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汽車圈被一張圖刷屏了:奔馳裁員,補償方案最高能給到“N+11”!
一個在奔馳干了30年的老員工,能拿小一百萬走人;中層干部,甚至有拿到400多萬“畢業(yè)大禮包”的。對比特斯拉中國的N+3,大眾中國的N+6,奔馳這“N+11”直接封神。
但資本市場的鼻子比狗都靈——這恰恰說明,傳統(tǒng)豪華車巨頭們,真的急了。這不叫慷慨,這叫為過去的遲緩轉型,支付天價的“滯納金”。
而在這場電動化大逃殺里,德系三強BBA(奔馳、寶馬、奧迪)的處境,一個比一個慘烈。
01
數(shù)據(jù)不會說謊:
BBA的“電動化”成績單,一片慘淡
奧迪的電動化轉型,幾乎可以視為“失敗案例”。2025年5月,其 flagship 電動車型奧迪Q5 e-tron 在中國僅售出729輛,這個數(shù)字在蔚來、理想等品牌的同級別車型面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整個2025年上半年,奧迪的純電動車型在中國銷量僅為7897輛,同比下滑23.5%。與此同時,奧迪上半年稅后利潤暴跌37.5%,利潤率創(chuàng)下自201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奔馳也好不到哪里去。2025年第一季度,其純電車型全球銷量同比下降10%。整個上半年,集團凈利潤同比驟降55.8%,為此不得不祭出大規(guī)模裁員和成本削減計劃。
寶馬同樣在負重前行。2025年第一季度,其凈利潤同比暴跌26.4%。在中國市場,一季度銷量暴跌17.2%,創(chuàng)下2020年以來最差成績。盡管寶馬全球電動車銷量有所增長,但其在華新能源車型銷量占比僅為15%,遠低于中國整體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顯示出其電動產品在最具活力的市場上競爭力不足。
冰冷的數(shù)字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 BBA的光環(huán),在新能源時代正在急速褪色。
02
BBA墜落三重門:
產品、品牌與傲慢
第一重:產品力的全面落后。
奧迪的電動車,比如那臺Q4 e-tron,很多業(yè)內人士和車主都吐槽是“油改電”,續(xù)航、智能化體驗跟中國品牌同類產品差了一代。當國產車已經(jīng)用上800V快充,15分鐘補能400公里時,奧迪還在為它的充電效率找借口。當人家的智能座艙可以打游戲、唱K,語音助手堪比真人時,奧迪的車機系統(tǒng)還時??D。
技術這東西,不來虛的。你體驗上差一截,消費者就用真金白銀投票。
第二重:品牌光環(huán)的失效。
過去,BBA的“三叉星”、“雙腎”、“四環(huán)”是身份的象征。但如今,年輕一代消費者誰還認這個?他們追求的是科技感、是用戶體驗、是“我和我的車”之間的情感連接。在這一點上,蔚來、理想、問界們,已經(jīng)把BBA甩開了幾條街。
你再看現(xiàn)在的新勢力們:雷軍能親自給車主開車門,余承東在發(fā)布會上和車主們面對面嘮嗑,李想、李斌在微博上天天和用戶互動,解決問題。他們把用戶當朋友,當共創(chuàng)的伙伴。
第三重:深入骨髓的傲慢,與時代脫節(jié)。
這一點,我感觸太深了。幾年前,我穿著拖鞋短褲逛一家奧迪4S店,想看看車,結果銷售從頭到腳打量了我一番,連杯水都沒倒,更別提詳細介紹了。那種源自黃金時代的傲慢,幾乎寫在臉上。結果?我轉身去隔壁寶馬提了一輛。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遭遇,是無數(shù)普通消費者曾經(jīng)的痛。
反觀新勢力,服務理念卻已全面革新:某新勢力品牌推出“終身免費道路救援”,夜間救援隊伍20分鐘內必達;另一品牌設立“用戶共創(chuàng)基金”,車主投票決定車型升級方向;更有品牌將直營店打造成“車主客廳”,提供免費咖啡、兒童游樂區(qū),甚至定期舉辦親子手工課。這些細節(jié),正重塑著消費者對汽車品牌的認知。
而BBA呢?它還活在那個“車標就是通行證”的時代。它不懂,新能源時代的競爭,早就不再是發(fā)動機缸數(shù)的較量,而是用戶體驗的戰(zhàn)爭,是價值觀的共鳴。這種從骨子里散發(fā)出的“老爺做派”,讓它難以真正與時俱進。
03
中國新能源:
重寫全球汽車市場的規(guī)則
BBA的集體困境,共同指向一個事實:中國,已經(jīng)從“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變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車的競賽中心和技術策源地”。
·電池領域,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霸占全球超過50%的份額,技術路線他們定。
·智能座艙和輔助駕駛,中國團隊的應用迭代速度,讓歐洲總部的老外們看得眼花繚亂。
以前是“市場換技術”,現(xiàn)在我們手里攥著技術和產業(yè)鏈。規(guī)則,由我們來寫了。
04
結語:
留給BBA的時間,不多了
奔馳的“N+11”,是斷臂求生,是向資本市場表決心。寶馬在純電賽道受挫后,甚至開始高調押注“氫能源”,宣稱電動只是過渡,這更像是一種技術路線的搖擺與避險。而奧迪的墜落,則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失敗案例——輸在產品,敗在品牌,死于傲慢。
數(shù)據(jù)是最冷酷的判官:2025年上半年,奧迪在中國僅賣出不到8000輛純電車;奔馳全球純電銷量下滑超10%;寶馬在華新能源占比遠低于市場平均水平。曾經(jīng)被視為“雜牌”的中國新能源品牌,如今已攻占了超過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而BBA的電動化轉型,在真正的市場檢驗面前,集體陷入了“雷聲大、雨點小”的窘境。
當新勢力們用服務細節(jié)構建護城河時,BBA的銷售是否還站在原地,等待著下一個身著正裝的“崇拜者”?
這條路,BBA們如果再不放下身段,從靈魂深處進行變革,那么今天奔馳支付的“N+11”,或許就是他們明天需要共同參考的“贖身價目表”。這場由中國新能源主導的變局,殘酷,但公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