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問你買不買房,除非為了結婚或者孩子上學,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不買!
但10年前,卻是另一幅光景。
那是一個房價天天漲,很多人把杠桿拉滿的年代。
中介、房地產商,以及投資客們成為這一輪造富神話中的“主角”,他們精準踩到了時代的紅利,在房價節(jié)節(jié)攀高的浪潮中收獲財富自由。
然而,當房地產的泡沫被戳破,只剩下高位接盤的人在“裸泳”,房子逐漸回歸了它本來的“人設”。
這個由鋼筋混凝土筑造的“牢籠”,不再是人人爭搶的優(yōu)質資產,反而成為時代棄子,成為人們奔向美好自由生活的“枷鎖”。
房地產,舊時代的挽歌
說到房地產的崛起,就不能不提中國經濟齒輪轉動的大方向。
改開后的40年,是中國經濟急速奔馳的40年,也是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40年。
我們來看下具體的經濟數據:
GDP從1978年的排名全球第11上升到如今的世界第二;
人口從1978年的9.6億人,增長到了2023年的14億人;
城鎮(zhèn)化率從1978年的17.9%,增長到了2023年的66.16%;
工業(yè)產值從1978年的1622億元,增長到了2023年的39.9萬億元?。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高增長的時代,對應的就是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和人口的大幅躍升。
與此同時,人們對生存、生活與工作的物理空間需求大增。于是,政府、企業(yè)、銀行和老百姓都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投資——基建、城區(qū)、園區(qū)、工廠、景區(qū)、商業(yè)和住宅等不動產價格快速飆升。
而這正是我們所說的“大基建時代”。
有了上面這些背景介紹后,我們再通過數據直觀地感受一下近20年房價上漲的脈動。
回望2004年,那時的全國住宅商品房均價僅為2608元/平米,而到了18年后的2022年,房價已經漲到了10375元/平米,年平均增長率高達8.46%。
而這20年,中國GDP的平均增速為7.75%,明顯低于房價的增長速度,房子讓很多老百姓高攀不起。
但當增量見頂,也就意味著拐點將至。
這個打破上漲的拐點正是疫情突襲的2020年:GDP增速大幅下降、房價開始下探、新生兒數量進一步減少。
在宏觀上對應的正是:城市化拐點、人口拐點、不動產價格的拐點。
其實早在2017年,中央就提出了我國經濟發(fā)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
而高質量發(fā)展對應的就是后工業(yè)化、后城市化、老齡化和少子化的時代。
由于有了大量的基建“底子”,再疊加人口的逐漸減少,人們對于房子的需求開始下降,投資自然也就減少,資金開始從不動產上撤離。
去年開始,銀行的房地產新增貸款占比降至負數,房地產開發(fā)投資、整體融資較峰值分別下降30%、50%。
而近三年房地產價格普遍下跌30%-40%,人口凈流出的縣市降幅更大。
房子不再是人見人愛的香餑餑,而是搖身一變,成為了燙手的山芋:流動性差、變現難。
那么到了后城市化、后工業(yè)化和后房地產時代,整個社會的投資邏輯又是什么?
咱們可以想想,在吃喝不愁疊加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年代,什么是最為稀缺的?稀缺就意味著有價值,意味著匱乏和缺少,也意味著有投資價值。
人多的時候,空間是稀缺的、是昂貴的資產;當人少的時候,空間不僅不缺,甚至是冗余的。
與之相對的,時間就是稀缺的、是昂貴的資產。換句話來說,就是那些流動性好、能跨越時間的資產就是優(yōu)質資產。
對應的投資邏輯就是從空間資產轉向時間資產。
那什么是時間資產?就是那些帶得走的、能流動的就是時間資產,比如存款、債券、股票、基金、保險、養(yǎng)老金。
回望歷史,一切有跡可循
其實,要預判中國未來的資產走勢,日本是個非常有價值的參考對象。
同源的文化基底、趨同的地理分布、以及包括老齡化、少子化等在內多個趨同的影響因子。
1990年-2012年,日本經濟相繼經歷了地產泡沫、股市泡沫破滅,1997年金融危機、互聯網泡沫、以及全球金融危機等沖擊,并開啟了失落的“三十年”。
在泡沫被戳破前,日本老百姓持有最多的資產就是不動產,比例高達為41%。但大衰退后,日本居民持有的不動產比例下降到22%。
與此同時,日本家庭持有的存款份額逐漸增加,從約45%上升到約55%。即使銀行利率下降,甚至是負利率,老百姓也不愿意將資金轉移到其他資產類別中。
因為泡沫危機的沖擊和央行的持續(xù)降息,導致日本金融資產收益率接近清零。日本面臨資產荒,家庭無資產可配,買什么都不賺錢。
所以,資產的穩(wěn)定和保值成為重中之重。
相應地,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日本家庭持有的股票和投資信托份額逐漸降低,從約20%下降到約8.5%。
這是日本股市在198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期的資產泡沫破裂和嚴重的通貨緊縮所導致的。同時,日本家庭持有的國債份額也逐漸減少,從約6%下降到約2%。
我們再來還原一下,當時日本社會的大環(huán)境。
泡沫經濟之后,日本長期處于通縮狀態(tài)。而通縮時代對應的就是物價下跌,現金為王,流動性為本。
進入失落的三十年后,日本開始了房子價格下跌、汽車價格下跌、電子產品價格下跌、大類商品價格下跌的跌跌不休狀態(tài),持有現金就等于提升購買力。
所以賣房子、拿現金是最劃算的配置策略。當價格下跌到預期位置,隨時可以拿著現金抄底各類金融資產和不動產。
那我們再來看看當下的中國,2022年、2023年,中國新增存款分別達到了26.26萬億、25.74萬億元。
而房子、車子、大宗消費品的價格,以及存款利率也開始應聲下跌。
同樣的,中國老百姓也開始遭遇資產荒,買啥都不賺錢。
新時代的資產配置邏輯
看到這里,我想大家應該已經明白了,未來錢該往哪里投。
簡單來說,無非是以下三點:
首先,謹記時間資產的稀缺性。要投資那些能跨越時間、穿越牛熊的資產,比如養(yǎng)老、醫(yī)療、教育以及高新科技。本質上就是對生命(時間)價值和人力資本的投資。
其次,保持流動性。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既沒人脈、也沒資源,很難去做所謂的主動型投資。不過是在時代中隨波逐流,被動地實現資產的保值、升值。
所以,過去20年,中國老百姓最看重的是房子,這是順勢而為。如今時代進入拐點,我們同樣要找到并跟好新的大勢,盡可能的提升自己的被動收入。
最后,在操作上要在資產端鎖定高收益,負債端鎖定低利息。
我們先來看看個人在資產端怎么操作。
現在,如果你把錢存銀行或者買基金,可能收益都不太穩(wěn)定。但如果你買國債或保險,就能提前確定未來的收益。
比如說,最近美國新發(fā)的10年期國債,年收益是4.4%,意味著接下來10年里每年都能穩(wěn)賺4.4%。而中國新出的30年期國債,年收益是2.5%。雖然這個數字看起來和銀行定存差不多,但如果以后銀行下調了定存利率,你的收益就會減少。但國債的收益則是固定不會變的。
這兩年,銀行也買了很多國債,因為市面上好的投資機會并不多,可銀行手頭有大量存款花不出去。通過買國債,銀行就可以提前確保一個穩(wěn)定的收益。
將來如果央行繼續(xù)降低利率,那么銀行給儲戶的利息就會減少。但國債的收益是不變的,這樣銀行賺的息差就能有所提升。
同樣,保險產品也能提前鎖定收益。保險公司買的大多數也都是債券,尤其是壽險,有大約一半的資金投在債券上。
那你說我根本就沒存款,全是貸款,這負債端咋操作呢?
大家都知道,當前的利率是下降的,無論是存款利率還是貸款利率都在降。那我們就可以來一招“債務置換”,就像地方政府那樣,用新的低利率貸款來還舊的高利率貸款。
打個比方:如果你現在手里有現金,并且你覺得這筆錢投資后賺的利息,根本抵不上你還貸款的利息,特別是以前那些高利率房貸,那你就可以考慮提前還掉一部分或全部貸款,以減少利息。
這么看也就明晰了,當前無疑是現金為王,保險與養(yǎng)老托底,股票和債券則看個人的風險偏好,有選擇性的配置。
在此基礎上,還有能力的,可以再做做對沖,讓資產配置的觸角沖出中國,走向世界。
畢竟,放眼全球,不論經濟處于什么周期、出現什么風險,總有資產在上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