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NBA全明星周末的喧囂過后,更衣室里總會多出幾分難以言說的寂靜。
CJ·麥科勒姆收拾著自己的裝備,手機屏幕偶爾亮起,是朋友發(fā)來的安慰信息,十一年,十季,零全明星,這道數(shù)學題的背后,藏著一個職業(yè)籃球運動員與鎂光燈之間若即若離的舞蹈。
在這個數(shù)據為王的時代,麥科勒姆的統(tǒng)計單從不乏亮點:場均20+的穩(wěn)定輸出,1989次精準射擊,關鍵時刻的大心臟表現(xiàn)。然而當全明星投票開啟,他的名字總是安靜地躺在“遺珠”名單上,成為專家們年復一年討論的“最被低估球員”。
麥科勒姆的籃球之美,恰似一場精心編排的室內樂演奏。沒有利拉德那般石破天驚的超遠三分,沒有威少那樣炸裂籃筐的暴力美學,他的比賽是另一種語言:一連串變向后的節(jié)奏變化,中距離投籃的優(yōu)雅弧線,背身單打時的輕盈轉身。
“我的比賽不追求高高在上,”他曾說,“它更接近地板,接近那種需要細細品味的技藝?!?/p>
這種風格讓他成為了籃球純主義者的最愛,卻也成為全明星舞臺上的“不合時宜”。全明星周末本質是一場秀,需要的是能夠點燃全場的高光時刻,而非需要反復回放才能完全欣賞的細膩技藝。
麥科勒姆的身份多樣性,某種程度上稀釋了他的籃球形象。當其他球員在休賽期苦練投籃時,他正在錄音棚里錄制自己的播客節(jié)目;當別人參加商業(yè)活動提升曝光度時,他可能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完成他的新聞學業(yè)。
這種多元性造就了NBA獨一無二的“學者型球員”,卻也讓他失去了單一標簽的辨識度。全明星投票需要簡單粗暴的記憶點,要么是爆炸數(shù)據,要么是驚天扣籃,要么是爭議言論。而麥科勒姆太過復雜,難以被簡單歸類。
“我不知道自己是打籃球最好的媒體人,還是做媒體最好的籃球運動員,”他曾在播客中開玩笑說,“也許我兩者都是,也許兩者都不是?!?/p>
籃球命運有時就像一場惡作劇。麥科勒姆職業(yè)生涯的黃金期,恰好撞上了西部后場的鼎盛時代:庫里、哈登、威少、利拉德、克萊,這些名字如同星辰般閃耀,遮擋了所有稍暗的光芒。
有一年,他打出了全明星級別的數(shù)據,卻碰上了球隊戰(zhàn)績下滑;另一年,球隊高歌猛進,他的個人數(shù)據卻又略有回調。命運似乎總在與他玩捉迷藏,每次接近全明星門檻時,總會有各種因素將他攔在門外。
“我不再為此失眠了,”麥科勒姆在接受采訪時坦言,“當你已經證明了自已的價值,某場比賽的缺席不會改變你是誰?!?/p>
全明星遺珠的命運往往分為兩種:一種人逐漸沉淪,被遺忘在聯(lián)盟的長河中;另一種人則重新定義成功,找到超越一場比賽的價值。麥科勒姆顯然選擇了后者。
他的播客節(jié)目成為球員們最信任的發(fā)聲平臺,他的媒體公司正在打造體育內容的新范式,他的社區(qū)工作實實在在地改變著無數(shù)年輕人的生活。這些成就無法用全明星次數(shù)來衡量,卻構建了一個更加立體的職業(yè)生涯。
也許麥科勒姆最大的特質,正是這種與當代職業(yè)體育邏輯的和解與超越。在一個鼓勵球員為自己大聲疾呼的時代,他安靜地構建著自己的多元身份;在一個非此即彼的世界里,他證明了可以同時成為多種可能。
全明星周末的煙火終會散去,而籃球的真諦卻持久得多。當麥科勒姆在某個夜晚用一記后仰跳投終結比賽時,那些懂得欣賞比賽微妙之處的球迷會明白:有些星星雖然不在聚光燈下閃耀,卻依然照亮著球場的一片天地。
在那片天地里,籃球回歸了它最本真的模樣,不是秀場,不是生意,而是一門需要用心打磨、用時間沉淀的藝術。而麥科勒姆,正是這門藝術最虔誠的信徒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