闡述了哪些文物能代表廣州、怎樣通過文物讀懂廣州。作為“讀懂廣州” 系列叢書之一,它更教會大家用“小文物”見“大歷史”的閱讀方法。
【框架有巧思】:前言、目錄、每章概述的結構清晰明了,73篇內(nèi)容按“城脈、文脈、商脈”三大主題分類——“城脈20篇”講廣州從任囂筑番禺城到明清城墻變遷的建城史,“文脈26篇”說從光孝寺到廣雅書院的人文精神,“商脈27篇”述從漢代海上絲路到清代十三行的貿(mào)易傳奇,系統(tǒng)呈現(xiàn)了廣州的歷史特點、特色、特長。
而這本書既有歷史學的專業(yè)性,又用散文體的文學筆觸講故事,比如講西晉“陶雞豬舍”時,不僅介紹它是漢晉隨葬明器,更通過“奴仆喂雞、投放飼料”的場景還原,讓 1700 多年前嶺南大族的生活圖景躍然眼前,通俗易讀又充滿趣味。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跟著文物“穿越”:學會與古人共情,才是講好廣州故事的關鍵
“怎么讓講解不只是背資料?” 曾館長在分享中,重點教大家“透物見人” 的共情方法。以六榕寺這個著名景點為例,曾館不僅講了六榕寺的建寺歷史、王勃寫《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的典故,更聚焦蘇軾題“六榕”的細節(jié)?!白x懂古人的際遇與心境,講解時才能有溫度?!?曾館長說。
她還以“蕃禺”漆盒、“萬歲” 瓦當為例,解讀這些南越國文物如何還原“兩千年前的都會圖景”;用唐代“蕃坊”記載,展現(xiàn)廣州“天子南庫”的開放包容——這些從書中提煉的文物故事,正是半決賽中的絕佳素材。
故事未完,接力棒已交給詩書少年
“我覺得我們這一代小孩,需要多了解歷史文化,把歷史當作根,才能創(chuàng)造更多屬于我們的奇跡!” 沙龍結束后,一位戴著眼鏡的小男孩攥著記滿筆記的本子,眼神堅定地說出了自己的感想,稚嫩的聲音里滿是對文化傳承的認真。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正如曾館長在分享最后所說:“這本書是我們對廣州歷史的感悟,現(xiàn)在接力棒交給你們?!?/strong> 她不僅希望這場沙龍能幫孩子們破解半決賽的備賽困惑,更期待少年們讀完《文物里的廣州》后,能真正走出書本,用腳步丈量廣州的每一寸歷史,把本土文化的火種好好傳承下去。
雖然這場大咖沙龍已落下帷幕,但詩書少年與廣州文化的故事,才剛剛翻開新的篇章。我們滿心期待,在半決賽舞臺上,能看到孩子們帶著從書中汲取的知識、從沙龍里收獲的靈感,把廣州的文物故事、城市記憶,講得有溫度、有深度,讓更多人聽見屬于少年的“廣州聲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