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xù)來看《修心訣》,前面有人問:為什么頓悟之后還需要漸修?然后普照禪師告訴大家:之所以頓悟之后還需要漸修,是因為還有習(xí)氣在,并且舉了很多古代祖師的法語來驗證。
然后普照禪師接著說:
「故悟后長須照察,妄念忽起,都不隨之;損之又損,以至無為,一心不亂,求生凈土,方始究竟?!疤煜律浦R,悟后牧牛行”是也?!?/p>
這是說,開悟之后,還需要用本有的般若覺照妄念,一旦有妄念突然冒出來,千萬不要順著它走,不能理它。
這看起來好像跟未悟時,提起覺照做的功夫一樣,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啊!其實有很大的區(qū)別,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未悟時,你提起覺照,覺知妄想,此時你往往是認為妄想實有,你會認為我怎么又起妄想了,不自覺的就會去處理妄想,壓制妄想。
這個時候,當(dāng)你處理妄念的時候,恰恰就是認為妄念實有。如果你當(dāng)真認為妄念本空,那你為何還要去處理它呢?
就好比一個沒有煙癮的人,絕對不會想著要去如何戒掉煙癮,因為煙癮對他來說本就是空。反之,如果你總想著我要對治煙癮,要采用各種方法來戒掉煙癮,這恰恰是認為煙癮實有。妄念同樣如此。
所以,面對妄想,我們只要不跟隨,不理睬,那么就自然能化空。
所以古人講“不擒不縱”,“擒”就是抓住、壓制念頭,“縱”就是放縱念頭?,F(xiàn)在既不要壓制妄念,也不要放任妄念,任由念頭來來去去,不理睬它們。
其實修行就是練“不理睬”的功夫,念頭來了沒關(guān)系,不跟著跑就行,它自然會消散。不管是念佛、持咒還是參禪,都是這個道理。
比如念佛時念頭來了,不管它,只管提起佛號;參禪時念頭來了,不管它,只管提起話頭;修密時念頭來了,不管它,只管提起咒語。
一心專注在功夫上,妄念自然就轉(zhuǎn)化了。這是靈活的“轉(zhuǎn)化”,不是死板的“壓制”。
你不隨它走,它就沒有了,好像一個流星,它就掉下去了,沒有了。一個流星出來,又沒有了。像水泡泡一樣,冒出來,又回到水里去了;冒出來,又回去了,沒有了,這就是「損之又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