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下10度的隆冬,你大概極少有機會看到一群孩子赤膊跑過——但這樣的事,在北京就發(fā)生過。一家名為“本色男兒”的俱樂部,組織了這樣一次旨在“將男孩鍛煉成男子漢”的活動。
此事迅速引發(fā)爭議,贊同者認為現(xiàn)在的男孩確實嬌生慣養(yǎng)、缺乏鍛煉,需要“摔摔打打”才能成長;而反對者則覺得這做得過火了,無視孩子的健康不說,非要刻意強調男性氣概,和現(xiàn)在的女德班一樣帶有性別歧視意味,對于兩性平權只能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這件事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一家單純以“塑造男性氣概”為賣點招收青少年學員的俱樂部,竟然有市場。
不僅如此,它還是家長口中“孩子最想去的課外班”(雖然孩子想去的原因或許只是可以擺脫課業(yè),名正言順地玩橄欖球、攀巖、速降和探洞),這不論如何,至少表明它的存在是有社會需求支撐的。數(shù)據也可表明這一點:在一項“你認為‘男孩危機’存在嗎”的網絡調查中,有75%的網民選擇“存在”。
“男孩危機”,是這家“本色男兒”俱樂部的創(chuàng)始人唐海巖所聲稱的創(chuàng)業(yè)初衷,也是他在面臨質疑時最常搬出來的理論。所謂“男孩危機”,即指男孩在各方面都出現(xiàn)落后于女生的現(xiàn)象,中科院在對四省近2萬名小學生和家長的問卷調查中顯示,近2/3的男生成績不如女生。
唐海巖在2011年著手做男孩教育時,目標就是“拯救男孩”,他著重強調“我們絕不培養(yǎng)娘娘腔”,認為只有讓男孩子“重振雄風”,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shù)膹娬撸拍芙鉀Q這個危機。
這個邏輯其實似是而非,理由很簡單:強化男子氣概與縮小其落后于女生的差距是兩回事,有時甚至適得其反。
英國人類學家保羅·威利斯在其名著《學做工》中發(fā)現(xiàn),很多工人階級子弟堅信“體力的行事方式就是一種男子漢的方式,而智力的方式則是女性化的”,無論“書呆子”們成績多好,都被視為馴順的、被動的,而對詩歌和戲劇感興趣則絕對是娘娘腔,逃課、抵抗學校課程才是具有反抗意識、更酷的男性氣概做法。其結果是,他們對這種男性文化的認同,使得他們更加無法獲得高新的腦力工作機會,倒是為他們鋪平了通往體力勞動的道路。
當然,那些把孩子送去鍛造其男性氣概的中國家長,想必絕對不想要這樣一個結果。從理念、倫理和課程設置來看,這種中國式的男子漢教育其實就是軍事化管理模式的復制,著意培養(yǎng)的是一種堅毅、有責任心且高度服從的特質,與英國工人階級家庭中那種將“反抗”視為男性氣概根本的理念截然相反。
“本色男兒”俱樂部在其文化熏陶課上強調:“有三種東西需要捍衛(wèi):祖國、榮譽、夢想;有三種精神需要提倡:自立、自信、自強;有三種習慣需要培養(yǎng):勤勞、主動、好學。”唐海巖概括“什么是男子漢”時,用了十八個字:“有血性、敢擔當、明是非、辯善惡、懂禮儀、知榮辱?!边@些無疑相當具有中國特色,帶有強烈的儒家倫理色彩。
這意味著,對“何謂男性氣概”的認定,其實是有著極大分歧的。蘇軾在《留侯論》中,就強調不能忍辱、挺身而斗不過是血氣之勇,真正的大勇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但這種鎮(zhèn)定卻很可能被視為怯懦。
美國文化中的“男性氣概”常偏重于團隊精神、正直和領導力,在電影《聞香識女人》中,弗蘭克上??芍^男性氣概爆棚,照顧他的大學生查理則溫厚體貼,但弗蘭克最后在演講中卻贊許他具備真正的領導氣質:因為他能非常堅定地拒絕出賣朋友。
“娘娘腔”并不是一種精確的定義,美國電影里陽剛的軍人都常被教官們罵成“娘兒們”,這甚至和個人品質無關,而僅是一種方便的污名:在16世紀的英國,cockney(倫敦腔、倫敦人)一詞普遍帶有嘲諷語氣,因為人們覺得對比起粗獷的鄉(xiāng)民,首都的城里人都顯得“女里女氣”。
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唐海巖在解釋自己的理念時,常常搬出國外的事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他曾是一個橄欖球校隊的教練,2006年受邀到美國橄欖球大聯(lián)盟參觀學習時,深受震撼,看到當?shù)睾⒆釉诩ち覜_撞中成長,他由此想到:中國那些被溺愛的男孩子,將來如何與外界競爭?在他看來,這種培養(yǎng)氣概的教育在國外很多,反倒是中國很缺乏??梢韵胍姡斠环N教育模式宣稱是學習西方時,這可能更容易說服家長。
確實,美國文化相當推崇男性氣概。在總統(tǒng)大選中,候選人通??傄宫F(xiàn)出自身的男性氣概來:要勇于面對、直接、決不退縮、有力量,而表現(xiàn)出任何猶豫、迂回、婉轉、有商量余地的態(tài)度都是會失分的。
在美國所突出的還不僅是一種咄咄逼人的進攻性,更重要的是強調個人要有控制周圍環(huán)境的獨立自信,與此同時與隊友緊密合作。
簡言之,這是一種以個人主義文化為基底的熏陶,滲透在整個社會文化中,似乎也沒有人專門把孩子送去“培養(yǎng)男性氣概”。
相比起來,中國社會則相當不同?!氨旧袃骸蹦荛_起來,證明它確有市場,因為這迎合了很多國人的深層焦慮——這種焦慮僅是以“男性氣概”為賣點,但根本上其實是擔心孩子的競爭力。
在1980年獨生子女政策確立之后,對“下一代小皇帝”缺乏受挫能力的焦慮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爆發(fā)一次,有時還演化為全民爭論。1993年,記者孫云曉發(fā)表《夏令營中的較量》一文,直指中國孩子嬌生慣養(yǎng),怕苦、脆弱,已經不是日本孩子的對手。盡管此文諸多細節(jié)后來被發(fā)現(xiàn)嚴重失實,但作為一則神話一直流傳至今。
簡言之,這種“男兒當自強”的訴求,在中國常常與國族危機或“素質”聯(lián)系在一起,進而發(fā)酵為全民焦慮。在這個意義上,“本色男兒”的大幅標語“為中國培養(yǎng)男子漢”不是偶然的。
早在2004年,姜戎著《狼圖騰》一書爆紅,這種“狼性文化”的提倡本身就與近代以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盛行、擔心在競爭中失敗的社會心理暗通款曲。
《士兵突擊》
2006年,電視劇《士兵突擊》創(chuàng)造了橫掃全國的收視率記錄,劇中傻氣、執(zhí)著、木訥、懦弱的許三多,作為一塊廢柴在被扔進軍營這個熔爐之后,經過鍛造竟然脫胎換骨成了一個頑強堅毅的大英雄。這恐怕讓很多中國家長看到了希望。
隨著時代的多元化,對男性氣質的認識越發(fā)混亂,男性品味和風格(諸如“小鮮肉”和“油膩中年男”)已成為時尚工業(yè)和全民話題,此時又伴隨著男性可能在競爭中落敗的危機感,對很多家長來說,重塑男性氣概就成了一根救命稻草。
這樣,原本關于男生在教育中落后的理性思考轉化為一個倫理道德問題(“有責任心的男子漢”)和審美問題(“絕不能娘娘腔”)。這最終能否真的解決問題是另外一回事,但關鍵在于它打消了人們在這個問題上的焦慮猶疑和不安全感,把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塞到你手里。
在這里,值得深思的是:我們聽不到那些男孩子們自己的聲音,都是父母和老師在教導他們,似乎他們身為男性就應當按師長的要求成為男子漢,更何況這種對男性氣概的理解還相當狹隘。這本身也是一種特殊的養(yǎng)成機制:在我們的文化中,代際之間的提攜理解是很少有的。
不少電影中都有“一個男人教另一個男人成為男人”的主題,例如《英雄本色》小馬哥訓斥宋子杰“做兄弟的”道理;《新世界》里丁青對李子成示范了一種帶有痞氣的義氣,在后者身上延續(xù)了自己;北野武的《大佬》末尾也是黑人小弟理解了大佬的用心。但在美國電影《聞香識女人》和《老爺車》里,則都差不多是年長男性對一個男孩的示范,重在男性氣概的養(yǎng)成和社會化——特別是教他怎么在社交中表現(xiàn)自我。
不知是否湊巧,東亞的這些片里突出的都是男性同儕之間的“義”,美國的片子卻帶有更明顯的“成長”意味,更注重引導年輕人的自我。這或許意味著:在東亞社會,傳統(tǒng)上男性氣概的養(yǎng)成是在“兄弟”之間,代際之間卻缺少像美國這樣的示范、引導,而只有以“孝”為原則的順從。
近些年來女德班的興起與對男生“娘娘腔”的打壓,歸根結底都意味著家長的一種內心期望:男的就該有男的樣子,而女的就得有女的樣子。因此,打造“男子漢”從表面上是這一代孩子嬌生慣養(yǎng)的問題,但內在也是中國社會父親角色、親子互動乃至教育制度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