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問題:在逃荒的路上,為什么一個母親緊緊抱著年長的孩子,卻讓自己親生的幼子一步步走在后頭?一位道士看見后,當(dāng)場心里嘀咕:“必有蹊蹺。”這樣的畫面到底隱藏著什么秘密?
公元880年,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聲勢浩大。正值端午,天氣漸熱,沿江南北的逃難人群絡(luò)繹不絕。
馬幫馱著殘破的行囊,渴了啃塊干糧,餓了咬根野菜,都想趕快去到安全的地方。
那天傍晚,山道上燈火漸稀,煙塵彌漫,母親李氏背著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腳下步履沉重。高出她肩頭的那張臉,蒼白但安穩(wěn)。
跟在身后的,是她五歲的親兒。小兒子額頭上貼著條破布,膝蓋磕破,血珠掛著灰塵,可他一點沒哭,咬牙順著車輪印往前走。
身旁的道士趙玄,披著襤褸道袍,四處打探消息,被人稱為“會觀人心”的智者。他瞧見李氏這番舉動,當(dāng)即生出疑竇:這母親為何放手讓小兒子自己走,反而抱著大些的孩子?
這不是本末倒置嗎?“必有蹊蹺,”他在心里暗念,卻并不貿(mào)然開口,而是一直跟在他們身后。
夜深山靜,母子找了塊空地休息。李氏把大兒子放在藤椅上,又彎腰把小兒子的腳絆帶解開,讓他就著一捆干草坐下。
小兒子卻不肯歇腳,站起來挨近母親,柔聲說:“娘,我累了,抱抱我唄?!?/p>
李氏卻皺眉:“你哥哥才是孤兒,你腿腳還硬朗,我得先照顧他。別哭,過兩天風(fēng)聲不緊張了,我再背你走。”
趙玄在暗處聽得分明,不由得更疑惑。大孩子沒有父母,母親非抱不可,這說得過去;可自己的骨血,為何成了讓渡的對象?
他輕輕走上前,攔住李氏,柔聲問:“娘子,何以抱老的,不抱幼的?”
李氏抬頭,眼眶泛紅:“大的是我哥哥家的獨子,父母戰(zhàn)亂中早亡,這輩子在我頭上全靠我。小的是我親兒,可年幼些,咬咬牙頂?shù)米 ?/p>
哥哥家沒了柴米油鹽,他更需要我。娘心雖偏,但哥家血脈惜更甚。”
趙玄默然,他想了想,又問:“可那小兒膝蓋已傷,到底能走幾日?”
李氏搖頭:“前日他跌了三次,膝蓋破了皮,可他知道要跟上我,哭都咬著嘴唇憋住。娘我心疼,可若都抱不起,一母同抱,慢吞吞的,后面就成赤地。
我得快些趕到山下,才有救援的可能?!?/p>
趙玄聞言,心中有了結(jié)論:這母親并非狠心,只是無奈。因為大孩子失去父母,她必須給予優(yōu)先保護(hù);自己的兒子,則要靠他自己扛一些風(fēng)雨。
這樣看來,她的選擇并非偏愛,而是權(quán)衡。
正當(dāng)他準(zhǔn)備離去,一隊土匪突然殺將過來,閃爍刀光映在夜色里。領(lǐng)頭那人喝道:“快交人頭錢,否則一律宰了!”
李氏抱著大兒子蹲下,一只手護(hù)住小兒,一只手從懷里摸出幾枚銅錢。她上氣不接下氣:“大人息怒,這里只有些破銅爛鐵,求放我們一馬?!?/p>
土匪見他們落單,好欺軟怕硬。一個歪嘴漢子走近,正想伸手搶走李氏懷里孩子。
趙玄縱身前撲,一掌拍倒歹徒,大喝:“放開他們!”
亂刀聲中,他揮出數(shù)招,將土匪打退。
李氏母子趁機(jī)退到一旁,趙玄又拔出隨身符咒,高聲念道:“持此護(hù)身,勿傷良善!”
土匪見其來勢兇猛,不敢再留,拂衣離去。
事后,趙玄將母子領(lǐng)到安全處,替小兒子擺藥扎針,為大兒子擦去落塵。他看著滿是傷的膝蓋,說:“你娘偏心,是我見識淺。
世上難有人能做兩全法,偏護(hù)一方也許才是大慈大悲的體現(xiàn)。”
他翻出一把新鮮的艾草,遞給李氏,說:“端午將至,艾草可避疫瘟,也可催你們安行。娘子把它插在門口,若遇強(qiáng)敵,也好分辨善惡。
我這道士雖不是什么軍師,但也代表一股力量——明日我隨黃巢大軍入城,凡插艾草者,可免一劫?!?/p>
李氏半信半疑,卻接過艾草,小心插在破舊氈帳門前。
翌日清晨,黃巢起義軍打著旗幟入山道,戰(zhàn)鼓雷動。士兵來到氈帳前,見門前插著清香的艾草,沾衣染帽,知道這是“平民良善”的標(biāo)識,便繞行不攻。
母子因此逃過一劫,繼續(xù)下山投奔黃巢軍營。
黃巢軍營里,號令明確:凡門前插艾草的民居,一律保護(hù);門前掛紅燈者,則是對起義軍有恩,斬不得!這規(guī)矩一出,立刻在各地流傳開來。
回到母子身上,唯有那束艾草,成了生死之間最有分量的安身符。李氏跪在地上,捧著艾草,淚水涌上眼眶:“既然母心無偏,那天起我對兩個孩子一樣呵護(hù)。”
母愛終于涌上來,她背起小兒,抱著大兒,一步也不停。
多年以后,黃巢雖敗,艾草避禍的故事卻流傳下來。端午掛艾草,最初不過是戰(zhàn)時的簡單符號;如今卻成了節(jié)日里最溫暖的儀式。
艾草清香,不再是辟邪避災(zāi)的孤注一擲,而是對家人平安的祈愿。
而那位母親,也許名不見經(jīng)傳,卻以最無奈的方式平衡了愛與責(zé)任;那束插在帳前的艾草,也見證了人心中的善與慈。
每到端午,人們沿門插艾草,看似習(xí)俗,其實是一段跨越千年的記憶,提醒我們:在亂世中,哪怕只是一束草,也能點亮對生命的敬畏。
參考資料:
信息來源:《唐末農(nóng)民起義研究》,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2023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