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帶來的沖擊持續(xù)擴大,其影響遠超局部地區(qū)。中東多個國家局勢不穩(wěn),面臨被外部勢力分割的風險;東南亞的柬埔寨與泰國也出現軍事摩擦。更為嚴重的是,這場沖突正朝更高強度、更廣地域發(fā)展,演變?yōu)槊牢鞣脚c俄羅斯的戰(zhàn)略對決,成為全球政治經濟秩序重構過程中在東歐的關鍵突破口,深刻塑造東歐格局的重塑,影響全球政治與經濟走勢。
在過去24小時里,三大關鍵動向預示東歐或將陷入全面戰(zhàn)爭的邊緣:
第一大動向是澤連斯基出人意料地對中國53個個人與企業(yè)實施制裁。
澤連斯基的行為堪稱荒誕!就在前幾天,美國資深調查記者西摩·赫什披露:特朗普正策劃推動烏克蘭政權更替,選定扎盧日內為繼任者,若澤連斯基拒絕下臺,將采取武力手段迫使其流亡,權力交接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發(fā)生。
未來美俄可能采取“競爭中合作”的方式,重新劃分歐盟利益。此前他們曾試圖聯(lián)手對中國施壓,但今年初遭到中國的有力反擊,意識到這一想法不現實后,轉而將目標對準歐盟。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27日宣布,他已簽署命令,由烏克蘭國家安全與國防委員會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的53個個人和實體實施新制裁。
烏克蘭此次制裁毫無正當理由,實為對中國中立立場的惡意曲解與污蔑。烏方聲稱部分中企“向俄羅斯提供無人機零部件”或“支持俄軍事行動”,但始終未拿出確鑿證據。實際上,部分企業(yè)僅生產通用工業(yè)材料,卻被強行與支持俄羅斯軍事掛鉤,嚴重背離事實。這種無端制裁是對中國企業(yè)的惡意打壓,干擾了企業(yè)正常運營。
澤連斯基此舉意圖明顯,意在向特朗普示好,展示其既反俄又對華強硬的“價值”。但這一策略未必奏效,特朗普未必認同。即便像菲律賓總統(tǒng)小馬科斯那樣長期配合美國打壓中國,也未能真正贏得美國青睞。
烏克蘭制裁中國釋放出一個危險信號:西方可能正醞釀與俄羅斯更大規(guī)模的對抗。其制裁邏輯是將中國與俄羅斯捆綁,此舉不僅為取悅美國,更可能是更大沖突的前奏。
第二大動向是波蘭及盟軍戰(zhàn)機緊急出動,嚴密防范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襲擊
當地時間7月28日,波蘭武裝部隊作戰(zhàn)司令部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消息,稱在7月27日夜間至28日凌晨期間,波蘭及盟軍戰(zhàn)斗機緊急升空,地面防空系統(tǒng)與雷達監(jiān)控進入高度戒備狀態(tài),以應對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導彈與無人機襲擊。此次行動持續(xù)約三小時。
這一舉動并非偶然,暗示著重大軍事行動可能即將展開。衛(wèi)星圖像顯示,俄羅斯近期正在秘密擴建五個核設施;與此同時,北約也頻繁動作,啟動“東翼威懾防線”計劃,擬在波羅的海三國部署常駐部隊。7月16日德國軍方會議上,美國駐歐陸軍司令多納休聲稱北約有能力迅速“清除”加里寧格勒,并透露該計劃借鑒了烏克蘭戰(zhàn)場經驗且已有具體方案,直接觸及俄羅斯的核紅線。
加里寧格勒州的軍事實力遠遜于周邊多數國家,最多只能抵御立陶宛的進攻。其地理位置特殊,與俄羅斯本土之間隔著立陶宛與拉脫維亞,若北約與俄羅斯爆發(fā)沖突,俄羅斯本土難以通過陸路支援該州。
該地區(qū)處于北約監(jiān)視之下,攔截俄方艦艇對北約而言并非難事,但此舉等同于宣戰(zhàn),可能導致北約遭受核打擊,這是其極力避免的后果。北約的真實意圖或許并非占領加里寧格勒州,而是以此為誘餌引俄深入,圍點打援。因該州屬俄領土,俄政府有義務保衛(wèi),若遭攻擊必然出兵救援,一旦失守現任政府可能面臨倒臺甚至清算。
如果北約試圖奪取加里寧格勒州,俄羅斯只能通過陸路應對。由于白俄羅斯與加里寧格勒州被波蘭與立陶宛隔開,俄軍若想通過陸路抵達,必須經過其中一國,而兩國均為北約成員國,此舉將導致波蘭、立陶宛卷入戰(zhàn)爭,白俄羅斯也可能因與俄關系密切而參戰(zhàn),最終演變?yōu)槎砹_斯、白俄羅斯與北約的全面沖突。
由此可見,信號已經非常明確。因為只有沖突升級,歐盟才有理由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以維持戰(zhàn)爭,美國也才能借此在軍火貿易等領域獲取巨額利潤。
第三大動向是俄外長拉夫羅夫公開表示,俄正面臨歷史上首次與整個西方對抗的局面
針對當前局勢,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于當地時間7月28日指出,俄羅斯正經歷歷史上首次單獨面對整個西方的嚴峻局面。俄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包括:堅決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北約不得繼續(xù)東擴,同時要求烏克蘭與西方承認目前烏克蘭境內的“既成事實”。在當前形勢下,這種說法并非夸大其詞。
北約已在波羅的海三國及波蘭與俄羅斯邊境部署超過50萬兵力,頻繁舉行軍演、布設地雷,試圖從軍事與經濟層面施壓俄羅斯促使其妥協(xié)。此外,北約還組織“聯(lián)軍”進入烏克蘭參戰(zhàn),企圖擊潰俄羅斯,甚至威脅占領加里寧格勒州。雙方持續(xù)試探,為可能的重大沖突做準備。值得注意的是,北約計劃在2035年前將軍費提升至GDP的5%,這預示著潛在戰(zhàn)爭風險,但未明確指出具體目標。
俄羅斯并非毫無準備。當地時間24日,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在俄西北部阿爾漢格爾斯克州北德文斯克市出席“波扎爾斯基大公”號核動力潛艇升旗儀式時表示,俄羅斯將全面推進現代化海軍建設計劃,以保障其在全球范圍內的國家利益。目前,俄黑海艦隊已重新掌控克里米亞,波羅的海艦隊則在加里寧格勒州部署防空系統(tǒng)與導彈構建火力網。俄軍在烏克蘭戰(zhàn)場戰(zhàn)術也發(fā)生轉變,減少重型裝備使用,依靠步兵與摩托車部隊進行“輕裝突襲”,保持戰(zhàn)術突然性與隱蔽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波蘭宣布將在2026年將軍費提升至GDP的5%,相當于年度財政支出的四分之一,這將對經濟造成沉重壓力,顯然具有明確戰(zhàn)略意圖。頗具諷刺意味的是,7月25日北約秘書長呂特呼吁各國加大對俄施壓,但這些國家已通過金磚機制與俄羅斯建立了能源與糧食貿易通道,北約孤立俄羅斯的戰(zhàn)略正在失效。
俄羅斯手中握有的底牌遠不止常規(guī)武器。加里寧格勒州對于北約而言猶如一把插在歐洲心臟的利刃,其導彈可在10分鐘內覆蓋柏林。俄羅斯官員強硬回應稱,將不排除使用核武器反擊北約。這與梅德韋杰夫2022年5月的警告如出一轍——當常規(guī)手段無法保障安全時,核威懾將成為最后選項。
當前局勢的勝負并不取決于烏克蘭戰(zhàn)場的短期走向。北約所謂的“威懾之弧”看似穩(wěn)固,實則隱患重重,如美國對歐安全承諾的不確定性上升、德國對軍費分攤的不滿加劇、波蘭與匈牙利矛盾頻發(fā),削弱了北約內部凝聚力。而俄羅斯雖面臨國際孤立,但擁有核威懾能力、能源戰(zhàn)略籌碼以及與中國構建的“非同盟”戰(zhàn)略協(xié)作關系,正逐步形成新的戰(zhàn)略平衡。正如普京7月25日所強調:“俄羅斯無需依賴盟友,真正的力量來自自身?!?/p>
顯然,普京已為全面戰(zhàn)爭做好準備。此前出現的三大明確信號均表明,戰(zhàn)爭規(guī)模存在進一步擴大的可能,而從當前局勢來看,普京似乎已別無選擇。
在此背景下,開戰(zhàn)或許是唯一可行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