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錯,我不該心太軟,留他一命,二錯,是他回宮以后,我不該自欺欺人,我從一開始就錯了?!?/strong>
太后對著燕遲和秦菀說出了自己此生做過的最后悔的兩件事情,但是字字都充滿了對嚴涵的怨恨。
她對嚴涵自始至終都沒有愛,她覺得嚴涵的出生帶給了自己太多磨難。
面對燕遲和秦菀,她說出過往看似是在為宮內(nèi)發(fā)生的一系列慘案懺悔,實則全是在為自己辯解。
從最初的晉王和瑾妃之事,太后就明白,是出征歸來的嚴涵在為自己掃清障礙,燕淮便是死去的義王。
但是太后選擇了不聞不問。
因為這件事情沒有觸及到太后自身的利益。
說到底,她是自私的,否則當初也不會為了上位拋棄雙生子中體弱多病的嚴涵。
直到睿王死在朔西,她才驚恐如今的皇帝已經(jīng)不念任何親情了。
睿王是皇帝的親弟弟,若說當初他殺燕淮,是覬覦皇位,那么他殺睿王,完全是多疑之心作祟。
太后這時候,是后悔留嚴涵一條命,卻沒有想到嚴涵的現(xiàn)在都是她一手造成的。
在后位和兒子之間,太后選擇了前者,同理,如今的嚴涵也是做了跟她一樣的選擇。
太后看著嚴涵一步步把燕淮這一脈全部清除掉,甚至連睿王都沒有留,知道他是想要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推上皇位。
可是太后不可能讓燕離上位,畢竟燕離這些年在外游歷慣了,心思根本就不在政事上,而且義王妃還活著,若是燕離成了新皇,義王妃的位置更會在民間和朝堂之間掀起一陣風浪。
于是太后把最后的賭注放在了燕綏身上。
燕綏是嚴涵和瑾妃的孩子,血脈正統(tǒng),位置合理。
可見,能夠在后宮中存活下來的女人,從來不是表面上那么簡單。
如今的太后,也是經(jīng)歷了血雨腥風的斗爭史才得到了后位。
其實若不是她的貪婪和欲望,燕家或許也不至于結(jié)局如此慘烈。
燕淮一脈全亡,燕家只剩下了燕綏,燕遲和燕離。
偌大的皇室血脈,子嗣竟然如此淡薄,最大的禍首就是太后。
一、私心
“頭胎生的是雙生子,可其中一個孩子先天不足,若死在宮中,會被說成是不祥之兆,當年,太后也只是貴妃,處處被先皇后所挾,朝不保夕,哪敢出一絲差錯。”
可見,太后得知嚴涵體弱后,第一反應就是棄孩子。
在深宮中,她舉步維艱,雖然是貴妃,可是生產(chǎn)這么大的事情,皇帝都無暇顧及,可見她并不受寵。
這個時候,她最大的敵人是先皇后,孩子不過是她爭奪地位的工具。
“你去向圣上和皇后報喜,說我誕下一名皇子,母子平安?!?/strong>
一句話,就決定了嚴涵的命運,流著皇家血液的嚴涵就這樣被送出了宮中。
留下的燕淮則在萬般寵愛中長大,并且被立為了太子,而她從貴妃成了皇后。
在宮外的嚴涵并沒有早逝,反而是健康地長大了。
錢嬤嬤經(jīng)常去看這個孩子,一次談話中,說出了嚴涵的身世,恰好被嚴涵聽到了。
嚴涵怨恨自己成為被拋棄的那個人,開始了長達多年的報復,是對燕家的報復,也是對母親的報復。
他瞞著養(yǎng)母參軍,上戰(zhàn)場,殺敵,就是為了殺回京城。
燕淮率兵親征,給了他機會。
嚴涵和受傷的燕淮在宮外相遇,為了報復母親,奪取皇位,他殺了燕淮,互換了身份。
其實這一切就是為了向拋棄自己的母親證明,拋棄他是個錯誤的決定,他比任何人都強。
當嚴涵以皇帝的身份回到宮中之后,太后立馬就發(fā)現(xiàn)了貓膩,雖然雙生子長相一樣,但是作為母親,肯定能看出細微差別。
可是太后即便知道,也沒有說破。
因為一樣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自他回宮以后,我就知道他不是淮兒,可那又怎樣呢?我不但是一個母親,還是一國的太后啊,他勤政克己,有雷霆手段,他比淮兒更適合做皇帝。我本想,若真能朝政清明,再傳位徹兒,也算是回歸正統(tǒng)。”
太后表面上是為整個朝堂著想,可實際上還是在為自己謀后路。
試想一個對親兄弟下毒手上位的人,會對其他的兄弟,亦或是侄子留情嘛。
燕淮的兒子,對嚴涵來說,都是個危險變數(shù)。
直到嚴涵對燕淮的兒子們大開殺戒,太后才知道她自己就是燕家最大的罪人,可是她不敢面對,便把一切錯都歸在了嚴涵身上。
二、稱帝
嚴涵為何要對太子和成王下手了呢?
很簡單,因為他們都成親了。
成王馬上就要去自己的封地了,而不能繼續(xù)待在京城,到時候太子高枕無憂,皇帝想要拿下太子就沒有那么簡單了。
而成王遠離京城,就更不好輕易除去了。
其實最初,皇帝想要先拿下的是成王。
睿王的死就是最好的契機。
最初,皇帝借著朔西軍中貪墨的事情,大做文章,就是想要讓燕遲去拿回睿王朔西軍的虎符。
燕遲也明白,皇帝忌憚朔西軍,想要把所有的權(quán)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
睿王是嚴涵的親弟弟,他對皇位沒有覬覦之心,對于皇帝也絕對忠誠。
可是嚴涵不信他,嚴涵覺得睿王其實效忠的是燕淮,而非自己。
燕遲親自去了一趟朔西,就是想要父親后半生無憂,但睿王有自己的考量。
“眼下正直仲春,正是戎敵四處劫掠之時,他們一旦知曉我朔西軍換了統(tǒng)帥,邊境必定再起戰(zhàn)火?!?/strong>
睿王知道皇帝的意思,但是他不能為了自己的生命犧牲掉戰(zhàn)士和普通百姓的生命。
他承諾等到自己回到京城,一定親自把虎符交給皇帝。
“戎敵一日未盡,我便一日不離朔西?!?/strong>
這是新皇上位時候,睿王的承諾,可是他最后也死在這個承諾上。
燕遲回京后,沒有拿回虎符,皇帝起了殺心。
他便利用燕遲和燕麒的沖突,激了燕麒一把。
燕遲為救秦菀,用箭把燕麒釘在樹上,羞辱了一把,但是皇帝知道后,并沒有懲罰燕遲,這激起了燕麒的報復。
燕麒便把憤恨發(fā)泄在了睿王身上。
睿王身邊有燕麒的眼線,此時皇帝因為虎符的事情心生不滿,燕麒抓住這個機會,給朔西軍中的眼線下命令,暗算了睿王,嫁禍給戎敵。
皇帝猜到燕遲絕對會查睿王的死因,到時候燕麒必然暴露,那么順勢便可以除去燕麒。
只不過皇后殺宋希聞的事情,先暴露出來了。
于是皇帝便策劃了燕麒刺殺燕徹一事,而燕麒也因為此事被賜死。
這所有的一環(huán)連一環(huán),都是皇帝處心積慮謀劃的復仇,他為的就是報復太后當年對自己的拋棄。
可是他至死也沒有等來,太后對他的愧疚。
三、后手
“讓綏哥繼承皇位,也是為了江山社稷,你們兩個不會怪皇祖母做出這樣的決定吧?!?/strong>
嚴涵死后,太后很快就決定扶持燕綏上位,可見她的心有多硬。
所有的兒子全部死去,她依然可以平靜地扶持最小的孫子登上皇位。
原來燕綏才是太后最大的后手,也是最大的退路。
因為有燕綏,太后看著嚴涵失控地除去燕家的后代,也默許和支持燕遲跟秦菀追根究底,撕開嚴涵的真面目。
太后知道,嚴涵再狠辣,也不會對自己的親兒子動手,否則當年他殺傅家人的時候,也不會留燕離和義王妃的性命。
燕綏是皇帝唯一明正言順的孩子。
“先帝遺詔,幼子燕綏,天秉仁厚,純孝至誠,今嗣承大統(tǒng),君臨天下,授皇天之命,膺大位于世,特此昭告天下?!?/strong>
于是太后先下手為強,對燕遲和秦菀說出了自己的計劃,也擬寫了先帝的遺詔。
燕遲知道太后的意思,也懂她的顧慮,便主動解開太后的心結(jié),堅稱自己和燕離從來沒有肖想過皇位。
他的心愿是回朔西。
這一路走來,燕遲已經(jīng)厭倦了這種你死我活的皇家生活,他最期盼的就是跟秦菀歸隱,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太后不能讓他現(xiàn)在離開。
畢竟現(xiàn)在燕綏還小,沒有根基。
燕遲是燕家唯一的成年人,也是最適合輔佐燕綏的人。
燕綏稱帝,燕遲為攝政王,這才是太后的最后一盤棋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