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蟲下目—扁蟲總科〈扁甲總科〉(上)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jié)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鞘翅目
多食亞目
扁蟲下目
扁蟲總科〈扁甲總科〉
扁蟲總科(學名:Cucujoidea)又名扁甲總科,扁蟲下目的一總科。
1. 下屬科
出尾蟲科〈露尾甲科〉(Nitidulidae)
出尾扁甲科(Monotomidae)
澳洲蕈蟲科(Boganiidae)
澳洲蕈蟲亞科(Boganiinae)
擬扁蟲亞科(Paracucujinae)
紐澳朽木蟲科(Phloeostichidae)
大吸木甲科〈蠟斑甲科〉(Helotidae)
姬花螢科〈姬花甲科〉(Phalacridae)
姬扁甲科(Laemophloeidae)
扁甲科(Cucujidae)
捕蠹蟲科(Passandridae)
細扁甲科〈鋸谷盜科〉(Silvanidae)
洞顎朽木蟲科(Cavognathidae)
吸木蟲科〈隱食甲科〉(Cryptophagidae)
擬叩頭蟲科〈擬叩甲科〉(Languriidae)
大蕈蟲科〈大蕈甲科〉(Erotylidae)
毛蕈蟲科〈毛蕈甲科〉(Biphyllidae)
小花甲科(Byturidae)
長蕈蟲科(Bothrideridae)
朽葉蟲科〈皮堅甲科〉(Cerylonidae)
瑣微蟲科(Corylophidae)
盤甲科(Discolomatidae)
瓢蟲科〈瓢甲科〉(Coccinellidae)
瓢蟲亞科(Coccinellinae)
紅瓢蟲亞科(Coccidulinae)
小艷瓢蟲亞科(Sticholotidinae)
盔唇瓢蟲亞科(Chilocorinae)
小毛瓢蟲亞科(Scymninae)
食植瓢蟲亞科(Epilachninae)
刻眼瓢蟲亞科(Ortaliinae)
隱脛瓢蟲亞科(Aspidimerinae)
顯盾瓢蟲亞科(Hyperaspinae)
擬瓢甲科〈偽瓢蟲科〉(Endomychidae)
扁薪甲科(Merophysiidae)
姬薪蟲科〈薪甲科〉(Lathridiidae)
2. 澳洲蕈蟲科
澳洲蕈蟲科(學名:Boganiidae)為鞘翅目多食亞目下的一科。截至2017年10月,該科僅知有6屬15個現生物種,分布于澳洲、新喀里多尼亞和南非。
(1)形態(tài)
該科成員的大顎基部擁有剛毛窩,目前這些毛窩的功能尚未明了,推測可能有著貯菌器的功能,可攜帶孢子或微生物至適合居住的新棲地進行拓殖。
(2)生物學
本科分布于澳洲及南非的部分成員會取食蘇鐵花粉并在雄球果發(fā)育,且此兩相距甚遠的遠親所取食的蘇鐵種類親緣相當接近。因此昆蟲學家進一步推論澳洲蕈蟲與蘇鐵間交互關系,可能早于中生代岡瓦那大陸尚未分裂之時。
(3)古生物
2017年,中國廣州中山大學、澳洲聯(lián)邦科學與工業(yè)研究組織(CSIRO)和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的跨國團隊,于內蒙古道虎溝化石層生物群發(fā)現了澳洲蕈蟲科的物種,描述并命名為侏?古澳洲蕈蟲(Palaeoboganium jurassicum),為已知澳洲蕈蟲科年代最早的化石紀錄。證實該科早在中生代就已經存在,且分布地域比現今所知廣闊。根據親緣譜系分析,侏?古澳洲蕈蟲與為蘇鐵花粉授粉的似扁蟲屬(Paracucujus)親緣關系上相當接近,輔助佐證侏?古澳洲蕈蟲很有可能就是當時蘇鐵類植物的授粉昆蟲。
(4)下屬亞科
澳洲蕈蟲亞科(Boganiinae)
擬扁蟲亞科(Paracucujinae)
3. 大吸木甲科〈蠟斑甲科〉
大吸木甲科(學名:Helotidae)又名蠟斑甲科,,為鞘翅目多食亞目下的一科。
(1)形態(tài)
中等大?。惑w扁平,長橢圓形;頭小,復眼較為突出;觸角10-11節(jié);端部3-4節(jié)呈球桿狀;前胸背板基部寬闊,后角突出;鞘翅具黃色蠟斑;跗節(jié)5-5-5。
(2)生物學
成蟲常棲于樹上,取食樹液。
(3)分類及分布
世界已知130余種,僅Helota屬就80余種,我國記錄約2屬26種。
4. 姬花螢科〈姬花甲科〉
姬花螢科(學名:Phalacridae)又名姬花甲科,為鞘翅目多食亞目下的一科。
(1)形態(tài)
體長1-3mm;體圓形,背面強烈隆突,表面光滑;頭下彎,隱于前胸背板下;觸角11節(jié),端部3節(jié)棒狀,柄節(jié)較長,三角形;上唇明顯;前胸背板寬短,兩側弧形,與頭形成半圓形;鞘翅基部寬,端部收狹,兩側圓形;足短,前、中足基節(jié)球形,前足基節(jié)窩開放;后足基節(jié)橫形;跗節(jié)5-5-5,1至3節(jié)雙葉狀,第4節(jié)狹??;腹部可見5節(jié)。
幼蟲頭小,觸角3節(jié);上顎無臼葉;下顎具合顎葉;頭兩側2-5對單眼;胸足4節(jié);第9腹節(jié)具尾突。
(2)分類及分布
世界已知600余種,我國僅記錄了5屬13種。
5. 扁甲科
扁甲科(學名:Cucujidae)為鞘翅目多食亞目下的一科。
(1)形態(tài)
體長1.5-2.5mm;長形,極扁,多為黑色、紅色或褐色;頭大,三角形;復眼較?。挥|角11節(jié),絲狀、棒狀或念珠狀;前胸背板兩側較圓,常具鋸齒狀突起;鞘翅盤區(qū)扁,蓋及腹端;前足基節(jié)窩開放或關閉;后足基節(jié)分離較遠;跗節(jié)5-5-5,5-5-4或4-4-4;腹部可見5節(jié),第1可見節(jié)長是第2、第3節(jié)之和。
幼蟲扁平;頭小,觸角3節(jié),長于頭部;頭部兩側各6個單眼;足4節(jié),具跗爪節(jié);第9腹節(jié)有尾突,氣門環(huán)式。
(2)生物學
一般生活于樹皮下或倉庫中,少數有捕食習性。
體窄而扁,多為褐色,少數紅色,前胸背板淡棕黃,頭鞘翅藍黑,觸角、足全部黑色,腹部暗,少數紅色。許多種類(如扁甲屬〔Cucujus〕,Catogenus屬)生活在樹皮下,吃蟎和蛀木的昆蟲。少數是倉庫害蟲,如銹赤扁谷盜(Cryptolestes ferrugineus)吃谷物的胚芽。體長5~7mm。體形長方,背面扁平。寄主有核桃和楓楊等。
(3)分類及分布
世界已知700余種,我國種類不詳,有記錄的約7屬20種。
6. 吸木蟲科〈隱食甲科〉
吸木蟲科(學名:Cryptophagidae)又名隱食甲科,為鞘翅目多食亞目下的一科。
(1)形態(tài)
體長1-3mm,長形,體背具毛;頭突出,復眼不發(fā)達;上唇明顯,但額唇基不明顯分開;觸角11節(jié),端部3節(jié)膨大;前胸背板發(fā)達,前角突出;盤區(qū)隆突;鞘翅蓋及腹端,具明顯的刻點行,前、中足基節(jié)球形,后足基節(jié)橫形;前足基節(jié)窩開放,中足基節(jié)窩外側由腹板關閉;跗節(jié)5-5-5,在個別類群的雄蟲中為5-5-4;腹部可見5節(jié)。
幼蟲頭大,觸角3節(jié);上顎具臼葉;下顎內外顎葉合并,指狀;頭部兩側具2-3對單眼;足4節(jié);第9腹節(jié)具尾突。
(2)生物學
成蟲取食真菌和貯藏物,如毛草、中藥材、糧食等物;幼蟲取食腐物。常見于花間、蜂巢、鳥巢及哺乳動物窩中。
(3)分類及分布
世界已知600余種,我國記錄約9屬25種。
7. 擬叩頭蟲科〈擬叩甲科〉
擬叩頭蟲科(學名:Languriidae)擬叩甲科為鞘翅目多食亞目下的一科。本科全世界約有900種。外形大致為長圓筒形;觸角呈短棍棒狀。
(1)形態(tài)
體狹長,2-16mm;光滑有金屬光澤;青藍、赭赤等色;觸角11節(jié),生自復眼前方的上顎基部,端部3-6節(jié)常膨擴而呈棒槌狀;頭部后方有時具音銼,少數屬種的唇基、頭部兩側構造左右不對稱;前足基節(jié)窩后方開放;跗節(jié)隱5節(jié);前胸腹板突出于前足基節(jié)間,端部橫截或分叉;鞘翅蓋及腹背,翅面通常具刻點縱列;腹部可見5節(jié),第1節(jié)常著生1對隆起的脊線,其長短各異。
幼蟲頭部發(fā)達,觸角3節(jié);上顎具臼葉,下顎具合顎葉,呈指狀;頭部兩側各3-4對單眼;足4節(jié);腹部第9節(jié)具尾突。
(2)分類及分布
全世界已知80屬900余種,中國記錄約70種。
(3)發(fā)現
我國擬叩頭蟲科的2個新屬和4個新種,其中一個新屬產于浙江和福建,另·一新屬產于四川峨嵋山。新種的模式標本均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兄蟲研究所。
Sinolanguria,新屬,屬模:5.altern,新種(浙江)。休狹長,極光亮,其最陰處在肩部。鞘翅椽折(Pipleura)與鞘翅簡無隆袋簡斷,兩者在基部1/4處界限不分,向后BlJ有不很清晰的折痕為界。頭大,復眼由初小的小眼所粗成。觸角粗壯,較頭胸略短,第1節(jié)近乎方形,端部自第7節(jié)起逐漸膨大,粗成錘節(jié),各節(jié)相當肥厚,密生韌毛,整個錘棒沒有其他屬那么扁薄,也不象它倆那樣突然膨大。前胸背板極拱凸,基部凹陷,基側錢深刻,基椽明顯,邊微隆起。翰翅面高低不平,每翅有4、,處凹洼,使翅面凹凸相簡,凸起處形成瘤狀,整個翅面呈波浪形;兩翅端尖形,各向后伸展成角突,致整個尾端呈倒“凹”字形。前胸腹板后椽凹進。腹基節(jié)校短而敞開,兩麟相距很竟。足正常,雄蟲腿節(jié)腹面有兩行刺粒,其排列在前足的較不規(guī)別。在鞘翅與椽折分界不明的各屬中,本屬是很突出的一屬,從它的觸角錘節(jié)形狀,鞘翅面以及鞘翅尾端所呈現的特征,很易和他屬區(qū)別。
(4)大擬叩頭蟲
大擬叩頭蟲是鞘翅目擬叩頭蟲科的一種昆蟲,主要分布于中低海拔地區(qū)。
①生活史
需經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階段。體長約10至16公釐,體色除前胸背板為橙紅色外均為黑色,并具有光澤,前胸背板中央及兩側具有黑色斑點。成蟲主要出現在中低海拔地區(qū)。
②外觀特征
本科全世界約有900種。外形大致為長圓筒形;觸角呈短棍棒狀。臺灣最常見的為大擬叩頭蟲(Tetralanguria collaris),體長10~16mm。
③生態(tài)習性
大擬叩頭蟲在低、中海拔山區(qū)冇骨消的葉叢間特別常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