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gòu)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guān)聯(lián)
資料來源:《呂祖全書》
圖片均源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佛經(jīng)記載與傳統(tǒng)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世間總有人為了一時福報,不惜以身試險。
請仙看事、借神附體,這類事在民間從不罕見。
有人病痛纏身求醫(yī)無門,便想著請仙家上身,指點迷津。
有人生意虧損走投無路,也想借著神通之力,扭轉(zhuǎn)乾坤。
看起來靈驗得很,求什么應(yīng)什么,治病的病好了,求財?shù)呢攣砹恕?/strong>
可奇怪的是,這些人自己倒是風(fēng)光了一時,家里人卻接連出事。
不是無端生病,就是橫遭災(zāi)禍,甚至有人家破人亡。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請來的"仙家"能夠應(yīng)驗,卻又讓至親之人遭殃?

純陽祖師呂洞賓,在《呂祖全書》中曾點破這其中的玄機。他說,世人只看到眼前的好處,卻不知道這背后有三樁可怕的交易早已達成。這三樁交易,一樁比一樁兇險,一樁比一樁難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請仙附體背后,究竟藏著什么樣的因果糾葛。
清朝道光年間,直隸河間府有個叫張守成的秀才。此人讀書雖不甚精通,但為人機敏,善于鉆營。他本想著通過科舉入仕,誰知連考三次都名落孫山,家中積蓄也快耗盡了。
那年冬天,張守成的母親突然病倒。請了好幾個郎中來看,都說是寒邪入體,久治不愈。眼看著老母親日漸消瘦,張守成心急如焚。有個遠房表親聽說了,便悄悄跟他說:"我認識個神婆,據(jù)說能請狐仙附體看病,特別靈驗。你不妨試試?"
張守成起初不信這些,可母親的病實在沒轍了。他咬咬牙,還是去了。
那神婆住在城外破廟里,五十來歲,滿臉褶子。一見張守成來,也不多問,就讓他跪在供臺前。她自己盤腿坐下,嘴里念念有詞,不一會兒身子開始抽搐,聲音也變了,尖細得像個小孩:"你來求我做什么?"
張守成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說了母親的病情。那"仙家"冷笑一聲:"你母親這病,是三年前得罪了井神。她在井邊洗衣,把污水潑進了井里。要想好,得去井邊燒三炷香,磕九個響頭,再把一只白公雞投進井里。"
張守成將信將疑地照做了。說來也怪,三天后,他母親的病竟真的好了大半,能下床走動了。
這一靈驗,張守成對那神婆的"仙家"深信不疑。過了半年,他自己科舉又落榜,心灰意冷之下,又去求那"仙家"指點前程。
這次,那"仙家"附體后對他說:"你命中本無功名,但我可以幫你。我需要借你的身子,偶爾做些事情,你不要管。作為回報,我會讓你在生意上順風(fēng)順水。你看如何?"
張守成想了想,反正科舉無望,做生意也是條出路。于是點頭答應(yīng)了。
從那以后,張守成時不時會"失神"。有時候正說著話,突然眼神一變,說出來的話完全不是他的語氣和口吻。有時候半夜三更會自己起床,也不知道去做什么,天亮才回來,自己卻什么都不記得。
可說來也邪門,自從答應(yīng)那"仙家"之后,張守成的生意確實順了起來。他開了個布莊,不到一年就賺得盆滿缽滿。原本那些瞧不起他的親戚鄰居,都對他另眼相看。
但好景不長。先是他妻子無緣無故地發(fā)起高燒,昏迷了三天三夜。好不容易醒過來,人卻變得癡癡呆呆,話都說不清楚了。緊接著,他的兩個兒子,一個在河邊玩水時淹死了,另一個莫名其妙地摔斷了腿,從此成了瘸子。
張守成慌了神,又去找那神婆。這次,那"仙家"附體后卻不像從前那樣客氣了,陰陽怪氣地說:"你享受了好處,自然要付出代價。天下哪有白占的便宜?"
"可我答應(yīng)的只是借身子給你用,為什么要傷害我的家人?"張守成質(zhì)問道。
"仙家"冷笑:"你以為只是借身子這么簡單?你可知道,每次我借你的身子做事,都是在替我還債,在替我造業(yè)。那些業(yè)障,最終會落到你和你家人頭上。你當初求我?guī)湍阒尾?、求財,我也付出了代價,這代價自然要從你身上討回來。"

張守成這才明白,自己上了大當??赡疽殉芍?,那"仙家"已經(jīng)在他身上留了印記,想甩都甩不掉了。他試圖去別的道觀、寺廟求助,可那些真正有道行的人一看他的情況,都搖頭嘆息,說他自己答應(yīng)了交易,已經(jīng)結(jié)下了因果,旁人很難幫他解脫。
就在張守成走投無路時,他聽說山西有位真人云游到了河間,正在城隍廟里掛單。這位真人據(jù)說是呂祖的傳人,專門點化迷途之人。張守成抱著最后一線希望,趕到城隍廟求見。
那真人五十多歲,鶴發(fā)童顏,一雙眼睛清澈如水。他看了張守成一眼,嘆道:"你身上纏著的,不是什么仙家,是黃皮子的陰魂。它本是山中修煉的黃鼠狼,因為害人性命被雷劈死了,魂魄不散,專門找活人的身體做寄托。"
張守成跪下磕頭:"真人救我!"
真人搖搖頭:"我可以幫你驅(qū)走它,可你要明白,它在你身上這段時間,借你的身子做的那些事,造的那些業(yè),最終還是會算到你頭上。更重要的是,你當初答應(yīng)它的三樁交易,每一樁都已經(jīng)生效了。"
"三樁交易?"張守成愣住了,"我只答應(yīng)它借我的身子,哪里有三樁?"
真人嘆了口氣,說:"你第一次求它給你母親看病,它告訴你方法,讓你母親病好了。這是第一樁交易——以你母親未來的壽命,換來當下的健康。你母親本可以再活十年,可因為這次交易,她的陽壽被提前支取了三年。"
張守成臉色煞白。真人繼續(xù)說:"你第二次去求它指點前程,它答應(yīng)幫你生意興隆,條件是借你的身子做事。這是第二樁交易——以你的身體作為代價,換取錢財。它借你的身子做了很多見不得人的事,這些業(yè)障全都記在你的賬上。"
"那第三樁交易呢?"張守成顫聲問。
真人盯著他的眼睛:"第三樁交易,是最可怕的——它用你家人的福報,來維持它自己在陽間的存在。它本是該入地府受罰的孤魂,可它不甘心,就找了你這個宿主。它每多在陽間停留一天,就要消耗一分陽氣。這陽氣從哪里來?從你最親近的人身上抽取。你妻子變癡呆,兒子一死一殘,都是它抽取陽氣導(dǎo)致的。"
張守成聽完,如遭雷擊。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當初一時糊涂,竟然釀成了這樣的大禍。
"真人,我該怎么辦?"張守成已經(jīng)泣不成聲。
真人沉默了良久,才說:"我可以幫你驅(qū)走它,但那三樁交易的后果,你必須自己承擔。你母親的壽數(shù)已經(jīng)被提前支取,無法挽回;你身上的業(yè)障,需要你用下半生去償還;至于你妻兒的遭遇……"
真人頓了頓,嘆道:"只能說,因果從不虧欠任何人。"
那天晚上,真人在城隍廟里做了一場法事。張守成跪在殿中,只聽見真人口中念誦著《呂祖清凈經(jīng)》,手中劍指不停變換。突然,張守成覺得胸口一陣劇痛,喉嚨里仿佛有什么東西要沖出來。他張口嘔出一口黑血,里面還夾雜著一縷黃毛。
那黃皮子的陰魂被驅(qū)走了。

可張守成知道,這只是開始。真人告訴他,那三樁交易背后,還藏著更深的秘密。
呂祖在《呂祖全書》中曾詳細記載過這類附體現(xiàn)象的本質(zhì)。
以及為何看似靈驗的"仙家",最終會給求助者帶來災(zāi)禍。
那三樁可怕的交易,究竟可怕在哪里?為什么說這是天地間最不公平的買賣?
真人說,要想真正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就得聽聽呂祖當年是怎么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