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第一個故事。
有個長輩在快60歲的時候突然就癱倒了,原來龍精虎猛的身體很快就崩壞了,這就印證了一句老話:
老來疾病都是壯時招得。
在年輕的時候,他自恃身體強壯,為所欲為,每頓飯都是無肉不歡,飲酒無度,再加上生活放縱,日子過得很混亂。
但在其時,他一直是自負的,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誰都不如自己厲害。哪怕是到了病倒后,他還不自知,天天強撐著出門轉悠,美其名曰“鍛煉身體”。
等到確實身體跟不上欲望,他才猛然意識到自己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真是不中用了”。
再說第二個故事。
老家有個人年輕時候出門闖江湖,后來發(fā)了財,回家蓋了三層小樓,連著擺了幾天的宴席,很是風光。
窮人乍富,難免張狂,不知不覺就得罪了很多人,哪怕是親友都難以容忍,覺得他太囂張了,但那時候他正得意,覺得別人都是羨慕嫉妒恨,自己會永遠好下去,別人怎么看怎么說都無所謂。
所以說話很絕,做事也很強勢,根本沒有“做事留一線,日后好相見”的意識,等到中年的時候碰到了困難,家道中落,才知道自己身邊沒有一個伸手幫忙的,周圍都是嘲諷和落井下石的。
衰時罪孽都是盛時作得。
事實就是如此,你原來怎么對別人,別人就怎么對你。
然后是第三個故事。
某莊有個老人,她年輕時候脾氣很壞,喜歡跟人吵架,最是見不得人好,哪怕是子女都受盡了她的氣。
自私自利如果再加上虛榮自負,那基本是無藥可救了。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是絕不可能改變的,人的思想不一樣,價值觀不一樣,根本無法溝通和達成理解,對于這樣的人,最好的處理就是各走各路,風馬牛不相及。
但要遇到避不開的怎么辦呢?真的沒有什么好辦法,只能是耐著性子周旋。等到這個老人變老,也知道自己不受待見,天天在家念經,別人以為她是知道修身養(yǎng)性了,可看她一會去砍領居家的樹,一會去往人家里扔垃圾,仔細聽她的念叨,原來都是在咒別人不好……
這樣的人到了晚年,如何會好?
3個故事告訴你:人的晚景凄涼,其實是從30歲就開始種下因果了!
為什么說是從30歲開始呢,因為據我觀察是30年形成一個“因果”,60歲時候的境況可以追溯到30歲的時候。
比如上面提到的三個例子,他們在30歲的時候都處于各自對“鼎盛期”,而到了60歲的時候就到了“衰敗期”,而且是不可逆的,等于某種意義上的“定論”。
30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一般人一輩子也就最多是3個30年。第一個30年大半是懵懂無知的,因此“業(yè)”往往是無明;而第二個30年就沒有借口可推卸了,所有事一定是自己主動的結果;至于第三個30年,那就是之前所作所為的“果報”了。
所以30歲對每個人都至關重要,你在30歲的時候怎么對自己的身體,怎么對身邊的人,怎么為人處世,等到了60歲的時候,你的身體、家庭和生活境況就會呈現出你的因果。
這不是靠聰明和什么手段可以避免的,否則有錢有勢的人都可以拿錢去“購買一個好的結果”給自己。要記住,不是世界給你了什么,而是一切因子都是自己所產生的,所以無從抗拒和改易。你30年前這樣做了,那30年后就必然是如此。
怎么辦?
只能是以別人的教訓為警醒,要盡早懂得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精神和家庭,要與人為善,心里要有“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敬畏感。
30年足夠一個人塑造自己了,一個好的晚景是完全可以靠自己構建出來的。
同時我們應該明白這不僅僅是為自己,這也是自己對社會的貢獻——把自己變得更好,就等于改變了世界。
古人講“修身為本”就是這個道理。否則沒有意識,一切都由本能支配,沒有正確的思想,沒有持久的目標意識,完全是趨利避害的動物性驅使,一會兒東,一會兒西,隨波逐流,那一輩子就白活了。
總之,中年最重要:之前的過錯可以反省和改正,“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之后種種皆有此時開始,從善如流,做個真人。
所以說中年是人生唯一的機會,30歲到40歲可以鳳凰涅槃,40歲到50歲可以知行合一,50歲到60歲可以行穩(wěn)致遠。如此一來,60歲“老驥伏櫪”也不是沒有可能。
作品聲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