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臺前,姑娘伸手想試個鐲子,店員瞬間變臉:“這個不讓試。”
“為啥???我又不白拿?!?/p>
“金子軟,一碰就壞,壞了你賠得起嗎?”
空氣突然安靜。
**這種對話,現(xiàn)在每天都在各大金店上演。**消費者覺得荒謬——買個幾萬塊的東西連摸都不讓摸?商家也委屈——上個月剛賠了一千多的修理費,這誰遭得?。?/p>
說白了,買黃金這事兒,已經(jīng)從“你情我愿”變成了“互相提防”。
一碰就壞?說得跟紙糊的似的
店員最愛說的一句話:“足金特別軟,跟指甲硬度差不多?!?/p>
聽著挺嚇人,可問題是——幾千年前古人就戴金鐲子了,咋沒聽說天天摔碎?
真相是,金子確實軟,但也沒脆弱到那種程度。40克以上的厚鐲子,正常試戴根本不會出事,除非你拿它當啞鈴甩。那些鏤空雕花款容易磕變形,也是因為工藝問題,不是消費者的錯。
**可商家就愛拿“材質(zhì)嬌貴”當擋箭牌。**戒指能試,項鏈能試,到了手鐲就雙標——這不是欺負人嗎?
有個網(wǎng)友說得特別直接:“我月薪五千,買個鐲子要攢半年,連看都不讓看就要我掏錢?當我傻啊?!?/p>
損壞到底誰的鍋?沒人說得清
去年大連那個事兒鬧得挺大。
顧客試戴金鑲玉項鏈,店員幫忙戴的時候提前松手,東西掉地上磕壞了。結(jié)果商家張口就要150塊賠償,理由是“你試戴的”。
這邏輯簡直絕了——我自己摔的叫事故,店員摔的也叫事故?
消保委介入后才退了錢,可這種事兒太多了。有人試鐲子被撐變形,店家說“你手太粗”;有人鐲子滑落到柜臺,直接被扣身份證不讓走。
最騷的操作是:事先不說風(fēng)險,出了問題就甩鍋。
律師都看不下去了:“如果是店員操作失誤,消費者本來就不用賠??珊芏嗌碳疫B‘試戴有風(fēng)險’都不提醒,出事了就說‘黃金特性如此’,這不是耍流氓嗎?”
現(xiàn)在消費者也學(xué)聰明了——試戴全程錄像,要求店員簽字“承諾不索賠”,甚至有人直接放棄購買。
買個鐲子跟打官司似的,誰受得了?
越防越?jīng)鰶?,這生意還咋做
商場珠寶區(qū)經(jīng)理私下吐槽:“拒絕試戴后,手鐲銷量直接掉了30%??梢欠砰_試,每個月維修費至少多兩萬?!?/p>
這就是個死循環(huán)。
商家怕賠錢,就用玻璃柜臺擋著,只讓看不讓摸。消費者越看不到越不放心,越想試。商家越不讓試,消費者越覺得有貓膩。
最后誰都不爽。
有人花幾萬買了鐲子,回家才發(fā)現(xiàn)卡胳膊,想退?商家一句“離店概不負責(zé)”就打發(fā)了。還有人隔著柜臺比對手腕,像在玩“猜尺寸”游戲,買回去能不能戴全看運氣。
**說到底,雙方都不是傻子。**消費者愿意掏錢,但不愿意為“不信任”買單;商家愿意做生意,但不愿意為“未知損耗”買單。
問題是——缺個規(guī)矩誰都沒安全感。
別老想著防顧客,想想怎么留住人
其實這事兒有解。
菜百首飾給每件金飾裝了電子芯片,試戴時實時記錄狀態(tài),損壞責(zé)任一查就清楚。江蘇某商場搞了“試戴前風(fēng)險告知書”,明確寫清楚“人為損壞賠償,正常磨損商家承擔(dān)”,糾紛率直接降了70%。
還有品牌推“先付款后試戴,7天無理由退換”——既打消了消費者顧慮,也給商家吃了定心丸。
這些辦法都不難,關(guān)鍵是愿不愿意做。
很多商家就是懶,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蓡栴}是,你防著顧客,顧客就防著你,最后生意越做越冷。
買個鐲子圖個喜慶,別整得跟博弈似的
說句實在話——誰買黃金不是為了圖個吉利、添份喜氣?
結(jié)果到了柜臺前,氣氛跟審犯人似的。店員盯著你怕你摔壞東西,你盯著店員怕被坑,全程互相提防。
這哪兒是買賣,簡直是攻防戰(zhàn)。
想解開這個結(jié),商家得先放下“寧可不賣”的保守心態(tài),拿出點誠意;消費者也別一上來就覺得對方要坑你。更重要的是——行業(yè)得出個統(tǒng)一標準,別讓試戴這事兒全靠“看心情”。
不然這場信任危機,只會越拉越大。
到最后,商家賣不出貨,消費者買不到心儀的東西,誰都是輸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