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很很躁日日躁麻豆,精品人妻无码,制服丝袜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推進東亞唐詩學研究走向深入 ——“2025東亞唐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0
分享至

11月1日,由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東亞唐詩學研究會、韓國淵民學會、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日本廣島大學中文系聯(lián)合主辦,上海市古典文學研究會協(xié)辦,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承辦的“2025東亞唐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國際碩博生論壇”,在上海師范大學舉行。來自中、日、韓、越、泰、馬來西亞六國共160余人參加。


大會開幕式


查清華教授 主持

唐詩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璀璨瑰寶,不僅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長城,更以強大的輻射力跨越山海,深刻影響了東亞文明進程。從日本平安時代的唐詩抄寫傳播、朝鮮半島的詩話評點,到越南李陳時期對唐詩的擬效,東亞各國既通過譯介、注釋讓唐詩融入本土文化肌理,更以仿作、闡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唐詩接受傳統(tǒng),催生出具有國際視野的東亞唐詩學研究領域。本次會議,在前兩屆國際大會、一屆青年學者論壇和國際碩博生論壇的基礎上,就唐詩本體及其在東亞各國的傳播與接受等論題展開全面深入研討。

一、東亞唐詩學研究的傳統(tǒng)、當下與未來

1日上午8:30在西部校區(qū)會議中心一號報告廳舉行開幕式。上海師范大學副校長陳恒致歡迎辭。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6月出席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時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這一重要指示為我們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進唐詩學研究指明了方向。人類文明經歷了狩獵、農業(yè)、工業(yè)、信息等不同的發(fā)展波段,唐詩一度承載了中國農業(yè)文明的整個記憶、描述與想象。但從農業(yè)文明過渡到工業(yè)文明,人類想象、表現(xiàn)世界的方式變了。當前人工智能異軍突起,更促使學術、唐詩學研究出現(xiàn)新的形態(tài),也賦予了青年學子重要的擔當和使命。



陳恒校長 致辭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潘黎勇致辭表示,唐詩學是東亞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由馬茂元、胡云翼、陳伯海等前輩學者奠定基礎,于2014年成立的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正逐步成為海內外唐詩學研究的重鎮(zhèn)。真誠希望學界同道以本屆論壇為契機,一方面繼續(xù)深化東亞唐詩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加快學術理論與研究范式的創(chuàng)新,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三大體系建設,另一方面努力探索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傳播、國際傳播的新路徑,讓唐詩成為強化東亞民族情感認同,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文化平臺。


潘黎勇書記 致辭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名譽會長陳尚君教授代表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致辭。他著重闡發(fā)了什么是東亞唐詩、唐詩在東亞是如何傳播的。他舉唐中期有題詩的長沙窯瓷器在當時全世界的貿易擴張為例,說明唐代的商業(yè)交往以及唐詩傳播是一個非常廣闊的范圍,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而且具有一定的視覺性。他回顧了東亞唐詩學研究會從籌備到成立的過程,肯定研究會成立幾年來成就卓著,成為中外不同學者積極參與的一項集體文化事業(yè)。最后轉達唐代文學學會會長李浩的建議,強調唐代文學、文獻研究近年出現(xiàn)多方面成果,唐詩研究與地方文化建設形成新的熱潮,學者應適度“預流”關注。


陳尚君教授 致辭

韓國淵民學會會長許卷洙先生致辭。他指出,淵民學會與上海師大共同舉辦本次國際大會,意義非凡。朝鮮半島自新羅時期,就通過獻詩、遣唐使、設置科舉考試制度等途徑,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文化與文學交流,李白詩集、杜甫詩集等眾多唐詩集傳入朝鮮,掀起朝鮮學士研究唐詩、創(chuàng)作唐詩的熱潮,一直延續(xù)至今。這一次韓國也來了很多學者參會。期待淵民學會與中國唐詩研究界持續(xù)深入交流,致力于拓展更為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許卷洙先生 致辭

開幕式安排兩場共八位專家大會專題報告。第一場報告由上海大學董乃斌先生、上海師范大學曹旭教授擔任主持和評議。


董乃斌先生 主持評議


曹旭教授 主持評議

在第一場報告中,上海社會科學院陳伯海先生在回顧既有唐詩學研究實績的基礎上,指出未來東亞唐詩學研究的三個發(fā)展方向:一是從傳統(tǒng)中國進一步投向現(xiàn)當代中國唐詩學研究,二是延伸到東亞其他國家近現(xiàn)代的唐詩學研究;三是要探索西方新思潮、新方法對東亞唐詩學研究的滲透與影響。復旦大學陳尚君教授基于《唐五代詩全編》的纂校經驗,認為重建所有唐詩文獻,一方面要系統(tǒng)汲取《全唐詩》成書以后中國傳世典籍中的各種新發(fā)現(xiàn),一方面要全面利用以日、韓為主的東亞豐富漢籍,并以日傳白居易集為例分析東亞漢籍對于唐詩輯佚、研究的重要意義。


陳伯海先生 大會報告


陳尚君教授 大會報告

南開大學盧盛江教授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兩個結合”和“兩創(chuàng)”思想為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指明了方向,文學研究者需處理好古與今、中與西、史料與觀念、專業(yè)與普及等關系,實現(xiàn)多層面轉化創(chuàng)新。韓國高麗大學沈慶昊教授界定了聯(lián)綿詞的分類與范疇,認為韓國不同時代漢詩及漢文所偏好的聯(lián)綿詞不同,而唐詩中表現(xiàn)狀態(tài)或聲音的聯(lián)綿詞,直接影響了韓國漢詩的創(chuàng)作手法。


盧盛江教授 大會報告


沈慶昊教授 大會報告

第二場報告由上海師范大學朱易安教授和復旦大學楊焄教授擔任主持和評議。


朱易安教授 主持評議


楊焄教授 主持評議

在第二場報告中,蘇州大學羅時進教授認為,唐代文學研究具有文獻整合、知識重構、體系建立的內在潛能與優(yōu)勢,通過重構相應概念、術語,改變思維方法,可以建構起具有自我意識的理論形態(tài),形成具有自我特征的話語體系。浙江工業(yè)大學肖瑞峰教授考察了唐代西湖詩的發(fā)展脈絡,認為西湖詩發(fā)軔于初唐,盛唐漸趨成熟,至中唐元和、長慶年間,掀起以白居易為主導的洪峰,晚唐、唐末及五代又進入相對沉寂的階段。


羅時進教授 大會報告


肖瑞峰教授 大會報告

廣州大學戴偉華教授以劉禹錫與李白的異時空間疊合為切入點,探究在盛唐與中唐不同的時代語境、同一地理環(huán)境中劉禹錫對李白其人其詩的“規(guī)避”現(xiàn)象,反映中唐詩人試圖通過與盛唐詩歌對話,確立自身創(chuàng)作合法性與價值的方式。搜韻網陳逸云先生運用“知識圖譜網”大數(shù)據對歷代集句詩文獻進行全面梳理,結果顯示唐代詩人被集句頻次呈現(xiàn)明顯梯度分布,印證了杜甫作為唐詩典范的全方位影響力,揭示出李商隱代表的晚唐詩風在宋元以降的持續(xù)發(fā)酵,以及名家名句在集句詩中的重新賦能與持久生命力。


戴偉華教授 大會報告


陳逸云先生 大會報告

11月2日上午8:30,在西部商學院一樓報告廳進行第三、第四場共8位專家大會專題報告。第三場大會專題報告由日本東海大學佐藤浩一教授、北京大學杜曉勤教授擔任主持和評議。


佐藤浩一教授 主持評議


杜曉勤教授 主持評議

在第三場大會報告中,浙江大學胡可先教授首先考證日本大阪大學懷德堂藏《七才子詩集注解》批點者龍草廬的生平和著述,接著考論了龍批本遞藏之跡與底本情況,并對龍批本的體例與內容、文獻價值、理論價值進行系統(tǒng)闡發(fā),揭示出此書不可忽視的學術意義。日本東海大學佐藤浩一教授以森鷗外為引子,發(fā)現(xiàn)醫(yī)生是江戶時代最核心的漢籍接受群體,進而分析了森鷗外在漢籍翻譯觀上的革新性,以及漢文訓讀作為一種翻譯形式的便利與偏頗。


胡可先教授 大會報告


佐藤浩一教授 大會報告

蘭州理工大學楊曉靄教授對李白詩歌的文本傳播、圖像傳播、音頻傳播、視頻傳播及交互傳播進行梳理,指出當今多模態(tài)傳播尤其是交互模態(tài)的傳播,使李白文化熱迅速掀起,李白詩歌的傳播更加快速而大眾化。西北大學郝潤華教授系統(tǒng)調查了日本天理圖書館所藏漢籍,指出其數(shù)量和種類都十分豐富,其中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柳宗元、寒山詩集的各種珍本,文獻價值不可低估,南宋刻本《劉夢得文集》、唐寫本《趙志集》、五山版《五百家注音辯韓昌黎集》等均極具版本與??眱r值。


楊曉靄教授 大會報告


郝潤華教授 大會報告

第四場大會專題報告由上海師范大學嚴明教授、吳夏平教授擔任主持和評議。


嚴明教授 主持評議


吳夏平教授 主持評議

在第四場大會報告中,四川師范大學王紅霞教授梳理了杜甫《北征》在朝鮮時代的傳播與接受,認為朝鮮時代文人通過童蒙教育閱讀和記誦、雅集活動和日常吟誦、比較《北征》與其他唐代名篇、同題詩和續(xù)及次韻等,確立了《北征》的經典地位與獨特美學價值。深圳大學左江教授以朝鮮漢文學中的分韻杜詩為研究對象,認為朝鮮文人杜詩分韻分為集體分韻與個人分韻兩種情況,個人分韻賦詩更為復雜豐富,朝鮮文人用杜詩分韻還有長時段的傳承現(xiàn)象,將分韻作品進行全景、長程、綜合研究,才能更好地理解杜詩的閱讀史、接受史。


王紅霞教授 大會報告


左江教授 大會報告

西南交通大學劉玉珺教授聚焦于杜詩在越南的流傳,指出杜詩從字句、技法到詩境被越南早期漢詩多層模仿,且經詩論推崇、皇室研讀、科舉制度及喃文翻譯深入流傳,成為越南漢文學典范,同時也構成越南本土經典建構與文化身份塑造。揚州大學柏紅秀教授探討了中唐音樂雅俗流變及其與韓愈詩歌創(chuàng)作的關系,指出唐德、順、憲、穆宗四朝俗樂相當活躍,此時詩樂關系密切,而韓愈既能與流俗保持一致,又能抗衡流俗,大力創(chuàng)作古體詩和在古體詩上作創(chuàng)新性的拓展,表明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雅正觀念的生生不息,以及傳統(tǒng)士大夫對于詩道精神的自覺擔當和詩風的主動引領。


劉玉珺教授 大會報告


柏紅秀教授 大會報告

二、唐詩體制、文化與傳播

1日下午14:30-17:50,會議分六個主題分會場和兩個碩博論壇繼續(xù)探討。由上海大學李翰、中山大學葉躍武、北京大學李成晴、浙江工商大學王書艷、復旦大學楊焄、武漢大學鐘志輝、華東理工大學傅蓉蓉、延安大學楊紹固、蘭州理工大學錢得運、海南師范大學李杰玲、香港樹仁大學許建業(yè)、山西大學張景昆、武漢大學孟國棟、浙江大學仲瑤、天津師范大學傅新營、延安大學董璐、嘉興大學王順貴、山西師范大學高超、《學術月刊》編輯部張曦、延邊大學韓繼鎬、中國社會科學院馬旭、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張慧玲、黑龍江大學王成、中國海洋大學田娟等擔任各場論壇主持和評議人。

論壇第一分會場圍繞“唐詩體制與創(chuàng)作藝術”主題展開研討。天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李思弦對照《文鏡秘府論》中“蜂腰”“齟齬”二病,概括出齊梁至隋唐時期出現(xiàn)的五言詩“句內調四聲律”,并指出同書“詩章中用聲法式”所列詩例是符合該規(guī)則的典型例句。南開大學文學院郝若辰通過對《全唐詩》古體作品進行分體裁和時段的全面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體現(xiàn)為出句尾字聲調規(guī)則的“上尾-鶴膝”系統(tǒng)深刻塑造了唐代古詩體式,直到中唐以后平仄二元化進程完成,“上尾-鶴膝”系統(tǒng)才效力漸失。浙江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項鴻強指出齊梁五言詩的“解蹬”句式因句式靈活、便于構思而蔚為風潮,后經初唐崔融、李嶠等人的概括總結與大量實踐,成為享有盛名的“飛動體”。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楊照辨析了盛唐時期八句五古與五律兩種詩體間的分化與互參關系,五律在用韻、對仗等方面影響八句五古,而八句五古又在題材內容、語言風格等方面影響五律。中山大學中文系(珠海)葉躍武剖析白居易近體詩創(chuàng)作的前后期之別,前期以近體詩抒情酬答,后期則賦予近體詩諷喻比興與表現(xiàn)閑適的功能,并指出白居易嘗試從詩歌彰顯的人格精神出發(fā),建立新的詩學判斷標準,以提升近體詩地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文學院丁震寰發(fā)現(xiàn)大部分詩人存在推尊盛唐七律與學習中晚唐七律的矛盾,認為產生該現(xiàn)象的重要原因是中晚唐七律的風格特征與七律詩體本身的應然風格相近,天然地成為后世詩人學習的范本。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黃琪總結了唐詩名詞句的思維原理、創(chuàng)作機制與句法功能演變,指出其是中國古典詩學中獨特的句法創(chuàng)造。上海大學文學院李翰從敘述時空、敘述意涵、敘述語言等三方面考察李商隱七絕的敘事性,并引征詩例串講論析,為中國古典詩歌研究回歸文學本體提供了可貴的研究范式。


第一分會場(一)

北京大學中文系李成晴取敦煌莫高窟維摩經變壁畫、司空圖《書屏記》、日本平安時期的詩屏文獻與白居易《題詩屏風絕句并序》進行詩序互證,考察了唐人“題詩屏風”的傳統(tǒng)。浙江工商大學人文學院王書艷指出“遙想”是唐代詩壇普遍使用的一種藝術手法,通過“遙想”可以跨越現(xiàn)實的物理時空距離,從而虛擬出基于事實而非現(xiàn)實的可能世界。西安財經大學文學院王新荷分析唐代昭君詩主題對前代的突破,認為唐代昭君詩經歷了由個人命運到國家民族福祉、由“苦難敘事”到“價值敘事”、由“同情昭君”到“追問根源”的轉變。泰州學院人文學院蔣瑞琰以中唐士人的樂人詩歌為研究對象,認為中唐士人借助“樂人墓”“樂人舊宮”等代表廢墟觀念的樂人符號,寄托了對盛世消逝的深切嘆惋。珠??萍紝W院文學院梁興指出唐人對司馬遷直言獲罪、幽囚受辱的經歷與千秋良史、世所共知的才華高度共情,并通過詩歌吟詠與司馬遷產生穿越時空的共振。北京語言大學語言文化國際傳播聯(lián)合研究院張釗指出李紳晚年所編《追昔游集》具有政治自辯的用意,但同時又以脫略敘事、偏重內心感觸的寫法,透露出幻滅悲涼的意味。西安培華學院人文與國際教育學院呂明鳳分析了自杜甫至晚唐詩人對馬嵬坡事變的記述,指明其中存在由諷楊到為楊辯冤,再到譏諷玄宗的主題變化。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韓達指出孟浩然山水詩所呈現(xiàn)的“以古入律”、標舉清雅等特色皆與其玄學思維密不可分,理解作為“玄學家”的孟浩然是進入盛唐山水世界的新路徑。


第一分會場(二)

論壇第二分會場圍繞“唐詩與文化”主題展開研討。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傅蓉蓉通過對南宋禪宗畫家梁楷、牧溪與日本室町畫僧雪舟等楊作品的圖像熵模型分析,揭示了雪舟等楊的畫作構圖本質上是對南宋禪宗繪畫構圖的日本化轉譯。暨南大學中華文化港澳臺及海外傳承傳播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肖大平綜合考察了韓國國學振興院所藏唐詩題畫的題詩特征、題詩方式與所題詩歌的文本變異。韓國成均館大學全希真探討了李白《蜀道難》對朝鮮后期文人畫家沈師正晚年代表作《蜀棧圖卷》的影響,指出詩中夸張想象與神話意象所隱喻的人生困境與政治挫敗,引起晚年沈師正的深刻共鳴。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哈雪英考察了后世畫家對唐代“荔枝貢賜”事件的多種繪畫作品,指出該事件在畫本空間的描繪中呈現(xiàn)出從貢到賜、從驛路到宮廷、從動態(tài)到靜態(tài)、從諷喻到娛樂的“去歷史化”轉變。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胡秋妍考釋了流行于唐宋時期的大曲《劍器》的舞蹈和樂曲的演變歷程,指出其在演變過程中衍生出多樣文學形態(tài),不僅擴大了文學表現(xiàn)空間,亦豐富了文學表現(xiàn)力。湖北武漢文華學院非遺中心中華漢詩舞研究所穆蘭分析日本“詩舞道”流派中“唐詩起舞”現(xiàn)象的歷史成因與藝術特征,為當代唐詩藝術的傳播與發(fā)展提供了啟發(fā)與借鑒。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李正陽指出“禪”字佛源詞在唐詩中經歷了由宗教術語向詩學語匯的雙向語義轉化,為中古漢語詞匯史和佛教中國化語言適應提供了典型案例。


第二分會場(二)

復旦大學中文系楊焄考證了唐代韓益《悼亡詩》“去年十月備婚儀,豈料今為斷草時”中“斷草”的含義,指出其即唐宋喪葬儀式中的“斬草”,具有“斷惡鬼,安亡魂”的作用。武漢大學文學院鐘志輝從地域出身與政治權力兩個角度解讀了“罵知章作獠”,點明盛唐南方士人在朝為臣的的尷尬處境。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聶清風指出洛陽為白居易及其友人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城市空間,使其在“出”“處”之間可采取更靈活的態(tài)度,由此形成了白居易洛陽詩歌中隱與閑適兩大主題。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俞沁指出唐代帶有文治意味的禹廟詩大量涌現(xiàn),與地方官員倡導儒術、實施教化的治理方略及文學干預政治的創(chuàng)作觀念變化有緊密關聯(lián)。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劉曉指出唐代文人的藥物饋贈及其文學書寫意義獨特,既關乎文人的攝生衛(wèi)生,又關乎文人個體之間、朝野之間的交往關系,同時還是文人展示知識結構的窗口。延安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楊紹固梳理了陜西地區(qū)出土的七至十世紀碑志文獻,揭示了朝鮮半島移民遷徙至陜西的歷史原因,探討了半島移民與本土的跨區(qū)域文化交流。紹興文理學院魯迅人文學院潘偉利指出八世紀以后的中日往來大都經由浙東運河,遂將有形的浙東唐物和無形的浙東文化帶至日本,構成了平安朝唐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分會場(二)

論壇第三分會場主要圍繞“唐詩集的傳播與接受”展開研討。中國礦業(yè)大學文艷蓉通過對“敕撰三集”受容盛、中唐詩歌情況的分析,指出平安初期漢詩人力圖與中唐詩壇同步俱進的共時性傾向。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吳夏平以令狐楚奉敕編選《御覽詩》時根據傳統(tǒng)儒家詩學修改所選詩歌的典型個案,考察了唐代宮廷詩歌話語體系建構與形塑過程。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鐘書林指出顧可久《唐王右丞詩集注說》作為明代第一部王維集單行注本,雖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但在有關王維詩歌文學性、藝術性的剖析與揭示上不無獨到之處。山西大學文學院張景昆分析了楊士弘《唐音》在麗末鮮初傳入朝鮮半島后對朝鮮漢詩發(fā)展的意義,指出其既是詩學教育的范本,又是引導詩風由宋轉唐的重要推力。南陽師范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錢念純指出高棅《唐詩品匯》在朝鮮時期文人之間流傳甚廣,被推為至高的學唐典范,且影響了朝鮮自編唐詩選本的編纂。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院胡凌燕探討了《李嶠百詠》對“敕撰三集”、菅原道真詠物詩以及平安句題詩中詠物風尚形成與發(fā)展的影響。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唐梓彬指出《千載佳句》的唐詩選句注重無常嘆息與觸物生情,融入“物哀”美學的審美原理與藝術結構,從而重構唐詩的“經典性”,形塑出具有本土審美特質的“唐詩”典范。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許建業(yè)介紹了江戶時代《唐詩選》衍生書籍中最為獨特的《唐詩選歌留多》,指出其版本樣態(tài)與《小倉百人一首》歌牌相似,其圖像襲自《唐詩選畫本》而又有所變化,其競玩吟唱的傳統(tǒng)更是流傳至今。


第三分會場(一)

國防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劉芳亮對江戶前中期《唐詩選》的傳播情況做了補正,提出《唐詩選》在江戶前期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且中期古文辭派學者對《唐詩選》的各色版本及周邊文獻已有較充分的認識。蘭州理工大學文學院錢得運認為蔣一葵注解《唐詩選》不僅簡易平實,便于讀者閱讀,還對李攀龍選詩局限有一定補正作用,因此成為當時諸多唐詩選本中最流行的一種。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張波歸納了江戶時代《唐詩選》衍生本的四大系列——輯校本、翻譯本、注解本、文圖本,認為通過這些衍生本可窺見《唐詩選》在江戶時代的傳播與演進歷程。海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李杰玲考察了和刻本《二白詩選》,指出日本詩僧選錄白居易、白玉蟾之詩合刻,是因二人之詩既合佛乘,又契禪機。巢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沐向琴指出白居易的行卷、習作集、樂府詩集、唱和集等多種小集對《白氏文集》的最終編纂具有奠基作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學院王麗華從佚詩考據與文本溯源入手,考察了青木正兒如何在中日文獻資源的對讀中重建李白詩文的真?zhèn)误w系,以及這種學術路徑對后世李白文本研究的影響。復旦大學中文系林雅馨指出明治詩家野口寧齋格外關注與《三體詩》相關的學術史問題與詩學話題,并介紹了其所著《三體詩評釋》的多種評釋方法。


第三分會場(二)

三、東亞場中的唐詩受容與影響

論壇第四分會場圍繞“唐詩的傳播形態(tài)與接受歷程”展開研討。武漢大學文學院孟國棟論述了唐詩在寫本傳播、刻本傳播與翻譯傳播三階段所呈現(xiàn)的不同物質形態(tài)和傳播特征。韓國延世大學許敬震分析了其所自藏的九種推句文獻,結果表明唐詩、宋詩、陶潛及謝靈運詩作依次形成推句、抽句、聚句。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傅新營指出上世紀六十年代泰國開始有規(guī)模地翻譯唐詩,得益于泰國詩琳通公主的倡導和各大學中文系的設立,泰國唐詩翻譯的質量越來越高,近年來更有聚焦唐詩研究的傾向。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董璐探討了駱賓王《易水送別》經《唐詩選》傳入日本后,在日本漢詩、和歌、俳諧及漢文學教育領域的傳播與本土化改造。西北大學文學院任雅芳考察了現(xiàn)存李白集的諸多后序在寫本流傳及寫印轉換階段中體例的變遷,爬梳了后序向跋文轉化的演進軌跡并分析其原因。中山大學深圳附屬學校童程梳理了王灣《次北固山下》逾1300年的接受史文獻,詳細揭示了此詩的經典化過程。宜春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羅智偉揭示了錢鍾書《容安館札記》對韓愈詩學思想和詩歌技巧研究的意義,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提供了跨文本、跨時代的比較視野與批評范式。


第四分會場(一)

宜春學院人文與新聞傳播學院但白瑾指出日本五山禪僧的題“藍關圖”詩與江戶早期士林詩人的“關雪詩”是日本接受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的獨特題材。大連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徐夢周探討了和歌這一體裁對白居易《李夫人》詩的本土化重寫與情感結構的重塑,為跨文化古典接受研究提供了范式。韓國成均館大學吳美花通過比較柳宗元永州期間所作《巽上人以竹間茶器見貽》與朝鮮丁若鏞海南流放期間所作《茶罐記》,探討了“茶”在流放處境中所承擔的精神超越意義。浙江大學文學院仲瑤探討了古典“意境”范疇的生成與玄學“玄心獨照”“應物會心”、佛禪“以心照境”“心入于物”兩種審美觀照方式的關聯(lián)。江南大學人文學院何哲涵認為唐代應制詩的產生,通常會經歷應制詩本、唱和詩集、詩人別集等不同的文本載體,而詩歌的文本形態(tài)也隨著載體的不同產生變化。煙臺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沈笑穎論述了初盛唐禮樂典范《破陣樂》在域外的傳播與接受,揭示出域外政權接受《破陣樂》時的臣服性模仿與慕強性追攀心態(tài)。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查清華論述了在東亞視野下開展唐詩學研究對于顯示唐詩藝術典范性、唐詩意義豐富性及其文化精神完整性的重大意義,并對近期出版的“東亞唐詩學書系”做了介紹。


第四分會場(二)

論壇第五分會場圍繞“漢詩創(chuàng)作與唐詩接受”展開研討。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王連旺認為五山時期的唐詩接受具有接受對象更廣泛、接觸途徑更多元、受容方式更豐富的特征,并指出宋代文學對五山文學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高超探討了日本漢詩所塑造的“文化中國”形象,并由此反觀形象背后所傳遞的注視者、吟詠者、書寫者“我”的形象內涵。云南大學文學院段天姝考察了日本中世至近世禪林聯(lián)句的發(fā)展脈絡,指出演變并非單向度的“日本化”或“漢詩化”,而是本土和文學傳統(tǒng)與漢詩典范之間的持續(xù)角力與調和。天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徐川以大典顯常所著《學語編》《尺牘式》及其所整理《詩語解》《文語解》《唐詩集注》等為例,考察了江戶時代漢詩文習作中對唐詩的攝取。浙江科技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王冰慧分析了平安朝東宮學士群體利用韻書、類書、訓讀標識等工具開展?jié)h詩創(chuàng)作的過程,揭示了漢詩于異域生成的另一種路徑。嘉興大學中文系王順貴討論了宋詩核心議題、作家作品、批評方法與理論在日本詩學中的大體接受情形。湖南理工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雒志達指出服部南郭《詠懷十五首》是繼承中國五言詠懷詩歌傳統(tǒng),在政治失意后創(chuàng)作的自傳體組詩,因南郭本人轉益多師、重視在精神上步趨前賢,故組詩能做到尺寸古法又不落窠臼。常州大學周有光文學院薛欣欣以陳元赟、朱舜水為例,揭示了明遺民對江戶早期詩學思想的啟蒙作用。


第五分會場(一)

重慶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梁旭璋探討了身兼南畫家、煎茶家與漢詩人三重身份的田能村竹田所詠茶詩與江戶煎茶文化發(fā)展流變的互動關系。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韓繼鎬指出朝鮮女詩人許蘭雪軒的七首“效體詩”分別效仿崔國輔、沈亞之、李商隱三家詩風,其在創(chuàng)作中立足女性視角轉化唐詩范式,達到了“未嘗不似而未嘗似”的境地。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李祥旭分析了高麗與朝鮮引入科舉制度、學習唐代試律詩,并逐漸發(fā)展本土化的詩作形式,從而影響后世科舉詩寫作的過程。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劉暢指出高麗中期李仁老、李奎報、林椿、吳世才等詩人繼承唐宋詩學觀念,吸收轉換唐詩的風格與技巧,從而創(chuàng)作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漢詩。武漢大學文學院安生細致解讀了關于“喜晴”唱和與“喜雨”獻賦兩大關聯(lián)性“文學事件”的中、朝兩國文獻,揭示了朝鮮漢文學在歷史合力作用下發(fā)展演進的動態(tài)過程。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殷星歡探討高麗中期士人對宋人“以故為新”觀念的接受與拒斥,觀察高麗中期自身語境下“新意”詩論內涵變化,指出其變化是由外來文化輸入與本土政治、文化變動等因素共同塑造。紅河學院新聞傳媒學院陸小燕指出越南阮朝潘清簡《巴陵草》中的海行詩繼承中國和越南的山水詩傳統(tǒng),將諸多經歷以山水詩形式加以表達,以異域空間的經驗為傳統(tǒng)山水詩進行擴容。江蘇海洋大學中文系杜松梅考證了吳喬《西昆發(fā)微》的完成時間應為順治十六年(1659)前后,初刊時間則為康熙十七年(1678)后不久,并對該書的詩學價值做了揭示。


第五分會場(二)

論壇第六分會場圍繞“杜詩生成、傳播與接受”展開研討。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黃鴻秋考察杜詩起調與詩歌體式及篇法結構的聯(lián)動關系,揭示了杜詩乃至古代詩學體系中一種獨特的藝術互動原理與機制。廈門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王天嬌指出安史之亂后,杜甫的疾病書寫改變了既有的“臥疾閑居”詩歌話語,轉為以“老病客居”為核心,由此建構起新的疾病美學范式。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王治田解讀杜甫《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的詩旨和意義,指出詩中呈現(xiàn)出“世俗世界(煩熱)—詩意世界(清涼)”的二元對立關系。江南大學諸佳怡認為杜甫在夔州詩中,借助夔州風俗下名物的生存處境來刻畫人情義理之喪,揭露政治失德、陰陽失序下社會風俗的淪喪。復旦大學中文系張其秀指出傅斯年圖書館藏《杜工部集》抄本保存著吳若本編次的重要信息,并考察了宋本《杜工部集》、吳若本、九家本、黃氏補注本等宋代重要分體本杜集的編次源流。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中國語言文化學院張慧玲從李東陽對杜詩聲韻的探究、對杜詩句法的效仿、對杜詩意象的發(fā)掘、對杜甫精神的繼承等方面,辨證了馬工程本《中國古代文學史》中所謂李東陽“對杜甫不甚心儀”的論斷。湖南女子學院彭睿認為朝鮮時代文人對李商隱詩歌的接受已超越閱讀、品評等審美評價層面,進入系統(tǒng)性的詩學技術傳承。


第六分會場(一)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王成回顧了近十年來國內學界有關朝鮮杜詩文獻的研究,提出研究廣度與理論深度皆有待拓展與深化,朝鮮杜詩文獻研究領域仍有較大學術生長點。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田娟梳理了朝鮮朝至今的杜詩翻譯史,闡明了歷史語境嬗變下的三種翻譯模式,分析了目前包括韓國漢詩翻譯場域的現(xiàn)狀與困境,確認翻譯對于彰顯、延續(xù)漢詩影響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馬旭對朝鮮時代官方編纂的《纂注分類杜詩》做了底本溯源,通過分析該書的注釋內容,厘清了編纂者閱讀杜詩、獲取杜詩知識、理解杜詩的過程。韓國東國大學校教育大學院劉婧考察了由朝鮮孝明世子所編、現(xiàn)藏韓國奎章閣的稿抄本《杜詩選》的底本來源、編纂體例、注釋內容與編選宗旨。越南太原師范大學阮紅玲系統(tǒng)考察了杜詩在越南阮秉謙(Nguy?n B?nh Khiêm)、阮勸(Nguy?n Khuy?n)以及筆名為秀昌(TúX??ng)的陳濟昌(Tr?nT?X??ng)等重要詩人創(chuàng)作中的接受歷程與創(chuàng)造性轉化。西南交通大學文學院張宗美對安東金氏金昌集所作《七歌》與杜甫《同谷七歌》的章法與聲律做了比勘,揭示出《七歌》對杜詩的因襲與變異,并指出《七歌》中所體現(xiàn)的安東金氏“尊明義理”的家學底色與朝鮮士林的道統(tǒng)自覺。


第六分會場(二)

四、唐詩文獻、意蘊與接受

大會設國際碩博生論壇兩個分會場。上海師范大學李定廣、李貴、吳夏平、鐘書林教授、西北大學郝潤華教授、國防科技大學劉芳亮副教授、中國礦業(yè)大學文艷蓉教授、鄭州大學王連旺教授擔任各場主持和評議人。

國際碩博生論壇第一分會場以“唐詩意蘊與唐詩接受”為主題展開探討。西北大學博士研究生趙新萍指出杜甫夔州詩中的歷史廢墟意象可分為“實體廢墟”與“虛體廢墟”,二者彼此呼應、共構一體,既呈現(xiàn)出廢墟空間獨有的美,又承載著杜甫對歷史興衰的憂思、時代變遷的體認,以及其精神寄托與人格理想的投射。山東大學碩士研究生賈玉娜通過分析前代詠蟾詩作并運用“以杜證杜”法,指出杜甫“入河蟾不沒,搗藥兔長生”兩句并無特殊喻指,只是實寫月中景象,以點染烘托詩人嘆于戎馬生郊、傷于流離漂泊的哀思之情。中山大學碩士研究生杜晗認為“悲老”敘事構型自沈炯《長安少年行》發(fā)端,經初盛唐劉希夷、崔顥等詩人發(fā)展,到中唐元稹、白居易等詩人筆下蔚為大觀,并分析了早期“悲老”敘事作品的“語法”問題與中晚唐“悲老”敘事作品的新面向。日本京都大學博士研究生徐新源發(fā)現(xiàn)皮日休、陸龜蒙《松陵集》中的五言八句往體詩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古體詩,而是遵循永明聲律理論的作品,并由此擴展到晚唐詩人的整體創(chuàng)作,指出四聲律在晚唐仍有一定影響力。四川大學博士研究生徐策考察了段成式《寺塔記》“序文+記文+辭+語”的文本結構,指出“辭”中所載唐人聯(lián)句唱和之詩涉及多種不同體裁,具有切磋詩藝的目的。


國際碩博生論壇第一分會場(一)

浙江大學博士研究生鄭楊楊指出韋應物名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影響超越古今之隔,遠及日韓詩壇,并以寇準“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對該句的反哺,以及繪畫作品與該句的互動為例,揭示了該句所具有的自由的闡釋空間。西北大學博士研究生周月匯聚多種文獻,系統(tǒng)梳理七絕《清明》的成詩積累及文本流變實況,指出唐迄北宋為積淀期,南北宋之際為成型期,南宋為化用與著錄期,宋末元初為經典化期。上海大學博士研究生唐小媛指出宋代論詩評詩之風從多方面影響了宋代韓詩注釋的最終呈現(xiàn),而“注中含評”“注評結合”的模式又影響了后世獨立的詩歌評點樣式的生成,二者共同完成了韓詩在宋代的接受與闡釋。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劉嘉欣通過比較朱鶴齡《李義山詩集注》與《杜工部詩集輯注》的注釋特征,指出朱氏在李商隱詩注中寄托了個性化遺民情結,而在杜詩注中回歸了專制政權下士大夫溫和忠厚的群體情感。


國際碩博生論壇第一分會場(二)

國際碩博生論壇第二分會場以“唐詩的東亞傳播與影響”為主題展開研討。浙江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霍藝穎指出江戶經學家平賀晉民以《唐詩選夷考》駁斥當時的流行注本《唐詩訓解》與《唐詩句解》中的穿鑿解讀,主張?zhí)圃婈U釋向文學性回歸,因而在唐詩闡釋史上具有獨特價值。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研究生王格格解讀《文華秀麗集》序文,綜合中國文論原典與日本學者的先行研究,辨析了序文中“氣骨”“輕清”“綺靡”“艷”等概念的具體內涵。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研究生李準梳理歸納了宇都宮遯庵《杜律集解詳說》所征引的12家中國古代杜詩注本:宋元杜注偽王注、千家注、劉辰翁批點、趙汸注、虞集注;明代杜注邵寶集注、單復注、薛益集注;清代杜注錢謙益注、朱鶴齡注、顧宸注、張遠注。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周瑋璞考察了日本內閣文庫藏舊刊本與慶尚道本兩部朝鮮課本《李太白文集》的版本源流,指出二本皆屬樂史本系統(tǒng),慶尚道本更是樂史本系統(tǒng)下現(xiàn)見最早的完整李白文集刊本,頗具文獻價值。


國際碩博生論壇第二分會場(一)

日本廣島大學碩士研究生師思齊探討了明治時期基督教資料將杜甫納入其話語體系的獨特現(xiàn)象,指出其既映現(xiàn)了漢學與西方倫理的對話與碰撞,也顯示出日本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對傳統(tǒng)的再認識與重構。日本關西大學博士研究生劉昱江考察了林家舊藏《元氏長慶集》與《鵝峰林學士詩集》,指出林鵝峰指導門人加點《元氏長慶集》并寫詩“記錄”與元稹相關之事,推動了元稹詩文集在日本的接受。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李悅指出由于畫作流傳、地理差異等因素,中國文人理解王維“雪中芭蕉”是“未敗之蕉”,且存在對畫作寫意與寫實的爭議,而日本江戶文人則多將“雪中芭蕉”視為敗蕉,并將其作為典故運用于詩、畫作品中。日本名古屋大學博士研究生郭姣指出日本漢詩中的“櫻柳”書寫萌芽于奈良朝,定型于平安朝,又在后續(xù)時代不斷豐富與深化,而其發(fā)展的每個階段皆是中國古典詩歌滋養(yǎng)與日本本土審美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沈儒康梳理了洞庭形象在日本漢文學中的流變過程,日本漢詩人雖然缺乏洞庭的實地經驗,但憑借記憶與想象塑造了心目中的洞庭,是為其維持漢詩人身份認同的嘗試。


國際碩博生論壇第二分會場(一)

11月2日上午10:30,大會舉行閉幕式,由浙江大學胡可先教授主持。中山大學葉躍武、武漢大學鐘志輝、蘭州理工大學錢得運、延安大學董璐、山西師范大學高超、黑龍江大學王成等六位學者分別就第一至第六分會場的研討作匯報總結。


閉幕式現(xiàn)場


胡可先教授 主持

隨后進入碩博生獲獎論文頒獎儀式,陳尚君、許卷洙等先生為獲獎學生頒獎,表達對后學新秀的殷切期待。頒獎儀式后,全場舉行陳翀教授追思會,深切緬懷陳翀教授為中日學術交流做出的重要貢獻。


一等獎頒獎現(xiàn)場


二等獎頒獎現(xiàn)場

三等獎頒獎現(xiàn)場

東亞唐詩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杜曉勤教授對此次國際大會進行總結。指出會議研討展現(xiàn)出宏觀視野與微觀實證的有機結合,青年學者和碩博生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東亞唐詩學研究這片沃土生生不息的力量。他進而揭出未來東亞唐詩學研究的幾個前沿發(fā)展方向,強調學者要建立長遠的學術規(guī)劃,穩(wěn)步推進,將一生的學術潛力盡數(shù)綻放。

杜曉勤教授 大會總結

最后,東亞唐詩學研究會會長、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主任查清華教授致閉幕辭,感謝與會專家學者的支持與包容,自上屆年會至今的兩年來,國內外學界在東亞唐詩學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期望各位學者繼承前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潛心治學,守正出新,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繼續(xù)在東亞文化的視野中大力推進唐詩學研究。

據悉,本次論壇從10月31日開始報到,為期兩天半。會議的舉辦,使更多專家學者及新生力量參與到高水平的學術交流中來,營造了良好學術氛圍,促進了唐詩學研究的縱深發(fā)展。

大會合影

來源:黃鴻秋 沈儒康(上海師范大學唐詩學研究中心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澎湃新聞 incentive-icons
澎湃新聞
專注時政與思想的新聞平臺。
856874文章數(shù) 5083899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jié)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亚洲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L | B真人三级片A| 亚洲黄色精品网站| 天啦噜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又大又黄又粗又爽的免费视频| 亚洲熟好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 97欧美国产| 大陆无码人妻|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人妻| 最近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无遮挡毛片无码| 亚洲AV乱码精品成人团5| 亚洲综合天堂婷婷五月| 黄色无码专区| 香蕉视频你懂的| 人妻仑乱a级毛片免费看| 色妺妺视频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5一本色道 少妇的性生话免费视频 | 亚洲午夜福利视频| 欧美老妇乱BBBXXX浓毛| 3D动漫黄无码免费视频| 久久91精品牛牛| 欧美亚洲XXXXX TV.播放| 中文亚洲爆乳无码专区| 亚洲秘av乱伦| 欧美熟妇乱子伦XX视频| 亚洲国产av第一区| 99久久免费国产精精品| 被男按摩师按到花蒂喷视频|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 | 久久久久高潮喷水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熟女| 99精品国产丝袜在线拍国语| 一本大道中文日本香蕉| 日本国产高清色www视频在线| 九色PORNYⅠ最新地址在哪里| 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久久|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黑白配动漫| 精品无码国产日韩制服丝袜| 国产免费操逼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