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聲的回鳴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溫度
圖源網(wǎng)絡
東北大學學生實習溺亡事件:
危險的環(huán)境,不是人為過失的掩飾
文/海北尬生
二湘空間主題征文:現(xiàn)代社會,許多人都因為工作、生活和各種關系的糾葛而出現(xiàn)精神困頓,你想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嗎?內(nèi)容寬泛,比如母女關系的重塑,比如家庭親情的割裂,比如人到中年的覺醒,比如你如何活出心理的韌性,但希望能真實展現(xiàn)作者的生活面貌,感興趣的作者,可以投稿給編輯二木(微信:duijiudangge63)。注明主題征文。
昨天十一發(fā)表了一篇君君老師的關于大學生實習溺亡事件的文章:,今天我們就接著展開說一說。
君君老師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起初有媒體用“溺亡”描述此次重大安全事故,我以為這6名大學生是不小心跌落水里,后來才知浮選槽內(nèi)是如玉米糊般黏稠的礦漿,亦有媒體稱專業(yè)人士描述礦漿像泥石流那樣。于是就更加震驚,因為6位大學生齊齊掉進地獄的凄慘痛苦和絕望讓我難以想象?!?/p>
確實,“溺亡”只是一個很委婉的說辭。槽里有粘稠的礦漿,礦漿可不只是粘稠這么簡單,里面有各種各樣的化學物質(zhì),槽下面還有攪拌裝置。因此礦漿帶來的窒息和刺痛、葉輪帶來的機械傷害才是他們要面臨的。在這種情況下,出于對遇難者和其家人的尊重,往往會不透露真實的死亡的情況,這也算是處理事故的一個慣例。
浮選槽 圖源網(wǎng)絡
化工廠確實很危險。這里面除了酸酸堿堿的東西,還有高溫高壓、毒氣毒水和超大型的機器,這些機器往往都體積巨大,而且擁有大型的運動(主要是旋轉(zhuǎn))部件??傊?,那是一個有一萬種致人于死地的方法的地方。
我高中時有一個同學Q本科學的就是化工專業(yè),但后來在考研的時候,毅然決然地換了環(huán)境專業(yè)。我有一次跟同學吃飯,其中就有Q,我問過他:“哥,你咋跑到那兒了?這不是更不好就業(yè)嗎?”Q很坦誠地說“因為我想多活幾年”。然后就開始講他本科四年的見聞:他老師怎么死的,同學怎么死的,校友怎么死的……
在這之前我也有所耳聞。高中那位跟我關系特別好、對我影響也特別大的化學老師J老師,既在清華學過工學方面的化學,又在北大學過理學,他本身也喜歡書院式的素質(zhì)培養(yǎng),授課不拘泥于課本,加之我們班本身學習能力也好,因此就給我們講了很多拓展知識。比如說讓他講工業(yè)流程,他就真的會給我們講反應釡、電解槽之類的具體的設計,讓我們看這些東西的圖片。那些東西即使在圖片上也是震撼的,但也無疑擁有巨大的殺傷力:實驗室那些一次只能加工幾克的玻璃器皿、酒精燈什么的還能傷人呢,更何況要一次性加工千百倍于此的化工用生產(chǎn)設施。我還記得當時上課的時候我經(jīng)常給J老師搗亂,當他講這些化工設施時,我就問他“人掉進去會怎么樣”“摸一下會怎么樣”?,F(xiàn)在想想,真是童言無忌,這事也真是把人嚇出一身冷汗。
不過雖說如此,化工場所發(fā)生人身傷亡事故,往往也是因為人為因素。畢竟不會有人缺德到設計必須要以人的生命為代價進行生產(chǎn)的裝置,因此這些裝置雖然危險,理論上按規(guī)操作也是安全的。同時對于毒氣毒水之類的,也都是有防護的設施,雖然不一定能防止慢性的中毒,但至少急性的大劑量的接觸還是能避免的。因此諸如這樣的人身傷亡事故,背后一定是人類過失。
涉事選礦廠車間內(nèi)格柵板 圖源網(wǎng)絡
就比如這次,在凄慘的結(jié)局背后,是讓人令人發(fā)指的細節(jié):垮塌的格柵板,設計使用壽命是5年(在這種有酸性或者堿性霧之類的地方工作的工件,壽命往往都不會太高),但出事的時候已經(jīng)超期使用了整整8年。更過分的是,該工廠在25年2月份的公號上表示“浮選車間完成格柵板更換,實現(xiàn)2024年安全生產(chǎn)零事故”。只能說,該工廠偽造了更換的記錄,并且明明是偽造的,竟然還恬不知恥地拿出來炫耀,真是胡適那句“對從未做過的事引以為豪”者也。甚至2023年因"格柵板承載力不足"被督辦,卻僅刷漆了事,真是“一以貫之”。
這還不是唯一的問題。通常情況下,安全防護不能只有一條防線,在此例中也是如此。根據(jù)要求,浮選槽應該設置四條防線:
1、定期更換的格柵板(5年強制報廢)
2、防墜安全網(wǎng)
3、承重監(jiān)測傳感
4、電子圍欄限制進入人數(shù)
但事實卻是,除了第一條,剩下的三條根本都不存在。由此我們就介紹一個人為因素方面的理論:Reason 模型,也叫瑞士奶酪模型。
這個模型指出,事故的發(fā)生有4個層面的因素:管理因素(組織層面),對不安全行為的監(jiān)督(監(jiān)督層面),不安全行為的前提(主要是環(huán)境層面),以及最終的不安全行為。這4個層面需要每一層都出現(xiàn)漏洞,而且要在時間和空間上加以重合,才能最終形成事故,如果時間或者空間不重合,就可以發(fā)生存在漏洞而不出事故的情況。這也就是瑞士奶酪模型的名字的來源:每一個層次就像是一片帶有很多孔洞的瑞士奶酪,只有當孔洞彼此疊加重合,才能形成通路。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個層次的先后關系并不意味著時間或者空間上的先后關系,他只是在分類而已。
具體來說,每一個層次又可以這樣細分:
我們可以把這起事故中的因素一一對應一下:不安全行為方面,承重板未被更換,也未被詳細檢修就可以算做一條,不安裝其他的配套設施也可以算作一條。不安全行為的前提則可以把化工廠存在重型機器和腐蝕性環(huán)境算進去。對于不安全行為的監(jiān)督,則可以把被督辦、沒有更換格柵板,卻偽造記錄而未被查出算上。而至于最上一個層面——組織層面,就要詳細考察相關公司和學校了。
有一個說法叫“定體問”——一定是體制的問題。這個說法曾經(jīng)被一些極左的,或者想要給體制無條件辯護的人大肆批判和嘲笑,但是我們站在reason模型的角度來看,這個說法卻沒有任何問題:體制規(guī)章問題其實就是這4個層次當中的最高一個層次組織層面因素,就是換了個名字而已。出事故一定是體制規(guī)則有問題,規(guī)則沒問題就一定不會出事故,因為這樣一來這個模型的第一個層次就根本不會形成漏洞,也就不會形成發(fā)生事故的通路。
我們之前說他們對不安全行為的監(jiān)督有問題,那請問憑什么有問題?管理人員不負責任嗎?實習活動的組織人不需要負責任嗎?車間只能進30人,為什么最終卻進了40多個人?企業(yè)的應急救援如何呢?這都是一個又一個組織層面的問題。
所以場所危險不是發(fā)生事故的借口,發(fā)生了事故,也應該想辦法把所有的暴露出來的漏洞都堵上。否則的話,沒有堵上的漏洞,就會等著下一次其他層面出現(xiàn)漏洞,再形成一個新的通路,制造一次新的事故??针y調(diào)查當中,調(diào)查員開啟錄音機后說的最初幾句話往往會有一句“我們的調(diào)查不在于追究責任,在于防止事故再次發(fā)生”,我想像我這樣的文字也是要起這樣的作用。
作者:海北尬生,因其嘗求學于北海之北,每不顧環(huán)境而放尬言,故起此名也。喜航天,愛讀書,本學理工,愛好文學。
~the end~
liyang老師的課活潑生動,深受學生喜歡,這門課適合完成星躍榮譽生物課程|或同等水平的學生。推薦給喜歡生物的學生。7/31開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