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人字好寫,卻難做;心字簡單,卻難懂。
其實,這輩子最難的事,不是讀懂別人,而是接納自己。
而接納自己,最難的事就是要做到自我和解。
其實,與自己和解,不是認輸,而是終于肯放過那個總跟自己較勁的自己。
承認平凡,是和解的開始
我們總是容易覺得自己該是特別的,該干一番大事業(yè)。
可走著走著才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也不過就是個人海里泛起的一朵普通浪花罷了。
東晉詩人陶淵明,也曾“猛志逸四海”。
但在官場浮沉十三年后,他早已看清了自己“性剛才拙,與物多忤”。
于是,他坦然接受了自己不適合官場的現(xiàn)實,主動回歸田園,過著一種平淡無奇的日子。
他在《歸去來兮辭》中這樣寫道:“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p>
對于他而言,回歸田園,不是放棄人生,而是回歸清醒——承認自己的局限,才能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天地。
作家周國平說:“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二是發(fā)現(xiàn)再怎么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時候?!?/p>
承認自己的普通和平凡,降低期待,心里那塊大石頭反而落地了。
當你不再擰巴,開始把力氣用在真正能讓自己踏實的地方。
那么,才能做到自我和解,回歸簡單而幸福的日子里。
接納缺憾,是和解的修行
人活一輩子,人人都有遺憾,都有想重新來過的瞬間。
但日子是朝前過的,不是往后看的。
如果自己總盯著缺了一角的碗看,飯也吃不香。
既然人生當中,人人都有缺憾。
那么,選擇自我和解,在缺憾之中淡定前行,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清醒和自得。
蘇軾一生坎坷,尤其晚年被一貶再貶,直至海南。
最后,他不再執(zhí)著于回到中原,而是在儋州辦學教書,傳播文化。
他寫給朋友的信里這樣說:“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長期在外奔波,他也慢慢接納了這看似最壞的處境,并把它活成了故鄉(xiāng)。
《道德經(jīng)》中有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p>
那些真正圓滿的東西,看起來似乎也有欠缺。
但是,哪怕是生命中的裂痕,一旦接納了其中的存在。
那么,這種缺憾的地方,反而能成為光照進來的絕佳之地。
當你不再與過去較勁,當下的每一刻才開始變得輕盈。
停止內耗,是和解的完成
一個人最累的,不是身上的擔子,而是心里的兩個小人在打架。
一個說“你要繼續(xù)努力”,一個說“你真不行”,沒完沒了,無窮無盡。
作家史鐵生在二十一歲雙腿癱瘓,一度陷入憤怒與絕望。
他在地壇公園枯坐多年,慢慢地也想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于是,他停止了“為什么是我”的追問,而是接受了殘疾的身體,轉而用筆探索靈魂的深度。
他與自己達成了和解,于是我們才能讀到《我與地壇》里那份沉靜而磅礴的力量。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說過:“奇怪的悖論是,當我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時,我就能改變了?!?/p>
的確,當你停止自我攻擊,不再耗費心力去維持一個完美的形象時。
那么,內耗這東西就對你無可奈何了。
而你的能量才會匯集起來,流向真正值得的地方。
說到底,與自己和解,就是終于肯對自己說一句:
“算了,不折騰了,這樣也挺好?!?/p>
這不是妥協(xié),而是真正的成熟。
當你全然地接納了這個不完美但真實的自己,生命才真正開始了它的旅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