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據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正在考慮并制定一項新的芯片關稅計劃。該計劃包含兩種潛在方案:一是按所含芯片價值對進口電子設備征稅;二是通過懲罰性關稅,要求芯片公司的美國本土產量與其客戶的進口量實現(xiàn)1:1匹配。
- 02 對企業(yè)而言,它將給蘋果、戴爾等公司帶來巨大合規(guī)壓力,但可能使在美國擴張產能的英特爾、臺積電等獲得更強議價權。
- 03 該計劃源于對國家與經濟安全的深度擔憂,旨在解決美國對海外芯片制造的過度依賴。
9月28日消息,據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正在考慮并制定一項新的、影響深遠的關稅計劃,旨在大幅減少美國對海外制造的半導體的依賴,并激勵企業(yè)將芯片生產線遷回美國本土。
在一段相對平靜期后,美國總統(tǒng)唐納 德·特朗普已實施了一系列旨在提振美國制造業(yè)的關稅措施,并于周四宣布了全面的新進口關稅,其中包括對品牌藥物征收100%的關稅,對重型卡車征收25%的關稅,再次引發(fā)了新的貿易不確定性。
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曾宣布對進口藥品和半導體展開調查,意在對其加征關稅,理由是過度依賴外國生產對這些產品構成國家安全威脅。
兩大潛在芯片關稅方案
目前,特朗普政府正在考慮兩種不同的芯片關稅實施方案,據稱這兩種方案可能會獨立或結合起來實施。
方案A:按芯片價值對進口電子設備征稅
根據該計劃,美國商務部考慮對進口電子設備開征一項特殊關稅,其稅額將基于產品內部所含芯片的估算價值的一定百分比來計算。這意味著,從智能牙刷到筆記本電腦等含有芯片的消費電子產品都可能成為征稅對象。
據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政府初步考慮的稅率為:對進口設備所含芯片的價值部分普遍征收25%的關稅,而對來自日本與歐盟的電子產品中的芯片,稅率可能設定為15%,但上述數(shù)字均為初步方案,后續(xù)可能調整。
經濟學家警告稱,此舉可能顯著推高消費品價格。保守派智庫美國企業(yè)研究所的經濟學家邁克爾·斯特雷恩(Michael Strain)指出,在美國通脹率已明顯高于美聯(lián) 儲2%的目標并呈加速上漲態(tài)勢之時,征收此類關稅將加劇通脹問題。
此外,由于制造本土產品所需的關鍵零部件也可能被征收新關稅,即便是美國國內生產的商品,其價格也可能上漲。
方案B:“一比一”生產匹配與懲罰性關稅
與此同時,特朗普政府也在考慮另一項更為激進的方案,其目標是要求芯片公司的美國本土產量與其客戶從海外進口的芯片數(shù)量相匹配。
這項政策的核心是要求企業(yè)長期維持其美國本土制造的芯片數(shù)量與進口芯片數(shù)量1:1的比例,未能達標者將面臨懲罰性關稅。上月,特朗普總統(tǒng)曾表示將對半導體征收約100%的關稅,但對已承諾在美建廠或正在建廠的公司予以豁免。
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政策也設計了激勵機制,承諾在美建廠并設定產量目標(例如100萬顆芯片)的公司將獲得相應的“信用額度”,可在其新廠建設期間用于免關稅進口。政策初期還可能設有過渡期,給予企業(yè)調整和提升美國產能的時間。
但也有消息指出,一項更嚴格的豁免條件正在討論中,即要求企業(yè)將一半的產能轉移至美國,才能獲得基于投資額的關稅減免。
新關稅面臨多重挑戰(zhàn),或將重塑行業(yè)格局
這項旨在重塑全球供應鏈的雄心勃勃的計劃,在具體實施層面面臨著巨大的復雜性和嚴峻挑戰(zhàn)。
首要難題在于追蹤與計算的難度。芯片已滲透至從智能手機到汽車的現(xiàn)代經濟各個角落,且供應鏈極其復雜。許多在美國制造的芯片須運至海外進行封裝集成,再隨最終產品進口回美國。在此背景下,精準追蹤每一顆芯片的產地并核定其價值以計征關稅,將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其次,《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并未披露美國政府計劃如何公平地“計數(shù)”:一顆用于智能手機的高端應用處理器(如蘋果A19 Pro)與一顆高性能AI加速器(如英偉達B300)在復雜度、成本與價值上存在天壤之別,“一顆對一顆”的簡單量化標準無法反映這種巨大差異,可能造成實質上的不公。
第三,這項政策將給蘋果、戴爾等科技巨頭帶來巨大的合規(guī)壓力,它們必須追蹤產品中所有芯片的全球產地,并與供應商協(xié)調以滿足配比要求,而業(yè)內普遍認為將iPhone等復雜產品的制造完全遷回美國并不現(xiàn)實。
然而,這項政策也可能重塑行業(yè)格局,使已在美國大力擴張產能的英特爾、臺積電、美光等企業(yè)獲得更強的議價權,因為其客戶為規(guī)避關稅將更傾向于采購“美國制造”的芯片。
以關稅強推制造業(yè)回流,效果難料
特朗普政府推動此項激進芯片關稅政策的根本動機,源于對國家與經濟安全的深度擔憂。
白宮發(fā)言人庫什·德賽(Kush Desai)明確表示:“美國不能在對我們國家和經濟安全至關重要的半導體產品上依賴外國進口。政府正在通過關稅、減稅、放松管制和能源優(yōu)勢,實施一項細致、多管齊下的方法,將關鍵制造業(yè)回流美國。”
這項政策背后是長期存在的戰(zhàn)略焦慮:美國科技產業(yè)過度依賴海外芯片制造,尤其是集中在地緣政治敏感地區(qū)的產能,被認為極易因沖突或自然災害而導致供應鏈中斷。
此舉也是其推動制造業(yè)回流(Reshoring) 戰(zhàn)略的關鍵一環(huán)。盡管《2022年芯片法案》已提供巨額補貼鼓勵本土制造,但市場慣性使得客戶仍傾向于選擇成本更低的海外芯片。新關稅計劃正是旨在通過懲罰性措施扭轉這一局面,為“美國制造”創(chuàng)造強制性市場需求。
然而,該計劃的未來仍存變數(shù)。目前所有方案均未最終定案,白宮亦強調在官方宣布前應視相關報道為“推測”。而關于芯片關稅,也有許多問題懸而未決,比如哪些含芯片產品將受到關稅影響?關稅稅率如何?是否有任何國家、產品或公司會獲得豁免?
政府內部對于政策的具體設計也存在分歧,例如商務部曾建議對芯片制造工具給予關稅豁免,以降低在美生產成本,但此提議因與特朗普總統(tǒng)反對豁免的一貫立場相左而遭到白宮冷遇。(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