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
資料來源:《內經(jīng)》《黃帝內經(jīng)》《難經(jīng)》《傷寒論》
圖片均源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內容來源于佛經(jīng)記載與傳統(tǒng)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金元時期,戰(zhàn)火連天,百姓流離失所,疫病橫行。
在這樣的亂世中,有一位醫(yī)家卻獨辟蹊徑.
不隨時人喜用寒涼攻伐之法,反而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驚世之論。
此人便是李東垣,名杲,字明之,世稱東垣老人。
他與劉完素、張從正、朱震亨并稱"金元四大家",獨創(chuàng)"脾胃學說",著《脾胃論》傳世。
世人皆知腎為先天之本,為何李東垣偏偏強調脾胃為后天之本?
一個脾胃,何以關乎百???一張補中益氣湯方,又如何能升清降濁,化解沉疴?
![]()
這其中蘊含的醫(yī)道玄機,既源于李東垣數(shù)十年臨證所悟,更關乎生命根本的大道理。欲解其中奧妙,且聽這位一代宗師如何在亂世中悟出這番道理,又如何以此方濟世活人。
李東垣生于金大定二十年,河北真定人氏,家境殷實。少年時便聰慧過人,二十歲那年,母親突然病倒,請遍名醫(yī)都無濟于事,眼睜睜看著母親在病榻上日漸憔悴,終至不治。這件事在李東垣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他發(fā)誓要學醫(yī),不讓這樣的悲劇再次發(fā)生。
恰在此時,易州神醫(yī)張元素名聲大噪。張元素精通《內經(jīng)》,尤擅臟腑辨證,當時人稱"張潔古"。李東垣變賣家產,攜重金前往拜師。張元素見這個年輕人目光堅定,又出手闊綽,知道是個誠心求學之人,便收他為徒。
在張元素門下,李東垣苦讀《黃帝內經(jīng)》《難經(jīng)》《傷寒論》等經(jīng)典,白天跟師抄方,夜晚挑燈研讀。張元素常對他說:"醫(yī)道之要,在明陰陽,辨虛實。世人多執(zhí)一端,或專主寒涼,或專主溫補,殊不知人身如小天地,當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這番話李東垣牢記在心。
數(shù)年后,金朝局勢愈加動蕩,蒙古鐵騎南下,中原大地戰(zhàn)火不斷。李東垣在師父那里學成下山,開始行醫(yī)濟世。他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當時流行病肆虐,按理說應該多見熱證,可他接診的病人中,虛寒證者卻占了大半。
有位姓王的商人,四十來歲,原本身強體壯,做生意南來北往。戰(zhàn)亂時逃難,一路顛沛流離,飲食不繼。逃到真定后,便覺渾身乏力,稍微動一動就氣喘,說話都有氣無力。請了幾個大夫,都說是受了風寒,開的藥多是麻黃、桂枝之類。服藥后不但不好,反而更加虛弱,后來連床都下不了。
家人抬著他來找李東垣。李東垣仔細診脈,發(fā)現(xiàn)脈象虛軟無力,再看舌象,舌質淡白。問其飲食,說是吃什么都沒味道,食量很少。問其二便,大便稀溏,小便清長。
李東垣沉思良久,對家屬說:"這不是外感風寒,而是內傷脾胃。"
家屬不解:"何為內傷脾胃?"
李東垣解釋道:"你們想想,這一路逃難,飲食無著,饑一頓飽一頓,有時一整天喝不上一口熱水,吃不上一頓飽飯。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受傷,氣血無以生化,就像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自然百病叢生。"
"那別的大夫為何都說是外感?"
"因為這病看起來像外感,也有畏寒、乏力等癥狀。但外感者,邪氣實也;內傷者,正氣虛也。一實一虛,天壤之別。外感當散,內傷當補。若以散藥治虛證,豈不雪上加霜?"
![]()
李東垣開了一張方子,囑咐家屬按方煎服。那方子看起來很溫和,用的都是黃芪、黨參、白術、陳皮之類。家屬半信半疑地拿了藥回去。
十天后,王商人竟能下地走動了,又過半月,基本恢復如常。他專程來拜謝李東垣:"李大夫真是神醫(yī)!那些大夫都說我是外感,越治越重,幸虧遇到您。"
李東垣擺擺手:"這不是我神,是他們沒有分清內外虛實?!秲冉?jīng)》有云:'飲食不節(jié),寒溫不適,則傷脾胃。'你這病根子就在脾胃,把脾胃養(yǎng)好了,氣血充盈,自然百病不侵。"
這件事讓李東垣對脾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認識。他開始系統(tǒng)整理自己的臨床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戰(zhàn)亂時期,百姓所患之病,十之八九都與脾胃受損有關。
有一年,真定城里疫病流行,染病者眾。城里的醫(yī)官們都按照時行之法,用寒涼藥清熱解毒。起初似乎有些效果,但后來發(fā)現(xiàn),很多人雖然退了燒,卻出現(xiàn)了更嚴重的問題——食欲不振,腹瀉不止,四肢乏力,有的甚至因虛脫而亡。
李東垣被請去會診。他仔細觀察這些病人,發(fā)現(xiàn)他們雖然有發(fā)熱等癥狀,但舌苔薄白,脈象濡軟,且大多數(shù)人原本就因戰(zhàn)亂流離,營養(yǎng)不良,身體虛弱。這分明是正氣虛弱,邪氣趁虛而入,若一味清熱解毒,豈不是開門揖盜,讓正氣更虛?
他提出了不同的治療方案:先扶正,后祛邪。用溫補脾胃之法,增強人體正氣,使正氣充足后,邪氣自然無處容身。
醫(yī)官們頗有爭議:"疫病流行,當以祛邪為主,怎能用溫補之法?"
李東垣說:"諸位可知,人之所以生病,不僅是因為邪氣強盛,更是因為正氣不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F(xiàn)在這些病人,正氣本就虛弱,再用寒涼攻伐,正氣更虛,如何能愈?"
見眾人還是不信,他繼續(xù)說:"《內經(jīng)》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又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強健,則氣血充足,正氣旺盛,邪氣自然難以侵犯。脾胃虛弱,則氣血虧虛,正氣不足,即便小小風寒,也能致病。"
他舉了個例子:"就像一座城池,城墻堅固、兵強馬壯,外敵難以攻破;若城墻破敗、兵卒羸弱,即便小股敵軍也能長驅直入。治病亦然,當先固本,后祛邪。"
最終,在李東垣的堅持下,他按自己的方法治療了一批病人。果然,這些病人不僅熱退身涼,而且精神轉佳,食欲恢復,身體也逐漸強壯起來。相比之下,那些一味清熱解毒的病人,雖然暫時退燒,但后續(xù)問題不斷,恢復緩慢。
這一次經(jīng)歷,更加堅定了李東垣對脾胃學說的信念。
此后,李東垣潛心研究脾胃與人體健康的關系。他翻閱大量典籍,結合自己數(shù)十年臨床經(jīng)驗,終于悟出了一個道理:人以胃氣為本,胃氣一敗,百藥難施。
他在《脾胃論》中寫道:"人受水谷之氣以生,所謂清氣、營氣、衛(wèi)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稱也。元氣者,正氣也?!秲冉?jīng)》曰:'清氣營氣衛(wèi)氣者,胃氣之別稱也。'夫胃為水谷之海,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在他看來,脾胃就像人體的中央樞紐,承上啟下,運化水谷,化生氣血。腎雖為先天之本,但先天之精需要后天水谷精微不斷滋養(yǎng)才能充盈。若脾胃虛弱,水谷不化,氣血無源,先天之精也會逐漸枯竭。
有位姓趙的讀書人,三十出頭,原本身體尚可,因讀書過勞,飲食不規(guī)律,逐漸出現(xiàn)頭暈乏力、心悸失眠等癥狀。家里人以為是心血不足,請大夫開了不少養(yǎng)心安神的藥,服用后效果甚微。
來找李東垣時,李東垣問他:"平日飲食如何?"
"忙起來常常廢寢忘食,有時一天只吃一頓,有時深夜還要加餐。"
"可有腹脹、便溏?"
"有,尤其吃完飯后腹脹難受,大便常常不成形。"
李東垣點點頭:"你這病根子在脾胃,不在心。脾主運化,胃主受納。你飲食無節(jié),損傷脾胃,脾胃虛弱,無法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生化不足,心失所養(yǎng),故而心悸失眠。本在脾胃,標在心神,若只治心而不固脾胃,如何能愈?"
他給趙秀才開了健脾益氣的方子,并囑咐他調整飲食起居。半月后,趙秀才的癥狀明顯改善,不僅睡眠好了,精神也足了,讀書也不覺得累了。
類似的案例越來越多,李東垣越發(fā)認識到脾胃的重要性。他發(fā)現(xiàn),無論是外感內傷,還是各種慢性病,歸根結底都與脾胃功能失調有關。脾胃健運,則氣血充盈,正氣旺盛,百病不生;脾胃虛弱,則氣血虧虛,正氣不足,百病叢生。
在長期臨證中,李東垣逐漸摸索出一套完整的脾胃學說理論體系。他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都離不開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如此循環(huán)往復,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
若脾氣不升,則清氣不能上輸,會出現(xiàn)頭暈目眩、神疲乏力等癥狀;若胃氣不降,則濁氣不能下行,會出現(xiàn)脘腹脹滿、噯氣嘔吐等癥狀。升降失常,則百病由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東垣創(chuàng)制了一個名方——補中益氣湯。這個方子的核心思想,就是補中焦脾胃之氣,恢復脾胃升降功能,使清氣得升,濁氣得降,從而達到"升清降濁"的目的。
這補中益氣湯究竟有何玄妙?李東垣在方中用了哪幾味藥,又是如何配伍,才能做到"升清降濁"?
世人只知此方能補氣,卻不知其中升降之妙,更不知為何能治百病。這其中蘊含的醫(yī)理,既關乎藥物的性味歸經(jīng),更關乎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
![]()
若不明此理,即便照方抓藥,也難得其妙用。
李東垣曾說:"脾胃之氣既傷,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可見他對脾胃的重視達到了何等程度。
這張補中益氣湯,正是他畢生心血的結晶,是他用無數(shù)醫(yī)案驗證出來的濟世良方。
且看這方中奧妙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