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雙重嵌套資管合同項下投資人有權突破合同相對性向受托管理人主張責任
作者:唐青林 李舒 趙佳星(北京云亭律師事務所*)
閱讀提示:一般情況下,投資者主張受益權應基于違約的請求權基礎。本案作為上海金融法院頒布的典型案例,其特殊之處在于違約救濟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并不完整,管理人、次級管理人在兩個合同中的權利義務存在一定的區(qū)別,可能存在次級管理人造成的損失無法通過合同獲得救濟的情形;管理人與次級管理人約定互不追究責任,投資者無法通過管理人追究次級管理人的違約責任,因此在投資者在遵循債權相對性的現(xiàn)有途徑無法實現(xiàn)救濟的情形下,直接起訴次級投資項目的管理人,符合侵權責任介入債權保護的補充性要求。
裁判要旨
雙重嵌套資管合同中,投資者向次級投資項目的受托管理人主張權利原則上應受合同相對性的約束,但若該管理人亦明知項目的實際投資人及其合理投資信賴,且存在違反以保護投資者為目的的法律、法規(guī)及其他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或違背公序良俗的侵害行為,造成投資者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投資者可依法直接向其主張侵權賠償責任。
案情簡介
一、某資管計劃由某資管公司發(fā)行并作為管理人,某證券公司作為托管人?!顿Y管合同》約定,投資期內,資管計劃投資于有限合伙份額,有限合伙企業(yè)主要投資于新三板掛牌公司的股票、擬上市公司股權以及存款工具;有限合伙企業(yè)投資于單一企業(yè)累計不超過計劃凈值的20%等。
二、募集完成后,某資管公司代表資管計劃與某科投資管理公司簽訂《合伙協(xié)議》約定普通合伙人某科投資管理公司、有限合伙人某資管公司分別占出資5%、95%。
三、資管計劃存續(xù)期間,合伙企業(yè)投資四家“擬上市公司”各3,000萬元,但無證據(jù)表明該四家公司具有上市計劃或條件。某科投資管理公司另指示托管人將托管賬戶中的1.8億元轉至其自行開立的賬戶并將其中6,030萬元擅自用于購買信托產品,導致合伙企業(yè)實際對目標公司的投資超過《合伙協(xié)議》比例限制。
四、資管計劃到期后,四家公司均未實現(xiàn)上市,信托產品亦未完成清算。后某科投資管理公司指定其關聯(lián)公司受讓上海某資管公司持有的合伙企業(yè)份額實現(xiàn)退出。
五、原告戴某投資認購300萬元資管計劃份額,本金虧損1,318,033.83元,其以侵權為由,起訴請求上海某資管公司、某科投資管理公司、某證券公司賠償投資本金損失、預期收益、利息損失及律師費。
相關法律法規(guī)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二十條 民事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四百六十五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guī)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yè)法》
第六十三條 合伙協(xié)議除符合本法第十八條的規(guī)定外,還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姓名或者名稱、住所;
(二)執(zhí)行事務合伙人應具備的條件和選擇程序;
(三)執(zhí)行事務合伙人權限與違約處理辦法;
(四)執(zhí)行事務合伙人的除名條件和更換程序;
(五)有限合伙人入伙、退伙的條件、程序以及相關責任;
(六)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相互轉變程序。
法院判決
上海金融法院認為,關于某發(fā)展投資公司對有限合伙份額享有何種權利?!逗匣锲髽I(yè)法》第63條將有限合伙人資格取得的程序要求納入當事人意思自治范疇,雖然本案中《轉讓協(xié)議》中特別約定以辦理變更登記作為變更合伙人資格的前提,但從轉讓協(xié)議履行的情況看,某發(fā)展投資公司就有限合伙份額享有的權利得到了其他合伙人的一致認可,且已經實際取得相應的合伙份額收益,當事人以實際履行行為變更了《轉讓協(xié)議》的約定,故就合伙內部關系而言,某發(fā)展投資公司已經取得相應合伙份額。但需要指出的是,某發(fā)展投資公司受讓的有限合伙份額來源于合伙協(xié)議,權利性質系債權性權利,不當然具有普遍對世效力,某發(fā)展投資公司無權在針對某銀行的外部訴訟中提出確認財產份額歸其“所有”的訴訟請求。
雖然某發(fā)展投資公司成為新的有限合伙人,但其對有限合伙份額享有的權利是否足以排除強制執(zhí)行,需要根據(jù)不同當事人對同一執(zhí)行標的物上所涉不同權利的類型、性質、效力以及權利背后的價值進行綜合甄別和比較。首先,某發(fā)展投資公司受讓取得的有限合伙份額的權利性質系債權性權利,未經公示,且也不涉及生存權等需要特殊保護的法益,故該未經登記的有限合伙份額不優(yōu)先于執(zhí)行債權。其次,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65條和第108條的規(guī)定,工商登記具有公信效力,企業(yè)內部存在的運行體制與其在登記機關公示的內容不相符時,對善意相對人不發(fā)生效力。在法律明確否定超標的查封,申請執(zhí)行人為了實現(xiàn)對某項特定財產的查封凍結,必須放棄對其他財產查封凍結的情況下,如果對該查封凍結的信賴利益不予保護,對申請執(zhí)行人顯然有失公允。最后,從風險分配的角度,案涉合伙份額的轉讓系關聯(lián)交易,由關聯(lián)交易方而非善意第三人來承擔未能及時辦理工商變更登記的風險更為公平合理。關聯(lián)企業(yè)之間進行合伙份額的轉讓,對于交易條件的確定、交易進程的掌控相較于普通的商事交易更為便利,對如何避免權利外觀長期陷于“名實不符”而對交易安全造成潛在損害亦負有更高的注意義務。然本案中某發(fā)展投資公司和某資本投資公司在長達近一年的時間內未完成有限合伙份額的變更登記,由此產生的風險應當由關聯(lián)交易方自行承擔。
案件來源
戴某某訴中科招商投資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侵權責任糾紛案[上海金融法院(2022)滬74民終43號]
*此處北京云亭律師事務所,為作者完成文章寫作時所在工作單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