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zhèn)做題家”通常指的是出身小縣城,埋頭苦讀,擅長應試,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當然我們這里并非貶義,只是曾國藩這個三甲進士出身之翰林庶吉士,和這個定義實在是太像了!
曾國藩高中進士之后,在家中修整一年,在1840年通過朝廷組織的內(nèi)部人事考試,被任命為翰林院檢討一職,主要負責掌修國史。在翰林院這個高級研修班里是很空閑的,曾國藩一改以往的勤奮努力的學習習慣,開始放飛自我,膨脹起來。
職場小劇場:小曾同學成為集團公司重點培養(yǎng)的對象,進入“高級干部儲備研修班”。這下小曾同學可算是松了一口氣,閑時在研修班呼朋喚友,搞聚會,看美女,偶爾還和同事罵上一架,就是沒有把重心放在業(yè)務學習上。
雖說曾國藩經(jīng)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在二十八歲時就達到科舉考試的巔峰,順利進入翰林院,成為家鄉(xiāng)同輩中最杰出的青年代表,但翰林院是什么地方?那是“國家政策研究院”和“國家高級干部儲備研修班”,能進入翰林院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換句話說都是“人中龍鳳,馬中赤兔”。
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翰林院同僚看來,曾國藩就是土包子一個,穿著土里土氣,講話滿口方言,還有一身浮躁、傲慢、虛偽、好色的臭毛病,關(guān)鍵是讀書死板見識鄙陋,確確實實是一個典型的土老帽。
這里我們客觀分析一下曾國藩“土包子”特征形成的原因。
首先是見識和觀念問題,曾國藩是老曾家第一個靠讀書出人頭地的,也就是說在家庭環(huán)境方面,他的父親、祖父都沒有能力提升他的見識水平。所以此時的曾國藩,更多信奉的是庸俗的鄉(xiāng)土觀念,比如讀書是為了當官,當官是為了追求功名,功名是為了光宗耀祖等等。
其次,曾國藩確實不太聰明,雖說科舉之路比較順暢,但實際的學習方法偏應試教育,即“學而不得其法”,并不清楚學習的真正意義所在,所以讀的書也更多的是教科書,涉獵比較單一。
第三,如果說前兩項都是客觀原因,那么浮躁和傲慢,就是曾國藩自身的主觀原因了。躊躇滿志是好事,但如果盲目自信,放飛自我,那他永遠也成為不了圣人,更不能改變因為客觀原因而造成的認知瓶頸。
幸運的是,翰林院這個“國家高級干部儲備研修班”并非浪得虛名,在精英匯聚的大環(huán)境下,曾國藩能接觸到各種不同氣質(zhì)、不同風范的精英人才,通過和他們交友聊天,對于曾國藩的境界提升和開闊眼見大有裨益。也是在這段時間,曾國藩又開始收斂傲慢的心態(tài),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同時,在見識和觀念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曾國藩曾在家書中說:“京師為人文淵藪,不求則無之,愈求則愈出”。就是說:“京城是人文薈萃之地,不去求知就什么也沒有,但如果去探尋知識,就會越求越多。”
我們說一個人思想境界要提升,首先就是要“自省”,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那如何“自省”呢?其實就是向大神和牛人看齊,通過溝通交流,去深入了解和理解他們看待事物的觀念以及處理事物方式,在與自己對照,找到升華的目標和方向。而眼界的提升,則需要在思想境界提升的基礎(chǔ)上身體力行,通過更多的實踐去找出事物運行的內(nèi)在規(guī)律,并遵循這些規(guī)律。一個以釣魚為生計的人,和一個經(jīng)歷過大風大浪而甘于選擇平靜釣魚的人,其境界和眼界必然天差地別。開玩笑的講,一個叫“老王”,另一個叫“王老”。
在耳濡目染之下,曾國藩終于認識到自己的缺陷,并發(fā)誓要改掉自身的鄙陋之氣。他開始如饑似渴的讀書,潛心研究理學,在三十而立之年,立下了學做“圣人”的志向。曾國藩曾在寫給家人的信中說到:“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通俗的講就是說:“君子立下的志向,有包含天地萬物的肚量,有圣人的才德并對外施行王道,才不辜負父母的生養(yǎng),不愧成為世上完美的人。”
我們說設(shè)定一個人生目標固然是一大進步,但后面如何向著目標前進才更為重要,更何況曾國藩立下的,是一個如此宏大的目標。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經(jīng)常給自己設(shè)定各種各樣的目標,比如要努力減肥瘦掉十斤,要戒煙戒酒,今年去國外旅游一次,明年一定要考出一本職業(yè)資格證等等,但都實現(xiàn)了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恰恰萬事開頭難。
其實辦法很簡單,就是從小事和細節(jié)入手,改變自己,并且持之以恒堅持下去。曾國藩的入圣之路,受到了朋友幫助,尤其是他的好朋友唐鑒和倭仁。唐鑒和倭仁告訴曾國藩,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法磨煉和改變自己,這是入圣之基。
曾國藩聽取了朋友的建議,開始寫日記,但一開始曾國藩和我們大部分人一樣,并不知道日記該怎么寫。大家一起來參詳一下,看看我們寫日記是不是也存在這些問題。
第一,不能堅持下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寫日記漸漸變成了寫周記,甚至是“月記”,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
第二,把日記記成流水賬。這個也是我們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感覺今天沒發(fā)生什么特別的事情,所以不知道寫什么,然后就日記就變成了賬本。
第三,日記中對自己反思提出的改進要求,并不能做到。這個我覺得是心理問題,因為日記是給自己看的,并沒有別人監(jiān)督,所以存在僥幸心理,我不說不做別人也不知道,所以無所謂約束和改進。
我們看看曾國藩早期的日記,比如每篇只有一句的:“沈明府請吃飯?!薄白∩线x叔家”;再比如日記中自己提了要求做不到的:“茲擬自今之后,每日早起,習寸大字一百,又作應酬字少許……”,但實際上當月日記記載內(nèi)容表明,曾國藩早起失敗率高達百分之五十,寫一百大字完成率竟高達百分之三,也就是說一個月只有一天完成了,真讓人哭笑不得!這種日記有特么什么用!
唐鑒和倭仁看不下去了,告訴他日記不是這么個寫法。日記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而后改過。
首先,要端正心態(tài)和態(tài)度,要重視寫日記本身這件事。將寫日記作為大事,必須用最虔誠的、嚴格的心態(tài)對待,所以要用楷書來寫,以表示重視;日記中寫到的對自己的要求,就必須要堅決做到。
其次,日記的作用是“研幾”,就是抓細節(jié)。通過每一個細節(jié)作為改變自己的抓手每一個細節(jié)都不要放過。所以要反思一整天活動,注意檢查自己的所作所為,甚至是每一個念頭。
曾國藩聽取了朋友的意見,而且他怕自己的意志不夠堅定,還補充了一個重要做法鞭策自己。那就是:
傳閱自己的日記,讓朋友點評,靠“師友加持”。這招類似于今天的發(fā)朋友圈,真的非常有效,對自己真是狠,不留一點情面。自制力不行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當自己設(shè)立目標時,可以發(fā)個朋友圈,立個flag,讓大家一起來監(jiān)督。
曾國藩寫日記的效果怎么樣,我們下次再說。這次先來分析一下曾國藩這段經(jīng)歷讓我們能學到什么。
最有感觸一點,“圈子”真的很重要,但如何“破圈”更重要。
我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曾國藩如果不是在翰林院這個“圈子”里,能夠接觸到文化領(lǐng)域精英中的精英,他自身也許連自省都做不到,擺脫不了庸俗的鄉(xiāng)土觀念,也就無法立下宏大的志向?!叭ψ印睂嶋H上代表著資源,在什么圈子,就至少代表你有資格去獲取這些資源?,F(xiàn)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圈子,比如“學區(qū)房”、“重點班”、“考證群”、“技術(shù)圈”等等,當然也有“麻將房”、“撩妹群”、“博彩圈”等等。所以我們應該更加主動的向這些優(yōu)質(zhì)的圈子靠攏,而摒棄糟粕的圈子。
但同時,我要說的是,提升自己永遠是正道,千萬不要盲目的追求“破圈”。
“破圈”意味著資源融合,需要強大實力做保障,對各種資源的運作能力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經(jīng)過長期艱苦的學習努力,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成長,最后破繭成蝶。在自身實力與圈層不匹配的時候,是無法真正實現(xiàn)破圈的,盲目追求融入不符的圈層,是不可能得到真正認可的,最終只會是鏡花水月,竹籃打水一場空。
職場小劇場:在集團公司的“高級干部儲備研修班”中,小曾同學認識了很多公司的業(yè)務大佬,他們對于公司業(yè)務的規(guī)劃發(fā)展有著更加高遠的想法。跟這些業(yè)務大佬接觸多了,小曾同學終于認識到自己能力的不足,開始重新檢視自己,潛心向大佬求教管理經(jīng)驗。大佬告訴小曾,應該認真觀察當前業(yè)務中的細節(jié),并識別細節(jié)中的問題,每日記錄下來,并堅持改進,保證你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小曾虛心聽取了大佬的建議,開始實踐起來,管理效果如何呢?我們下回再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