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大學教授的形象往往是嚴肅、高深的——他們或伏案于晦澀的學術(shù)論文,或正襟危坐于講臺之上,仿佛與“幽默”“接地氣”毫不相干。然而,南開大學胡金牛、陳璟兩位教授的“自嘲式”個人簡介,卻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讓公眾看到了學者身上鮮活的另一面。
胡金牛教授的簡介堪稱“學術(shù)圈坦白局”:他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有些論文發(fā)表在“水刊”上,調(diào)侃審稿人身份是“被人強拉進去的”,甚至坦言某些研究方向“火得一塌糊涂,其實都是為了生存”。而陳璟教授則更顯“佛系”,自稱“應該拿不到諾獎”,將榮譽視為“浮云”,還干脆標明“不會幫學生找工作”。這些“大實話”不僅沒有削弱他們的專業(yè)形象,反而因真誠收獲了大量網(wǎng)友的好感。
南開大學對此的回應也頗具深意。校方將這種幽默視為對校訓“日新”精神的詮釋——學術(shù)的進步本就不該被僵化的形式束縛,而包容的氛圍恰恰是創(chuàng)新的土壤。教育學專家葉顯發(fā)的觀點則點明了更深層的意義:當教授們摘下“高冷面具”,用自嘲拉近與公眾的距離時,學術(shù)研究反而顯露出它本該有的親和力。這種真誠,或許比任何“高大上”的頭銜都更能激發(fā)年輕人對學科的興趣。
兩位教授的走紅并非偶然。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公眾早已厭倦了套路化的“精英敘事”,而更渴望看到真實、有血有肉的人物。胡金牛和陳璟的簡介之所以打動人心,正是因為他們敢于展現(xiàn)學者背后的普通人性——有無奈,有幽默,也有對學術(shù)生態(tài)的清醒認知。這種“去神化”的表達,反而讓科學和高等教育顯得更加可親、可信。
當“嚴肅”不再是學術(shù)的唯一標簽,我們或許該慶幸:這樣的“不端著的教授”,正是打破象牙塔與公眾隔閡的一把鑰匙。畢竟,真正的學問,從來不需要靠“高冷”來證明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