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宮陽臺
究竟在哪里
▲輕舟過巫峽 圖源:視覺中國
楚宮陽臺是宋玉筆下虛構(gòu)的古跡,是楚懷王與巫山神女幽會之處。而在唐代人眼里,宋玉筆下的巫山即是重慶市奉節(jié)縣境內(nèi)的白鹽山(今稱赤甲山),楚宮陽臺就在山尖下凹入的平地中。這不僅因為,夔州是當時峽中最大的城市,很多有利于鄉(xiāng)土聲望的傳說,都會自動倚靠過來,還因為白鹽山的地形與宋玉賦中的描述出奇相似,所以唐人把楚宮陽臺、高唐神女的故事附會到了這里。
▲攀登三峽之巔的危石鳥道
攝影:鄒俊
永泰二年(765)二月十三日上午,杜甫帶著年輕的妻子與兩雙兒女,離開夔州治下的云陽,發(fā)船向夔府而來。日斜時,他乘坐的江船已經(jīng)過了八陣圖,沿著魚腹浦的南側(cè)航行。陰歷二月的石磧?yōu)┖芨?,在船上看不到岸上的風景。漸漸走完這片石磧?yōu)?,前面就是白帝城了。這個位置,大約就在現(xiàn)在夔州博物館臨江小碼頭景點的南方。由于是從上游向下游移動,舟行迅速。這一日天空晴朗,當天晚上月色清亮,可以為證。此時夕陽返照,東方瞿塘峽的山頭十分明亮。杜甫等人站在船首,詢問夔府的景物,想知道楚宮陽臺在哪里。有年長的舟子抬手指向最高而尖起的一個山頭,告訴杜甫說,“這就是本地人相傳的楚宮陽臺”。這真的是宋玉所寫的“楚宮陽臺”嗎?在高高的山頂下面,有一片凹入的地方,隱隱約約仿佛真的有建筑在那里,舟人指的就是這里。當然,這只是空山中的傳說而已。
楚宮陽臺的故事,出自宋玉的兩篇賦:《神女賦》和《高唐賦》,本來就是文章中虛構(gòu)出來的建筑,但是唐朝時本地人相信這里是巫山云雨故事發(fā)展的原點,因為此山就是巫山,山頭每天朝夕變幻的白云,就是神女在行云行雨。
▲三峽之巔觀景平臺
攝影:鄒俊
在唐以前,往返巴蜀的人雖然不少,所留下的文獻資料卻極為稀少。到了唐朝,詩人們經(jīng)過的就非常多了,詩里面開始寫到眼前的大山就是巫山,最知名的一首就是李白的《自巴東舟行經(jīng)瞿唐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他說自己登上巫山最高峰,月明以后,騎馬回到停泊在夔州城下的舟中,以距離計算就是唐人所稱白鹽山,現(xiàn)在是“三峽之巔”景區(qū)的所在。我曾經(jīng)建議在山上,以泰山經(jīng)石峪的模式,把李白這首詩摹刻在山頂?shù)拇笫荷稀4松绞鞘?,不必垂直的摩崖,地面也可以摩刻。如果所制高雅,則今人所作,就是后人的古跡。
不但有李白登上巫山,長安街頭張掛在那里出售的山水圖畫,也有巫山圖。這些山水圖所畫的巫山,就是這一座山,畫圖中也有楚宮陽臺,吸引了包括李白等許多旅客想來“尋古登陽臺”。杜甫也說,我以前看這些山水圖畫,不認為是真的,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與眼前所見完全相同。至于杜甫以“巫山”一詞來代稱夔州城的詩篇就有二十一首。我所說的代稱,是地名的代換。把巫山和夔府直接代換,意義也不變,這就是代換地名。不但巫山可以代換夔府,唐朝有不少詩人經(jīng)過白帝城下,他們作的詩喜歡以“楚宮”“楚王宮”來代換“夔府”,這就表示,以巫山和楚宮來代稱夔府是當時人的共有認知,而不是作詩時某位詩人的特殊用典手法。杜甫曾有“卜居赤甲遷居新,兩見巫山楚水春”之句,前一句是說他在夔府赤甲城區(qū)所租居的江樓,后一句說他在赤甲江樓所看見的有巫山和長江水,可見巫山就是眼前之山,所以才能以“巫山”和“夔府”地名代換。
▲云霧繚繞三峽之巔
攝影:王正坤
回到前文,杜甫的船繼續(xù)開到夔州城下。此夜,他們停泊在城下的大水灣中。水灣的東面是高大的馬嶺。二月的水位只有七八十米,馬嶺地面一般是一百五六十米,有八十余米的高差,使得它像一堵高墻豎立在眼前。馬嶺以西的江上,還有兩列大石,都有十幾二十米高,大石外側(cè)是滟滪堆;大石之內(nèi)的江岸有沙灘,杜甫的船和眾多的民船、商船都停泊在這里,等候次日早上進入夔州城。
夔州城既是白帝城也不是白帝城,杜甫也有“白帝夔州各異城”之句。因為白帝城是唐朝以前就建好的古城,這座山城環(huán)繞著白帝山,有獨立的東門,是為防守長江航路而設(shè)的軍城。夔州城是從白帝山下向北擴展出來的新城,包含了馬嶺這一片平地以及向北延伸的赤甲山坡地,有暗門和白帝城互相連通。夔州是峽中最大的城市,不但擁有眾多的人口和強大的軍隊,也是峽中各州縣行政上的總督。這樣的條件,使得它有資格接受三峽中最大的高山,最知名的傳說,然后巫山神女的故事就不偏不倚地落在這里。
▲瞿塘峽白帝城秋色
攝影:鄒俊
宋玉描寫巫山神女的賦分為兩篇,前一篇《高唐賦》,后一篇《神女賦》。這兩篇是連續(xù)的,所以有人也說本來就是一篇,為好事者切割成兩篇。這樣說當然也可以,可是分成兩篇也不錯呀。以后司馬相如寫《子虛賦》和《上林賦》,也是看似一篇,結(jié)果是兩篇,我不排除后者是模仿宋玉而來。
這兩篇賦都是為楚襄王寫的,前一篇《高唐賦》的內(nèi)容是楚襄王父親懷王夢見巫山神女,兩人發(fā)展出愛情故事和肌膚之親,宋玉說這個女子名為“朝云”,并且提出一段非常有名的句子,就是朝云自己說,她是巫山神的女兒,居住在這巫山之阻:
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云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云者也?!?/strong>
王曰:“何謂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跻蛐抑Hザo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曋缪浴9蕿榱R,號曰朝云。
“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边@二十六字,傳頌千古,無人不知,無人不曉?,F(xiàn)在巫山這個山頭,清晨幾乎都有白云繚繞,隨風卷舒。有時大雨過后,午后云色也很好。如果你到了這里,眼中都是白云,一定要默默地念著這二十六個字,你的格調(diào)會變高,文采也會油然而生。
▲云霧繚繞的巫山神女峰
圖源:視覺中國
楚襄王讀了《高唐賦》之后,居然夢見了父親的情人,巫山神女依然是那么美麗,歲月沒有在她身上留下印記,夢中的襄王為她著迷,但是神女拒絕了他:
于是搖珮飾,鳴玉鸞。整衣服,斂容顏。顧女師,命太傅。歡情未接,將辭而去。遷延引身,不可親附。
就因為這一個拒絕,符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也使巫山神女保持了它純潔的、像白云般的高貴。楚襄王告訴宋玉他的夢境,請宋玉再寫一篇《神女賦》。無論如何,于楚襄王自己而言,始終對神女保持著深深的愛戀?!渡衽x》的最后四句是:
情獨私懷,誰者可語?
惆悵垂涕,求之至曙。
“求之至曙”是這一篇的主旨。這樣的深情,與后來曹植《洛神賦》所說的“夜耿耿而不寐,霑繁霜而至曙”是一樣的。而且,襄王的戀愛因為牽涉到父子兩代,是不是會被認為有問題呢?所以宋玉這兩賦都是以夢開始,托夢而言情,然而它的結(jié)束點卻是清醒的,在不寐中求之至曙。后世讀者很少人看出這一點,在前只有曹植看出來一次,后來李商隱也看出來了,他在《過楚宮》中寫下:
巫峽迢迢舊楚宮,
至今云雨暗丹楓。
微生盡戀人間樂,
只有襄王憶夢中。
▲夕照巫峽 圖源:視覺中國
平常人只想到人間的愛情,只有楚襄王對夢中的深深愛戀,到醒后仍然憶念不忘。從“憶”字,才看出“求之至曙”的動作。當然,每個人讀天下詩,都可以隨著自己的人生體驗而有不同想法,你當然也可以有很多種解讀。不過,李商隱深深同情楚襄王這樣的心情,確實可以從文字背后感覺出來。另外,這首詩的題目叫做《過楚宮》。前面說過,“楚宮”可以是“夔府”的代換。題目這樣寫,表示李商隱到過夔州。現(xiàn)在研究李商隱的人已經(jīng)無法考證李商隱什么時候來過這里,所以談李商隱詩的人都避而不談,只是憑空各抒己見,無聊至極。
本詩第一句說的楚宮巫峽,其實是瞿塘峽;第二句說丹楓,在杜甫的夔州詩中不斷地重復(fù)出現(xiàn),已經(jīng)被公認是夔州形象的代表。所以這一首詩確定是在夔州寫的,并沒有問題。李商隱到了夔州,不想念別的,只想念巫山云雨,這是在奉節(jié)縣和巫山縣旅行的人,甚至是管理巫山縣和奉節(jié)縣旅行事業(yè)的朋友們,值得注意的地方。
▲巫峽紅葉似火 圖源:視覺中國
巫峽這個名詞,宋代以后的人幾乎都直接想到現(xiàn)在的巫山縣。巫山縣的峽,當然可以稱為巫峽,如果以長江三峽分成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觀點來說,巫峽肯定就是巫山縣的峽。但是唐詩不是這樣,和前面說過的“巫山”的用法一樣,唐人詩篇中的“巫峽”,都是泛指包含瞿塘峽在內(nèi),向東到宜昌的江峽。例如杜甫詩:“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瞿塘峽以上的西面峽區(qū)稱為巴峽;瞿塘峽以下的東面峽區(qū)稱為巫峽。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還在梓州,平生中還沒有去過夔州,可見以瞿塘峽來做巴峽與巫峽的分界,是唐人對地理的普通知識。
李白所登的巫山最高峰,杜甫和舟人共同指點的楚宮陽臺,唐朝人稱為白鹽山,杜甫有《白鹽山》詩云:
卓立群峰外,蟠根積水邊。
他皆任厚地,爾獨近高天。
白榜千家邑,清秋萬估船。
詞人取佳句,刻畫竟誰傳。
▲符合“卓立群峰外”“爾獨近高天”的瞿塘北岸
之白鹽山,今稱赤甲山。
攝影:黎明
從照片中來看,杜甫的描寫非常準確,在瞿塘峽中的山峰,不管是北岸或南岸,都沒有像它這樣臨江高聳而起的“卓立群峰外”特色?!胺e水”是大水、深水,這里指瞿塘峽。杜甫《別蔡十四著作》詩也寫過:“積水架三峽,浮龍倚長津。揚舲洪濤間,仗子濟物身”,杜甫用這個句子,指出了它位在瞿塘峽邊。第二聯(lián),“他皆任厚地,爾獨近高天”,更是很形象的寫出了它的特色。對照《高唐賦》,宋玉說高唐陽臺的位置特征是:
高矣顯矣,臨望遠矣!……上屬于天,下見于淵。
“上屬于天”,不就是“爾獨近高天”嗎?“下見于淵”,不就是“蟠根積水邊”?杜甫的詩句對照于宋玉的《高唐賦》,并沒有用典的痕跡,即使說是巧合,這樣的巧合,也是因為巫峽此地的實際山川特征,與宋玉《高唐賦》所賦予的陽臺的特征太相同了。所以,本地人在杜甫之前,就以此山來比擬楚宮陽臺了。峽中之郡,夔為大,很多有利于鄉(xiāng)土聲望的傳說,本來就會倚靠過來,現(xiàn)在連地形都如此相似,所以唐人把楚宮陽臺、高唐神女的故事附會在這里,就更加不足為奇了。
▲巫峽云霧 圖源:視覺中國
杜甫對楚宮陽臺故事的喜愛程度,已經(jīng)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他在夔州所作的詩中,一共寫了七次楚宮,又有五次使用楚王宮或楚王臺,又有四次使用陽臺,又有六次使用神女,又有三次寫到行云,又有七次寫到巫峽云雨,又有一次用了巫山臺,還一次寫到憶襄王。這些現(xiàn)象,固然與杜甫在夔州一住二十三個月,寫詩四百六十一首有關(guān),居住既長而且著作量大,寫本地的名物的詩必然會多。但是,反過來思考的話,到了夔州旅游,你如果忽略了杜甫對巫山神女與楚宮陽臺的關(guān)注,不就白白來到此地了嗎?
對于唐代夔州人來說,白鹽山就在眼前,楚宮陽臺的傳說也就在眼前。杜甫剛到夔州的第一年所租的赤甲江樓就在長江邊,南向面水而居,所以他一大清早坐在江樓中,就可以曉望白帝與陽臺,就如《曉望》所寫的:
白帝更聲盡,陽臺曙色分。
高峰寒上日,疊嶺宿霾云。
地坼江帆隱,天清木葉聞。
荊扉對麋鹿,應(yīng)共爾為群。
▲符合“地坼江帆隱”的白鹽山,今稱赤甲山。
攝影:簡錦松
“更聲”本來是指計時的晝漏與夜漏,水漏是一個城才有一組的設(shè)備,所以杜甫聽到的更聲,應(yīng)是城中漏刻管理單位報出來的鐘聲。以唐朝人的話來說,這個時間是夜漏結(jié)束,晝漏上水,太陽還有三十六分鐘才會升起,東方的曙色已經(jīng)很分明了。及至白日照到山頭,頂上崖嶺重疊之處,還留著昨夜的云。要注意“疊嶺”兩字,白鹽山最高的懸崖下面,有一個凹缺之處,看來像是上下二嶺重疊,這個句子就是寫那里?!暗刿濉笔侵个奶翇{仿佛把山石坼裂,向下流出,“江帆隱”指瞿塘峽轉(zhuǎn)彎之處,也就正好是疊嶺的正下方,如照片中所見。以這首詩來說,杜甫對楚宮陽臺的位置,指得十分清楚。
還有一次,他到白帝山上看瞿唐峽,寫了這首詩:
西南萬壑注,勍敵兩崖開。
地與山根裂,江從月窟來。
削成當白帝,空曲隱陽臺。
疏鑿功雖美,陶鈞力大哉。
“削成當白帝,空曲隱陽臺”,上句是說陽臺所在的山崖,高危峭立,如刀削成;下句說,陽臺所在的位置,正在山嶺的空曲之處。比之前一首“疊嶺”的形容,本詩所畫出的形象,更具體更鮮明。
其實,杜甫當然也知道,楚宮陽臺就是宋玉筆下虛構(gòu)的古跡,但是他對著這個山頭,越看越有趣,所以他越寫越真切。為什么陽臺要建在疊嶺的空曲之處,因為建筑宮殿需要平地,山頂上只有那個空缺的位置可以隱蔽地建筑宮殿,所以理所當然,把高唐神女的楚宮陽臺指定在此處。
▲巫峽風光 圖源:視覺中國
由于杜甫的體力不好,基本上他不登山。他居住的赤甲江樓,估計也只有海拔二百余米,而白鹽山頂海拔1376米,最高山崖下的空曲之處也有千余米,而且無路可到。杜甫不會上去,他也很清楚那個地方絕對沒有宮殿,所以他一再說“最是楚宮俱泯滅”,“臺榭楚宮虛”,“楚宮久已滅”,“楚宮猶對碧峰疑”。我想,杜甫愛的不是有形的古跡,而是喜愛宋玉,又有感于楚王與神女、云雨故事的趣味。
現(xiàn)在奉節(jié)旅游已經(jīng)發(fā)展得很好,喜歡詩詞的朋友,不妨拿著杜詩,在白帝山上有一個東望的亭子,悠閑地眺望白鹽山頂?shù)母哐掳自?,想象楚宮陽臺,輕輕地讀出“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朝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讀的時候,“下”字要讀成“戶”,這是朱子所說的古人押韻葉音。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立足三峽,關(guān)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王芳麗 王旭輝
美編:周伊萌
校對:段海英
審核:任 紅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 2024年第5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