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膠東半島范圍內(nèi),“隋”屬于較為常見的姓氏,很多縣市區(qū)都可見分布,并且在老縣志中也能找到不少相應人物。以福山為例,從民國版《福山縣志稿》等史料的記載來看,當?shù)氐哪详P不僅有隋姓居住,而且該家族在清代曾處不過科舉功名人物(涵蓋文科和武科)。
筆者根據(jù)縣志粗略統(tǒng)計,福山南關隋姓至少出過四名舉人(二文二武)和兩名貢生,這一科考成績雖然不能與王謝蕭鹿郭等望族相比,但考慮到南關隋姓的人口基數(shù)和遷徙時間,也算是相當不易了。(注:據(jù)《福山區(qū)地名志》記載,金代有華、馬、段、崔姓,由河南“小云南”遷此建村,因在城南門(平定門)之南,故名南關,在歷史上也曾稱作南關廂。明、清時,又有王、隋、遲、謝等姓氏遷入,至民國年間。雜姓亦多,皆無形成大戶。由此可見,福山南關雖有隋姓居住,但人口規(guī)模并不算突出。)
上述四名舉人和兩名貢生按時間排序依次為:隋光德,乾隆年間武舉人,曾任福建泉州提標左營游擊,護理臺灣協(xié)副將(《福山縣志稿》取最高官銜,只稱任臺灣副將);隋鏞,嘉慶年間舉人(以歲貢生身份參加了順天鄉(xiāng)試),官至東阿縣訓導;隋良棟,嘉慶年間武舉人,署文登營福山汛把總;隋中升(原名隋珠),副貢生出身,光緒年間考取舉人,揀選知縣;隋翰,光緒年間歲貢生;隋柏南,光緒年間歲貢生。從他們考取功名的時間來看,清代中后期可謂福山南關隋氏家族的“輝煌期”。
在上述人物當中,筆者曾接觸過隋鏞的科舉檔案,由此也增進了對南關隋氏家族的了解。根據(jù)記載,福山南關隋氏始祖名為隋興,明代中后期由萊陽縣遷至福山縣南關。從隋興開始計算,隋鏞系家族的第十一代。曾護理過臺灣副將的武舉人隋光德,系隋鏞的從堂叔伯。
據(jù)隋氏族譜研究者隋海東先生考證,福山南關隋姓具體是從萊陽縣趙疃村(即現(xiàn)萊陽市古柳街道西趙疃村)遷出。值得一提的是,萊陽歷史名人隋人鵬(進士,翰林,官至正三品河南按察使,清代萊陽縣隋家屯村人,即現(xiàn)萊西市城郊的隋家屯)的家族亦與西趙疃有淵源,因此,福山南關隋鏞在自己的科舉檔案中也將隋人鵬作為“族叔伯祖”寫在其中。
此外,按照“定海郡侯隋氏家族同源,皆析自棲霞蛇窩泊”的傳統(tǒng)觀念,隋鏞還將壽光隋氏家族的隋維烈(山東鄉(xiāng)試解元,后考取進士)寫在了族兄弟的行列中。
限于資料,筆者暫時不知福山南關隋氏從清末至今的詳細情況,僅通過《定??ず钏迨贤ㄗV》的捐資名錄可知,民國前期隋姓全族修譜之際,福山南關隋氏參與其中,并捐資四千大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