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Labubu在全球潮玩圈徹底爆了
從泰國火回中國,再從中國火到了世界,每逢發(fā)售必秒空,市場價格動輒上萬,甚至傳出某款成交價高達(dá)百萬的“神話”。小小的一個玩偶,價值真的能值那么多嗎?
如果僅看材質(zhì)和實用性,答案當(dāng)然是否定的。
但Labubu的故事,根本不是一個“玩具”的故事,而是一場泡沫經(jīng)濟的又一次輪回。
泡沫,總是從“看不懂”為開端
17世紀(jì)的荷蘭郁金香狂熱,是金融泡沫的經(jīng)典教材。
而如今,它換了個皮囊,借著潮玩、盲盒、限量、饑餓營銷的外殼,重新以Labubu的身份卷土重來。人們明知這是一場游戲,卻依然忍不住參與其中。
就像曾經(jīng)的“前輩”積木熊。
這只誕生于2001年的BE@RBRICK,一度被國內(nèi)誤稱為“暴力熊”,在2019年前后,被娛樂圈、時尚圈、藝術(shù)圈等多方力量聯(lián)手推上神壇。一款熊可以炒到百萬,已經(jīng)不是什么新聞了。
但熱潮過后呢?
跌價,冷卻,有價無市,集體沉默。
很多積木熊款式,如今價格已是腰斬再腰斬,部分熱門款從十幾萬跌到三千,還有不少直接“掛拍無人問”。
這跟今天的Labubu是不是像極了呢?
泡沫能走多遠(yuǎn),全看游戲誰先醒
和積木熊一樣,Labubu也打著“限量”“聯(lián)名”“文化載體”的旗號進行包裝;同樣也是盲盒、抽簽、分級、編號、慢貨、稀缺的經(jīng)典金融泡沫玩法。
炒得火熱的,不是玩具,是符號,是身份,是賭徒心理,是消費主義下的社交貨幣。
可別以為買到“真貨”就穩(wěn)贏!當(dāng)初一堆人搶著買積木熊巴斯奎特聯(lián)名款,最高三萬,現(xiàn)在某購物網(wǎng)站顯示不到一萬;空山基聯(lián)名款從17萬跌到3299元,這種墜落,不是例外,而是常態(tài)。
這并不是說潮玩就一文不值。相反,積木熊的確存在極強的技術(shù)壁壘與工藝難度,部分假貨模具成本高達(dá)數(shù)十萬元仍無法還原。但這些“精工制造”,一旦脫離炒作光環(huán),又值幾何?
這就像奢侈品、球鞋、甚至“藝術(shù)”:你說它是藝術(shù),它就是;你說它是智商稅,它也能是。關(guān)鍵在你站在哪個位置看它。
潮玩,是彩電?還是泡面?
世界銀行曾做過研究:一個國家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就會爆發(fā)消費主義文化。
美國迎來了好萊塢,日本催生了消費熱潮,丹麥創(chuàng)造出了樂高!而中國,迎來了泡泡瑪特和Labubu。
很多人笑著說,潮玩是“玩具賣給成年人”的生意。更有人用《貧窮的本質(zhì)》中的例子解釋這場現(xiàn)象:非洲某村民衣衫襤褸,但家家都有彩電。他們說,彩電,比面包重要。
我們不能否認(rèn)泡沫,但也不能否定潮玩承載的另一面:它可能真的是某些人生命里那點微小的尊嚴(yán)與快樂。
潮玩像極了時代的鏡子,它反映出我們面對金錢、欲望、審美與孤獨的態(tài)度。
積木熊與Labubu的故事,還在繼續(xù)。我們也終將迎來泡沫的破碎,但在此之前,誰能說清,那百萬Labubu,是奇跡,還是病毒?
人生苦短,及時行樂。
正如郁金香狂熱里最貴的品種“永恒的奧古斯都”:它看似是天賜的奇跡,其實是由病毒引起的畸形。
消費主義的泡沫,或許也一樣。
可只要你愿意,它也可以是藝術(shù)。
你說呢?Labubu。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