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戰(zhàn)役后,蔣介石的精銳損失慘重,此時長江防線,成為他退保西南五省的最后希望。為了守好這道防線,蔣介石便著胡宗南聯(lián)合馬家軍,在我西北后方不停搗亂。
彭德懷率領(lǐng)的西北野戰(zhàn)軍,自然兵來將擋投入戰(zhàn)斗。1949年4月,西野第四軍與馬家軍激戰(zhàn),乘勝追擊時,胡宗南部突然從南面殺了回馬槍過來,一時之間我軍被兩面包抄陷入合圍的危險境地。就在萬分危急時,突然有人高喊“炮轟敵軍穿藍毛衣的人”!
蔣介石與馬家軍等人合影
穿藍毛衣的是誰?轟了他又如何脫險呢?
西北“打馬”屢吃虧
清末時,由于清廷無力管束,我國各地便開始軍閥鵲起。同治三年,陜西、寧夏爆發(fā)回亂,一個叫馬占鰲的回族人趁機聚眾,朝廷來剿反吃了大敗仗,連提督、總兵都被殺死。在將曾國藩的湘軍也打敗以后,便“挾勝求撫”,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因此馬家軍被保存下來。
馬占鰲的后人,很擅長見風使舵,看朝廷敗了,就投降袁世凱,袁世凱死了,就巴結(jié)北洋政府,馮玉祥統(tǒng)治西北,他們就跑過去投靠-------
如此一來,馬家軍竟在西北活躍了八十多年,傳了四代,分了三大派,人稱“西北三馬”。
馬占鰲畫像
早在紅軍長征在陜北建立根據(jù)地后,便是與這馬家軍做了鄰居,沒少發(fā)生沖突搏殺,而每每總是打敗仗。1936年11月,徐向前帶領(lǐng)21800余人的西路軍,前往河西創(chuàng)立根據(jù)地,這就動了三馬中馬步芳的地盤,他對土地看得極為重要,向來是“寧死一萬人,不失一寸地”,因此動用了全部的力量來守衛(wèi)。
鏖戰(zhàn)4個月,西路軍損兵一萬多,僅僅團級以上干部就犧牲了143個,最后回到延安的,只有4700余人。除此之外,抗戰(zhàn)時期的新四軍四師,也在馬家軍手里吃過大虧。
便是在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手里,若非條件限制,我軍也沒有敗得這樣慘。那么馬家軍為何就這般厲害?這是因為,我軍的特長,馬家軍反而掌握得更好。
因為裝備低劣彈藥不足,重型火器更少,所以我軍能取勝,游擊戰(zhàn)是我們的一大戰(zhàn)術(shù)。游擊戰(zhàn)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可以說是機動性強飄忽不定,讓敵人暈頭轉(zhuǎn)向。比如紅四團飛奪瀘定橋,一晝夜就行軍120公里,就這吃苦耐勞的精神,國民黨軍早出發(fā)幾個小時都被甩得遠遠的。
但對峙馬家軍,這不再是優(yōu)勢了,甚至變成了劣勢。
在用人上,馬家軍以回族人、馬姓人、甘青兩省的東鄉(xiāng)族撒拉族子弟等,為用人標準,管理靈魂是家族勢力和宗教控制,因此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都比較強。而且他們?yōu)槿藘礆垼矣胁宦犞笓]臨陣脫逃者,常常會受到殘酷的折磨,因此一旦加入,就只能死戰(zhàn)到底。
最克制我軍的,是他們的戰(zhàn)術(shù)。馬家軍名副其實,是真的有“馬”,而且一個士兵有兩三匹,在西北廣闊的草原上,馬跑起來更是風馳電掣。我軍便是再吃苦耐勞,人的兩條腿也跑不過馬,長途奔襲一旦遭遇,這靠腿走路的已是疲憊不堪,騎馬的卻還是神氣活現(xiàn)。戰(zhàn)斗力受影響不說,打了勝仗你沒辦法乘勝追擊,因為追不上,打了敗仗也不能及時撤退,因為很快就被追上。
馬家軍
在解放戰(zhàn)爭初期,因為戰(zhàn)事緊張,能用在西北的兵力少,裝備也差,因此對上馬家軍總是吃虧。且馬家軍又聯(lián)合胡宗南,互為犄角配合作戰(zhàn),對我軍更為不利。
但到1949年,大局將定,且我軍越打越多,總兵力已經(jīng)有了358萬,還在戰(zhàn)斗中繳獲了大量精良的武器裝備。這種實力的絕對提升,讓我軍在戰(zhàn)斗中就有了更多選擇,且很快就摸索出一套對付馬家軍的“碾壓性”戰(zhàn)術(shù),開始取得節(jié)節(jié)勝利。
馬家軍
炮轟“藍毛衣”脫險
對付馬家軍,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早在漢朝時,就開始“建立密集方陣、設置障礙工事”等,來“以地治騎”。在我軍當時來說,利用地形和障礙工事阻滯騎兵的前進,然后槍林彈雨招呼,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1948年11月遼沈戰(zhàn)役勝利結(jié)束,我軍獲得了4709門火炮、18萬支輕重機槍等,再加上東北解放區(qū)的軍工生產(chǎn),武器就充足起來。武器充足了,西野(后改稱一野)的裝備自然也大幅度提升。彈藥充足,自然就改變了打法。
因為騎兵沖陣時動靜比較大土飛揚,為此我軍特地設置了觀察哨,遠遠的只要看到一片沙塵揚起,二話不說,便用迫擊炮轟炸重機槍掃射。
這一波火力壓制,即便不能造成敵軍的大量傷亡,也能使敵軍混亂不戰(zhàn)而潰。因為騎兵也有缺點,馬的聽覺非常發(fā)達,這一波炮轟掃射,能嚇得馬受驚,一群受驚的馬匹自然會引起混亂。
這是第一輪,如果敵軍沒受傷也沒從馬上摔下來,再往前沖就是第二道關(guān)卡,200米范圍內(nèi)密集火力掃射。
經(jīng)過第二關(guān),敵軍又損失一批,士氣也受到了很大影響,我軍步兵此時殺出,長槍帶刺刀與敵拼殺。
1949年2月,第四軍作為側(cè)翼兵團,奉命南下策應西野主力。在銅川,與敵軍第20師展開激戰(zhàn),就是靠這種火力上的絕對壓制,輕易就取得了勝利。
久違的勝利,甚是鼓舞人心,我軍自然是要乘勝追擊。而騎兵又逃得快,因此一路追逐,不免便深入敵區(qū)。
因為多次在馬家軍手里吃虧,因此在解放西北的過程中,我軍的作戰(zhàn)方針一直是“鉗馬打胡,先胡后馬”,胡宗南部沒少被揍,還連失了幾個重要據(jù)點。
第四軍一心追擊馬步芳,倒是沒有注意胡宗南,他卻在此時突然率主力掉頭北上。而一直被追擊的馬步芳,也調(diào)了4個騎兵團,悄悄的迂回前進,最后跟在第四軍北面。
如此一來,很快就形成了南北兩面夾擊的形勢,我軍被包抄,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馬家軍黑壓壓的上萬名騎兵,排山倒海般向我軍側(cè)翼沖來。一旦被撕開一個口子,很容易就會分散被敵人個個攻破。
就在萬分危急之時,炮兵長官突然大喊:“快,炮轟敵軍穿藍毛衣的人!”
一聲令下,百炮齊發(fā),“藍毛衣”一瞬間就被炸上了天空。藍毛衣死了,沒想到本來正兇猛沖鋒的敵軍,竟一下子混亂起來,甚至有士兵趁亂逃走。
我軍也趁著混亂,沖出了敵軍的包圍圈,有驚無險。
為何炸死一個“藍毛衣”有這么大的作用?后來彭老總問起此事,炮兵長官說:“他身邊跟著四個騎兵保護,發(fā)號施令肯定是大官”
原來,這個藍毛衣叫馬得盛,是馬步芳手下的騎兵營營長,很得賞識。他13歲就加入了馬家軍,因兇狠殘暴升遷較快,有了軍功,他更是仗著馬家軍的勢力,在當?shù)貫榉亲鞔鯚龤屄?。這次也是活該他被炸,本來穿著統(tǒng)一的軍服,四月天暖,一運動就熱得不行,他脫了外衣,于是就成了人群中最“亮”的仔,被當了靶子。
這次炮兵立了大功,在之后的戰(zhàn)役中,炮兵發(fā)揮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逼得馬家軍棄馬從步,退到蘭州就地挖起了戰(zhàn)壕修起了工事。
百門大炮齊上陣,一舉拿下蘭州城。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馬家軍從此成為歷史,馬步芳等人都逃亡國外,最后客死異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