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蘇城隍
注意!!!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2023年是梁啟超先生誕辰150周年。一百年前的12月27日,梁先生來蘇州做了一次演講,地點在蘇州民治路萬壽宮(蘇州學生聯(lián)合會原址),做了《為學與做人》的演講,專門為蘇州學界的人員談教育問題。其中飽含了他對廣大蘇州學子的諄諄教誨。除此以外,組織大名鼎鼎的梁任公、政壇前輩來蘇州演講,也是對當時蘇州學界的一次大練兵,綜合展現(xiàn)了當時蘇州教育界的綜合運作水平。
《為學與做人》梁啟超 圖源網(wǎng)絡
眾所周知,梁先生不光有滿腔的愛國赤忱,也有高明的教育理念與技巧,他的一生在教育上成就極高,向來為中外所矚目,學生中文學家有“再別康橋”的徐志摩,政治家有“矢志共和”的蔡鍔,軍事家有“中國有數(shù)的軍事學家”蔣百里。學生之外,家庭教育中更是培養(yǎng)出了“近代建筑學之父”梁思成、“中國考古學奠基人”梁思永,成就輝煌。
梁啟超像 圖源網(wǎng)絡
梁任公在近代教育中貢獻突出,表現(xiàn)優(yōu)異,他這次專門談教育問題,自然受到近代史、教育史很多學者的關注,其中的內(nèi)容也曾經(jīng)被深度解讀。在演講中,梁公認為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應該先教授做人的基本道理,不能唯“成績論”。時隔百多年,滄海桑田間,中國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先生對教育的理解,仍然值得當今社會學習借鑒。
《重訂分類飲冰室文集全編》 梁啟超 1903年 江門市博物館藏
梁啟超(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廣東省新會縣人。梁公早年以“中國極南之一島民”自詡,投身到政治浪潮中,參與了維新變法、立憲運動、民國創(chuàng)建、護國運動,為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貢獻了一份力量,晚年淡出政壇,潛心學術(shù),其一生著述1400余萬字,匯總成148卷的《飲冰室合集》。
《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 著中華書局 棲心圖書館藏
著述之外,梁任公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喜愛公開演講,以期望啟發(fā)民智,事后常常整理成集出版,達到演講與寫作的相輔相成。比如1922年,他應全國各地學校的邀請,先后演講近40次,涉及濟南、南京、上海、長沙、蘇州等城市。在蘇州的那場演講可謂是他的年終總結(jié),是其教育思想的薈萃,福澤深遠,不得不提。梁公在演講開場說道:諸君!我在南京講學將近三個月了。這邊蘇州學界里頭有好幾回寫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課的,不能分身前來。
所謂“在南京講學將近三個月了”。1918年,隨著北洋政府皖系軍閥段祺瑞下臺,梁啟超對當時的政壇徹底失去信心,轉(zhuǎn)而西游歐洲,希望開拓視野。期間他輾轉(zhuǎn)多地,全面考察歐洲的學校、工廠,深刻了解西方的一戰(zhàn)后的社會問題與強盛的工業(yè)、藝術(shù)、思想活力。游覽歐洲結(jié)束后,梁啟超來到南京講學,期間被社會各界邀請演講,此為背景。
梁啟超在法國巴黎 1919年 江門市博物館藏
“蘇州學界里頭有好幾回寫信邀我(演講)”,到底是誰邀請梁啟超來蘇州演講,今日的資料已經(jīng)不明確,可以肯定的是絕對不止一批、一個團體。最終使得任公蘇州之行落地的是“蘇州學生聯(lián)合會”。在五四運動中,蘇州城區(qū)12所學校聯(lián)合成立蘇州學生聯(lián)合會,這12所學校既有中學,也有大學,涵蓋了當時蘇州地區(qū)中等以上學校。當時首任的會長為沈炳魁,他憤慨于時局的艱難,積極學習,追求進步,并且常常組織學生活動,號召學生相互支持,推翻賣國政權(quán),后來他又在惲代英的介紹下,成為了一名中共黨員。
當時的聯(lián)合會以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與東吳大學為主,在體育場組織全市師生4000余人參加集會,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運動。自此蘇州師生勇敢地擔當起社會變革的重任,積極探討救亡圖存的道路??上М敃r外來思潮過多,他們難以辨析,急需人指點迷津。在這一情況下,聯(lián)合會多次且急迫地向梁公發(fā)出演講邀請。
除了最終邀約成功的“蘇州學生聯(lián)合會”,另外最有可能向梁任公發(fā)起講學邀約的是王朝陽先生,畢竟學生雖然一腔赤誠,年紀尚小,人脈一般,很難直接給梁啟超先生去信。王朝陽,著名教育活動家,江蘇省常熟市人,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國,曾任常熟縣教育會會長,主編教育雜志《教育研究》。作為民國時期蘇州地區(qū)屈指可數(shù)的教育家,不太可能眼睜睜看著各地邀請梁啟超先生講學而無動于衷,而且他作為江蘇議員,常常有機會去南京開會,身份上也能與梁先生當時的社會地位相互匹配。他當時擔任著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校長,張羅場地、學生也有便利條件。
王朝陽先生的教學理念較為先進,注重學生“自動學習、研究精神”之培養(yǎng),“持續(xù)修養(yǎng)習慣”之養(yǎng)成。這種重視學生自主性,鼓勵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方式,非常接近現(xiàn)在社會大力提倡的素質(zhì)教育模式。在王朝陽先生執(zhí)教期間,他曾請大教育家杜威、孟祿、胡適、陶行知來??疾旌脱葜v,讓學校與世界接軌,掌握最新的教學動態(tài)。他還將教育推向農(nóng)村和社會,創(chuàng)辦了省立一師農(nóng)村分校,其思想深深融入省立一師的精神血脈里了。
除此之外,時任東吳大學的校長文乃史先生也有類似的條件。文乃史先生,原名Walter Buckner Nance,美國人,東吳大學第三任校長。他畢生致力于振興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將54年的美好時光奉獻給了中國,對東吳大學更是滿懷深情。
文乃史(1868-?)圖源:蘇州大學官網(wǎng)
他們作為蘇州學界代表人物,應該多次向梁啟超先生發(fā)出了邀請。
講完前來演講的背景,梁先生馬上又說:今天到這里,能夠和全城各校諸君聚在一堂,令我感激得很。但有一件,還要請諸君原諒,因為我一個月以來,都帶著些病,勉強支持,今天不能作很長的講演,恐怕有負諸君的期望哩。
這段話粗一看來,似乎是講課的先生比較謙虛,怕效果達不到預期,上來借口身體抱恙,提前找個臺階下。實則不然,原來早在11月21日,梁啟超先生就已經(jīng)傷風得病。好友張君勱以“先生的生命是四萬萬人的”為由,讓梁公停課停講一星期。可是想到蘇州學生殷切的期盼,病體稍愈的梁公,與張君勱約法三章,決定于12月27日赴蘇演講。這段行前波折,他詳細寫在與女兒思順的家書中:
我的寶貝思順:你勿驚,我到南京后已經(jīng)沒有吃酒了,這次因陳伯嚴老伯請吃飯,拿出五十年陳酒來吃,我們又是二十五年不見的老朋友,所以高興大吃?!液笕沼忠教K州講演,因為那里學生盼望太久了,不能不去安慰他們一番,但這一天恐怕要很勞苦了。
“雙濤園群童”合影之一 攝于日本 1908年 江門市博物館藏
梁思順(1893—1966年),梁啟超長女,出生于廣東新會,詩詞研究專家。從“五十年陳酒”一詞可以看出,梁公是因醉酒才生病,闡述了病因。“你勿驚”一語,展現(xiàn)出一個關心女兒的父親形象。后面的解釋更是分外有趣,既說來南京后不喝酒,又說遇到老友后喝陳釀。前后看似矛盾,實則并不沖突。
長女梁思順與丈夫 圖源網(wǎng)絡
陳三立(1853—1937年),字伯嚴,號散原,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他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并稱“維新四公子”。1897年,陳邀請梁公到湖南,就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推行維新思想。從“二十五年不見”一句可知,戊戌變法失敗后,兩人就此分別,直到1922年才在南京相聚。久別重逢,情難自禁,梁公破例痛飲。
張君勱(1887—1969年),字士林,號立齋,江蘇寶山(今屬上海市寶山區(qū))人。1906年,張君勱赴日留學,結(jié)識梁公,從此一直在其門下奔走。寶山原本屬于蘇州,張君勱實際是蘇州人。梁公將該年最后一場演講放在蘇州,大概有幾分源于張君勱的緣故吧。當然,蘇州作為一個有濃厚教育傳統(tǒng)的城市,梁公如何也不應當錯過,畢竟“那里學生盼望太久了”。
《晨報副刊》1923年1月15日
致完歉后,梁啟超先生用設問的方式,將問題引申到學問上,并提出先學做人,再求學問的演講主題。他在演講中提到: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傄齻€具備,才能成一個人。三件的完成狀態(tài)怎么樣呢?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所以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當時新舊思想交替,演講方式半舊不白。比如,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時的演講,就摻雜較多的文言文。梁公此次演講,全用白話文,表明他支持白話文運動,希望將思想更好、更方便地傳遞給國人。可是上述幾段文字,讀起來頗為拗口。這與梁公長期留日的經(jīng)歷有關。日語屬于阿爾泰語系,與漢語存在較大差距,二者的文法表達順序不一樣。日語是主賓謂結(jié)構(gòu),漢語是主謂賓結(jié)構(gòu)。他不僅居日多年,更是翻譯了很多日本作品,不知不覺間行文受到影響,令人覺得別扭。此處梁公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一句,形象生動闡述了三種教學理念的特點。梁公引用儒家經(jīng)典《論語》的舉動,表明他在新舊文化之間采取居中調(diào)和的態(tài)度,想在保留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汲取西方的新思想新觀念。
《清代學術(shù)概論》書影 圖源網(wǎng)絡
自陳獨秀等人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在中國掀起新文化運動后。中國學術(shù)界便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的狀態(tài),爆發(fā)了一場又一場的思想論戰(zhàn)。梁啟超先生在演講中有一段提到:我們所做的事,不過在宇宙進化幾萬萬里的長途中,往前挪一寸,兩寸,那里配說成功呢?然則不做怎么樣呢?不做便連這一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是失敗了。
在這段簡短的文字背后,實際上是胡適與李大釗之間的問題與主義之爭。1919年5月,李大釗在國內(nèi)宣講社會主義。1919年7月,胡適發(fā)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掀起論戰(zhàn)。李大釗當即發(fā)起反駁,表明問題與主義是不能分開的,只有想明白中國應該走哪條路,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經(jīng)過近半年的討論,學界更傾向于李大釗,認為“一切的主義,都在物質(zhì)上經(jīng)濟上有他的根源”,只有將最根本、最基礎的主義選擇好,才能建設好中國。
《每周評論》1919年7月20日
梁啟超先生當時身處歐洲,未能發(fā)表爭論發(fā)表看法。可是從“不做便連這一寸都不往前挪”一句,梁公似乎偏向于胡適,認為要一點一滴往前進步。這與他對社會主義的觀念有所沖突。早在1903年,梁公避難北美時,就已經(jīng)關注社會主義,是中國較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者之一。當時,他對社會主義認識尚淺,認為儒家經(jīng)典《論語》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語句,就包含了樸素的社會主義因素。等到十幾年后,他親眼目睹社會主義在歐洲開花結(jié)果,又產(chǎn)生了新的想法。這些想法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歐游心影錄》中:社會主義,自然是現(xiàn)代最有價值的學說。國內(nèi)提倡新思潮的人,漸漸的注意研究他,也是很好的現(xiàn)象?!瓪W美學者,同在這面大旗底下,已經(jīng)有無數(shù)派別?!跊]有工業(yè)的中國,想要把他悉數(shù)搬來應用,流整有無,目不必管,卻最苦的是擇不著準處。
從“最有價值的學說”一句可以看出,梁公是深深認可社會主義的,是相信社會主義有助于中國,能夠挽救中國。“也是很好的現(xiàn)象”一句則表明,梁公認可當時國內(nèi)學者研究社會主義、希望從中汲取養(yǎng)分的舉措。在前半部分,梁公充分肯定了社會主義的價值,也肯定了國人通過社會主義探索治國理念的努力??墒窃诤蟀氩糠?,梁公以“無數(shù)派別”為出發(fā)點,表明社會主義思想的多樣性。最后更是以“沒有工業(yè)的中國”一句,得出中國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舉措,需要對癥下藥,找到準處。梁公可以說是最早一批基于中國國情,提出將社會主義本土化的學者。在這一基礎上,他還進一步提出社會革命將會是20世紀史的唯一特色,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幸免。歸國后,他在《改造發(fā)刊詞》上,主張社會主義,認為資本主義不能無限制的發(fā)展,否則必有貧富不均之現(xiàn)象,因此勞動者的權(quán)力必需要擴大,要保障其權(quán)益。
本次演講中,梁公的著眼點是“為學”。他希望學生能夠扎實自身根基,做到《禮記·大學》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能有所收獲,哪怕只有一點點。因此梁公只是認同了胡適嚴謹扎實的求學態(tài)度,在思想上還是支持社會主義,希望它能改變死氣沉沉的舊社會,開創(chuàng)出一個美好燦爛的新時代。
梁啟超自用毛筆兩只 江門新會區(qū)博物館藏
梁啟超文房二寶 江門新會區(qū)博物館藏
除此之外,梁啟超先生也提到了蔡元培的教育改革:這種“販賣知識雜貨店”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諸君啊!你到底還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險呀,非你自己抖擻精神方法自救,沒有人救你呀!
民國初年,傳統(tǒng)教育僵而未死,新式教育成而未長,在轉(zhuǎn)型的檔口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民國時局多變,教育系統(tǒng)受其影響,也不得不發(fā)生轉(zhuǎn)變。比如,袁世凱欲恢復帝制,在輿論鼓吹的同時,還要求學校尊奉孔孟,以儒家思想為主開展教育。對此亂象,蔡元培痛心疾首。因此在1922年3月,他發(fā)表了《教育獨立議》,在這篇文章當中,提出教育如果想要獨立,首先要經(jīng)費、行政、學術(shù)以及宗教四方面的獨立。
這前三點比較容易理解,沒有獨立的經(jīng)費,就沒有獨立的行政,更不會有獨立的思想。因而將經(jīng)費獨立放在第一位是極為恰當?,F(xiàn)代人對于教育脫離宗教而獨立,就頗為費解了。這實際上與當時中國盛行的教會學校有著極大的關系。列強為了加強對中國的殖民統(tǒng)治,建設了許多教會學校。比如蘇州大學的前身東吳大學,就是一所典型的教會學校。它是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教授的課程中,有許多與基督教神學相關,是在奴役國人的思想。因此蔡元培特意提到教育要獨立于宗教。
蔡元培認為學校不是販賣知識的地方,梁啟超先生在演講中提到的“販賣知識雜貨店”就是這一概念的轉(zhuǎn)用。梁公用半吐槽半嘲諷的方式,揭露當時學校只重視給學生灌輸知識,忽視了學生的品德與思想建設。只能依靠學生自身的意志,抵抗外界的干擾,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墒菍W生本人尚處于懵懂之中,很難抵擋社會的誘惑。因此在原有的教育條件下,他們最多得些片斷的知識。但一個人只有知識,沒有德識,會非常危險。人心向善,知識越多對社會貢獻越大,人心向惡,知識越多對社會破壞越大。因此梁公非常支持蔡元培的教育改革,希望能扭轉(zhuǎn)教育界陳舊風氣,達到“三育”并重,為社會培養(yǎng)出德智雙全的人才。
梁啟超先生關注公共教育,也重視家庭教育。在智育上,一門三院士,滿門俊秀、數(shù)代風流,很讓人羨慕。在情育上,往大處講是愛國,七個子女都曾留學,最后均學成回國;往小處講是家庭和睦,其子女對愛情都是很忠貞的,他們的婚姻家庭都是美滿和幸福的。在意育上,他們不拼爹,靠自己的艱苦奮斗,歷經(jīng)磨難,譜寫了燦爛的人生。梁公的《為學與做人》演講,實際上也是其家庭教育思想的總結(jié),是知行合一實踐的結(jié)果。
梁啟超的九個兒女 圖源網(wǎng)絡
梁啟超先生半生都在政壇摸爬滾打,因此其演講中,總會不自覺影射到政治。他在演講的結(jié)尾提到:諸君啊,醒醒罷!養(yǎng)足你的根本智慧,體驗出你的人格人生觀,保護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這幾年哩!
這句話表面上是勸告學生先修好自身道德,養(yǎng)成獨立人格,做一個自尊自愛的人。實際上則是在影射胡適提出的“好人政府”。1922年5月,胡適發(fā)表《我們的政治主張》,認為只要“好人”加入政府,就能從內(nèi)部改良中國。有16人在文章上署名人,李大釗名列其中。早先胡、李兩人因社會主義而其爭端,可是現(xiàn)在他們又摒棄前嫌,希望通過“好人”,讓中國實現(xiàn)富強。
1922年9月,王寵惠出任國務總理,羅文干、湯爾和、顧維鈞等入閣,分任財政、教育、外交總長。王、羅、湯、顧等人品格高尚,被時人所贊譽,因此該屆內(nèi)閣被稱為“好人內(nèi)閣”??上н@屆內(nèi)閣僅“浮起”72天即告“沉沒”,“好人”們成了封建軍閥的犧牲品。這也表明在軍閥割據(jù)、列強環(huán)伺的情況下,中國無法通過幾個“好人”實現(xiàn)自強,證明資產(chǎn)階級改良思想不適應于中國。
梁公痛心于該次嘗試的失敗,將希望寄托在后輩學子身上,希望他們能夠德才雙全,能夠為中國的富強,揮灑自身的汗水與鮮血。
隸書七言聯(lián) 梁啟超 1927年 山東大學博物館藏
梁任公在蘇州的這次演講影響深遠,但是因為資料的流失,今日具體誰在現(xiàn)場聽過演講已經(jīng)不可考。不過考慮到梁啟超身上的多重超級光環(huán),他的到來令蘇州萬人空巷想來不難,進步學生即使無法現(xiàn)場聆聽,也會從后面的報紙感受梁公的魅力。
蘇州師生也不負梁公的期望,在蘇州引領并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進步浪潮。比如,蘇州中學的華有文、張建初組建了社團“人社”,提出:“做一個像人的人,做是人做的事”?!叭松纭笔翘K州第一個直接結(jié)識陳獨秀的團體,為后續(xù)的蘇州革命事業(yè)打下了基礎。東吳大學的尤敦信把矛頭直指封建舊禮教、舊道德,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思想,而且進行社會教育運動,開辦民眾夜校,在蘇州宣講日本侵略中國情形,揭露其陰謀。東吳大學的盛振為一直執(zhí)教東吳法學院。二戰(zhàn)后東吳法學院的講師教授,大都參與到東京審判中,憑著對正義事業(yè)的高度責任感,為受害者伸冤報仇,打擊了日本法西斯戰(zhàn)犯的囂張氣焰,清算了對方犯下的累累罪行。
1902年,梁啟超發(fā)表文章《論中國學術(shù)思想變遷之大勢》,文章中梁啟超首次使用“中華民族”這個概念 江門市博物館藏
除了學生外,在場的眾多教師也大受震撼。比如,在市立小學任教的汪伯樂先生,就一邊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進步書刊,一邊不忘啟迪民眾、幫助貧民的初心。他于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積極開展地下工作。1926年底,他被反動軍閥秘密槍殺,成為蘇州為黨捐軀第一人。1927年夏,蘇州各界人士募集資金,建立了一所用汪伯樂的名字命名的中學。在蘇州中學擔任教師的顧容川,接替了汪伯樂的遺愿,擔任中國共產(chǎn)黨蘇州支部書記,領導地下工作。1930年9月,顧容川被捕。面對敵人的威脅利誘,他志堅如鋼,不為所動,最終在1931年2月犧牲于監(jiān)獄中。他們用熱血譜寫出燦爛篇章,點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之光。
挽梁啟超聯(lián)底稿 章太炎 1929年 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藏
從目前的資料看,梁任公一生只來過蘇州一次。但不能認為這次演講影響甚小,其中的哲人巧思,今天看來仍有很多營養(yǎng)供我們后人回味?;厥滋魍?,百年前梁先生的話語,似乎還在耳邊回響。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拜訪蘇州。他對蘇州學生的教誨,穿透了歷史的阻隔,至今仍然有益于中國的教育事業(yè)。蘇州師生也通過參與社會活動的方式,用實際行動回應著梁任公。
參考文獻:
1.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1989年版。
2. 梁啟超:《梁任公學術(shù)演講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年版。
3. 梁啟超:《梁啟超演講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 梁啟超:《梁啟超自傳》,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年版。
5.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 蔣廣學:《梁啟超與中國古代學術(shù)的終結(jié)》,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胡洋:《梁啟超晚期文化觀研究》,東北大學2017屆博士論文。
8. 梁俊濤:《梁啟超晚年講學講演活動研究》,蘇州大學2006屆碩士論文。
9. 吳敏霞:《清末民初教育轉(zhuǎn)型弊端之研究》,福建師范大學2008屆碩士論文。
聲明:本館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須經(jīng)館方授權(quán)。公益原創(chuàng)文章插圖,圖片版權(quán)歸屬于收藏地或創(chuàng)作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